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东亚、太平洋地区多数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已渐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恢复,但中国由于实施强硬的防疫手段,经济仍持续受到打击。
世界银行称,严格的防疫影响了中国内需和外销
世界银行周一(9月26日)公布最新报告,再次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大幅下调至2.8%,明显低于4月时预期的5.1%和6月时预期的4.3%。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表示,调降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由于疫情及封控对其影响大于预测。
东亚整体表现受中国影响
世银报告也指出,在全球需求放缓、通货膨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7.2%放缓到3.2%,不过会在明年回升到4.6%。报告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增长是由放宽防疫政策后的内需复苏和出口增长所推动的,但占该地区总产出约86%的中国至到现在仍采取以“清零”为目标的严格防疫模式,这也抑制了其国内和对外出口的经济活动,同时影响该地区整体表现。
从今年3月以来,中国各大城市接连传出疫情、政府实施严格防疫,打乱了中国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步调。中国政府迄今坚持动态清零政策。面对有关经济成本上升和社会混乱的抱怨,官员回应称,解除控制将导致疫情爆发,造成更昂贵和更具破坏性的代价。
李克强年初宣布今年GDP增长目标为5.5%,但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仅2.5%
难以达成的GDP增长目标
本月21日,亚洲开发银行(ADB)也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3%,并且预测其明年的增长不会超过4.8%。亚洲开发银行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包含:“疫情反复,制约国内消费需求全面恢复;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恶化;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积累,可能会扰乱市场,引发政策干预。”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与2021年官方统计的8.1%增长率相比明显下降,也是数十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预期值。不过截至目前为止,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仅2.5%,远低于官方定下的目标。
30年来首次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英国财经媒体《金融时报》报导称,今年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经济发展增幅首次落后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马托(Aaditya Mattoo)向《金融时报》表示:“中国曾在疫情后的复苏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不太受到变种病毒威胁,但现在中国正在为其防疫政策付出经济代价。”
此外,《金融时报》也提到,占中国经济活动30%的房地产业遭受重创,也是另一个影响经济主要原因。自去年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的财务危机以来,与“烂尾楼”有关的工程拖延,以及房地产价格的暴跌,都让有买房意向的人更加谨慎考虑他们的计划,使原本热络的房市近一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据港媒《香港经济日报》报导,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周二(9月27日)预测,为了促进内需,中国政府会在未来几个月改变目前的防疫政策。摩根士丹利称,在今年第三季至2023年第一季之间,中国经济将维持约3%的低增长,明年第二季才会开始复苏。另外,高盛则表示,清零防疫政策影响中国GDP约4%-5%。尽管部分专家预期,中国政府将于中共20大后开始放宽防疫政策,但高盛预测要到明年第二季才会逐步放宽防控措施。
中国开始收缩“一带一路”项目
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Forest City)是利用中国一带一路资金兴建的大型公寓群
中国已经花费了上万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 (Belt and Road)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大影响力。而现在,据参与决策的人士称,中国政府正对这一陷入困境的项目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全球经济放缓再叠加利率上升和通胀率飙涨的因素,使多个国家难以偿还从中国借贷的债务。目前已有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贷款变成坏账,不少开发项目陷入停滞。美国华尔街日报27日的报道说,西方领导人批评了中国提供贷款的做法,一些人将之称为“债务陷阱外交”,这令中国政府处境尴尬。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都已表示,中国的放贷操作助燃了斯里兰卡和赞比亚等地的债务危机。
相关人士表示,经过近十年来施压国内银行慷慨提供贷款之后,中国决策者目前在着手讨论一项更为保守的计划,这在内部讨论中被称为“一带一路2.0”,新版计划将更加严格地评估新贷款项目。对于以前不愿接受的贷款损失和债务重组谈判,他们的态度也转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