解码规模空前的现代化,相当于3个欧盟或4个美国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下一阶段中心任务,并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明确定义。受访学者认为,中共以此表明将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作报告时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首次“亮相”。2020年10月,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习近平就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去年7月1日中共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也在讲话中提到,中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去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此次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前,首先需要明晰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学界较流行的观点是,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以现代化创造出远远超越传统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所在。

这一历史进程大致分两个阶段,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20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一轮现代化,主要是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等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任务,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尚处在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那么,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什么呢?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际情况与现代化普遍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路径同时也是目标。

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被学界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重要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据2022年相关人口资料,中国人口(约14.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18%,大致相当于10个俄罗斯(1.45亿),3个欧盟(4.468亿),4个美国(3.32亿)。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

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说,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整体迈进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表示,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果顺利实现现代化,其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空前的、世界性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重要特征。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必然是内在特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他说,相比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明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

分析认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竹立家表示,对比西方一些国家依靠侵略、殖民、掠夺、剥削积累的原始资本实现现代化,中国选择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世界历史表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竹立家看来,这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两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基本特质的规定”。他说,从价值导向看,也是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张连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他说,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看来,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叶小文指出,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他说,“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逻辑的超越,重写了世界现代化理论。”


一以贯之的现代化追求

回顾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寻路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100多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人就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任务。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起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高度重视工业化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两步走”设想,即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由此正式确定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已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5000字的报告,周恩来只念了头尾两段。据新华社报道,当读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周恩来站起来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论断,开始进入中共政治话语体系。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当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两天后,在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重新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鄢一龙表示,当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主要是基于当时中国发展水平落后的国情,从现代化水平还不是那么高的角度出发。

当时,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次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对实现小康目标后的发展战略作了设想。他提出,经过20年时间,中国发展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后,还要“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共提出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即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摄影/本刊记者 骆云飞

9月27日,江苏淮安一家光电技术公司的工人在生产芯片。图/新华

中共十八大进入新时代,现代化概念与内涵更为丰富。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有学者将这个概念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认为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

中共十九大在“三步走”战略步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进行重新勾画,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战略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了15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的“两步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步骤的设计越来越清晰,彰显了党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和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现在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



中国式现代化路在何方

中共二十大报告对新的“两步走”战略进行了重申,并且正式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贺新元看来,这一论断是路径和目标的合二为一,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融为了一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作为后发者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一路追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跃升,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2021年7月1日,即中共建党百年之际,中共正式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二十大开始,中心任务变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虎学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且是唯一正确的必由之路,“这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斗争、革命、建设过程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且走得通的”。

竹立家表示,从现代化的理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理论是需要实践支撑,并由实践检验。中国已经用发展事实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行之有效的。

在鄢一龙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但内涵角度各有侧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路径。

张占斌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路径。“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某种意义上可以画等号,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就是民族复兴之时。”他说。

那么,如何完成中心任务,实现百年奋斗目标,达成历史使命?二十大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10个方面系统设计: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应有之义,全面依法治国是运行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重要内容,内在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要求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根基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际内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中共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从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研判,共同富裕仍将是中共未来五年施政重心。

值得一提的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鄢一龙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要成为两极分化的精英世界,而是要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这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蓝图。

纵观人类发展史和现代化历程,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鄢一龙介绍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有多种模式,包括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现代化模式等。

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发展路径上区别明显。鄢一龙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动引领的、“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并联式”的,是与西方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串联式”发展模式有显著区别。

习近平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表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陶文昭表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理论也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迷信,开辟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现代化本身定义就是开放的,没有标准化的现代化模式。在王虎学看来,现代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怎么实现现代化,道路千条万条。他说,在现代化之路上,过去西方走在前面,所以话语被西方垄断,一度有人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但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



位于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图/新华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说:“北京以高层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表明中国要光明正大、毫不含蓄地选择自己的路径。”

王江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框定了中国模式的样子,也借此消除相关误解和幻想。

鄢一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它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他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现代化道路打破了三大迷思:第一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第二是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现代化的迷思。第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强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强必霸”悖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