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75亿美元!中芯国际计划在天津建晶圆厂(组图)

中国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透露已签署框架协议,将投资 75 亿美元在天津新建一条 12 英寸代工生产线。路透社说,这些计划标志着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公司正在进行扩张。

据路透社报道称,中国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将投资75亿美元在天津新建晶圆厂。中芯国际因与中国军方的关系而受到美国制裁,但该公司否认该指控。

根据周五晚些时候提交的一份文件,新晶圆厂将拥有每月 100,000 片 12 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该文件称,该工厂将作为中芯国际的子公司与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合作运营,初始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

在政府资金的部分支持下,中芯国际是中国领先的芯片制造商。虽然它主要为生产后缘芯片的全球客户提供服务,但在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方面仍落后于台积电(2330.TW) 。

随着华盛顿和北京在芯片技术的获取和开发方面展开竞争,中芯国际一直在扩大产能。中芯国际在 2020 年底表示,将在北京建造一座 12 英寸晶圆厂,随后于去年宣布在深圳和上海建立新晶圆厂。

据路透社说,天津工厂将是该公司在中国建设的第四个工厂,与在中国运营的三个 8 英寸工厂和三个 12 英寸工厂相辅相成。

2020 年底,华盛顿对中芯国际实施制裁,禁止使用某些制造设备,实际上禁止该公司生产使用 7 纳米工艺节点生产的芯片。虽然制裁旨在阻止中芯国际生产符合行业标准的先进芯片,但一些分析师发现有迹象表明中芯国际仍然设法生产了 7 纳米芯片。


投资75亿美元!中芯国际拟在天津扩12吋晶圆厂,月产能10万片

中芯国际8月26日宣布将投入 75 亿美元,在天津市建 12 吋新厂,月产能 10 万片,以 28 纳米至 0.18 微米制程生产;随着中芯再扩产 28 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将对成熟制程产能供过于求情况增添不确定性,不利联电 、力积电、世界先进等台厂。

中芯国际 8 月初才传出因本土软件协力厂导入不顺疑云,导致扩产作业停摆,虽然协力厂紧急澄清并无此事,但中芯未发布说明与回应。由于中芯北京厂未来每月新加入超过 3 万片产能,当时市场预期,若扩产不顺,将有助舒缓晶圆代工成熟制程供过于求疑虑。

不过,中芯再宣布与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订立并签署「中芯国际天津 12 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规划建设月产能 10 万片 12 吋晶圆产线,并拟透过其全资子公司,在西青开发区全资设立西青新公司,注册资本额为 50 亿美元。

中芯目前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三地启动三大投资建厂计划,业界人士指出,中芯若能完成三大计画项目,月产能将由 58 万片 8 吋约当晶圆,大增至超过 112 万片 8 吋约当晶圆,超越联电、格芯,成为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中芯上海临港新厂今年初破土动工,北京与深圳两项目也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前投入生产。今日又再宣布新建天津厂,随着中芯扩产动作频频,市场预期,将使晶圆代工成熟制程产能供过于求情况再蒙尘。


半导体周期反转之际,中芯国际为何仍斥巨资扩产?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周远方】

8月26日晚间,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当天下午,天津市政府与中芯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后者将在天津建设12英寸芯片代工生产基地项目,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基地,加大产业基金等领域合作。

观察者网就此事联系中芯国际方面。对方表示,该公司之前在天津已建成运营一个8英寸晶圆厂,此次是新建一个12英寸晶圆厂,项目总投资额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5亿元)。

眼下,整个半导体市场在经历两年繁荣后,已进入调整期。第三方机构预计,今年全球芯片销量增速可能只有去年一半,明年增速可能会创下2019年以来新低。行业开始下行之际,中芯国际为何仍斥巨资扩产?

“最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行业周期,而是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环境,迎合国家政策,强化本土制造,满足国内需求。”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尽管中芯国际发展先进制程受阻,但市场上的成熟制程需求依然很大,该公司此次扩产主要还是从加强本土制造的角度出发。

关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中芯国际也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尽管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但结构性紧缺情况仍将继续,汽车电子、绿色能源、工业控制等领域需求依然保持稳健增长。

中芯国际(资料图)

8月26日收盘后,中芯国际公告披露,该公司当天与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青经济开发集团)和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称: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订立并签署《中芯国际天津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公告,西青经济开发集团是天津市西青区国资委直管国有独资企业,而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天津市西青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按照协议,中芯国际拟在西青开发区赛达新兴产业园内建设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可提供28纳米-180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

