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马来
在属于国人的过年记忆里,徐福记俨然成为了一种符号。提及新年糖果,人们很难不想起它的名字。
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曾经连续17年占据国内糖果销量第一的品牌,早就已经是一家外资企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售卖糖果和蜜饯的徐家四兄弟从台湾来到了内地。1992年,四兄弟在东莞建立工厂,加工贴牌糖果。
两年后,嗅到了新商机的四兄弟,注册了“徐福记”的商标。自此,“徐福记”开启了在糖果市场上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
在当时,春节是糖果品牌的销售旺季,有的品牌光是过年期间的销售额,就能占全年的四成。
徐福记很快就洞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自己的产品与传统节日进行了强关联,推出了“新年糖”系列。
相对丰富的口味选择、散装的定价模式,再加上商超专柜的售卖,让徐福记的市场表现不断提升。到1997年,其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1亿元。
2006年,徐福记更是做到了在新加坡上市。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徐福记在国内已有88家销售分公司,终端零售点也超过了13500个,其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可见一斑。甚至在彼时台湾首富郭台铭的婚宴上,66万包糖果都出自这家“糖果大王”的工厂。
然而,随着竞争对手在糖果行业的布局,徐福记的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小。加之产品创新能力的有限,大名鼎鼎的徐福记走到了企业命运的拐点处。
为了寻求高技术的研发团队和更高的利润空间,2011年,徐福记选择“出嫁”雀巢。后者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糖果企业60%的股权。
一个是海外的食品巨头,另一个是国内糖果业的霸主,按常人的理解,两家的结合本应是强强联手。但此后几年,徐福记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雀巢的入主,并没能解决徐福记创新无力的问题。卡夫、金丝猴等品牌很快就追赶了上来。此外,2012年,徐福记的芒果酥、芝麻香酥沙琪玛等产品被查出使用了明令禁止的添加剂。2013年,其内部食堂又出现员工中毒事件。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这家企业深陷舆论漩涡。
2014年,外资入股后的徐福记,市场份额滑落至国内第三。风光不再的“糖果大王”也遭到了雀巢的“嫌弃”。尽管徐福记曾一度带给雀巢20%以上的营收,但在2019年,雀巢在财报中,直接将徐福记归入了“其他”一栏。
徐福记得没落,似乎也是整个糖果市场的缩影。据Foodaily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糖果市场5年内的总规模年均增长率都只有2%。市场的疲软,也让昔日的糖果巨头很难重回巅峰。
今年是徐福记成立的30周年。不久前,徐福记一口气推出了30大系列200余个新品。但总的来看,创新产品仍然不足。除此之外,渠道的相对单一,新年营销给人们带来的审美疲劳,都有可能成为徐福记发展中的桎梏。
三十而立的徐福记,想要再次立得起来,重返旧时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