三方在协议中约定,中芯国际须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在西青开发区注册一家生产型独立法人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项目投资总额为75亿美元,并且承诺西青新公司按照约定条件及程序参与项目地块的竞拍,用于该项目建设。而西青经济开发集团和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同意给与中芯国际项目用地支持、项目产业扶持、项目人才支持、项目基础设施支持以及项目其他支持。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披露,8月26日下午,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与中芯国际董事长高永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大基金)董事长楼宇光、中国信科董事长鲁国庆一行共同见证上述协议签署并会谈。

图源:天津发布

过去两年,全球缺芯推动半导体行业进入超级繁荣周期。而进入2022年,随着宏观环境的恶化,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不断加大,半导体进入下行周期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8月22日,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在最新的报告中,将今年的全球芯片销量增速预期从此前的16.3%下调至13.9%,并且预计2023年芯片销量仅增长4.6%,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对比来看,2021年全球半导体芯片销量增速高达26.2%。

在8月上旬的业绩会上,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也表示,集成电路产业链进入被双重周期叠加影响的阶段。第一重是在疫情冲击、高通胀、国际局部冲突等多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总量增速放缓的周期;第二重是半导体市场本身进入下行周期。双重周期的交互,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恐慌情绪和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这一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何时结束要看接下来宏观经济走势、消费端需求恢复节奏,以及行业去库存情况。”中芯国际在2022年半年报中称。

在此背景下,中芯国际投入重金扩产主要有哪些考虑?

盛陵海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指出,目前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推动半导体的本土化制造,像美国近期推出的芯片法案,为本土芯片制造提供超过500亿美元的补贴。在美国频繁以行政手段干涉产业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也在推动国内产能提升,中芯国际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地扩产,也符合国家政策的方向。

他还提到,像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公司的扩产是以先进工艺为主,而中国大陆公司的扩产是以成熟工艺为主。尽管大规模扩产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但最终还要看产能建好之后的具体运营情况和市场需求。

今年5月,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865亿美元,而中国大陆集成电路的产值仅为312亿美元,自给率约为16.7%,比2011年的12.7%高出4个百分点。

图源:IC Insights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12亿美元的产值中,中国大陆本土企业只贡献了123亿美元,占比39.4%,仅为整个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6.6%,台积电、SK 海力士、三星、英特尔、联电和其他在中国大陆拥有晶圆厂的境外公司生产了其余部分。

尽管这组数据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凸显出中国大陆半导体产能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实际上,在中芯国际第一大客户华为遭美国禁令限制后,该公司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一度下跌至55%。而今年二季度,该公司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客户的收入占比提升至69.4%,创下最高纪录。这表明,国内其他客户目前已填补华为的缺口,且需求在不断提升。

图源:中芯国际2022年二季报

中芯国际在2022年半年报中也提到,当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成长已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市场上有分析认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3成以上,而中国大陆本土企业的芯片产能占比不到10%。随着美国芯片法案等事件的发酵,加剧国内半导体厂商把订单优先调整至国内本土制造厂,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受此影响,中芯国际来自大陆的收入可能会继续提升。

中芯国际在此次公告中表示,拟投资的项目符合发展规划,有助于该公司长远发展。项目资金来源于该公司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不会对该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中芯国际此次扩产可能也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有一定关系。”盛陵海提到,目前中芯国际在北京、上海、深圳均设有12英寸晶圆厂,而天津目前只有一个8英寸晶圆厂,因此天津也不甘落后,希望中芯国际在当地建设更先进的12英寸工厂。

在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前15强中,长三角地区占有六席,分别是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中西部有四个城市入选,分别是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珠三角地区有深圳、广州、厦门三个城市入围;环渤海有北京、大连两个城市入选。

图源:芯思想研究院

天津并未入选15强榜单,但天津对集成电路产业抱有很大期望。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去年6月发布的《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9次提到集成电路。其中提到,天津市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领域研发创新,不断向产业前沿和高端领域迈进。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前述会谈中表示,此次中芯国际新项目落地,对于推动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打造全国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具有战略意义,该市将全力为项目建设和科技攻关提供良好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地缘政治和地方产业政策支持之外,市场行情也是企业扩产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

中芯国际在2022年半年报中表示,以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为代表的存量市场需求逐渐放缓,但以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增量市场对产能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代工制造长期逻辑不变,公司对其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芯国际位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的厂房均在扩建中。

中芯国际2022年半年报截图

盛陵海向观察者网指出,建设一座晶圆厂并不难,最关键的还是怎么把它运营好。一般来说,半导体公司会在一个地方建设多个厂,形成群聚效应。而中芯国际在多地建厂,每个地方的产业政策又有所不同,其中或许会存在不少变数,运营起来也难免会遇到人员、资源、客户等方面的协调困难。

他还提到,目前国内也涌现出像华虹半导体、粤芯半导体、鹏芯微、积塔半导体等与中芯国际竞争的芯片制造公司。而全国各地“攀比式”建厂的做法,不一定是最有利的布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