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明年将超过中国,能复刻“中国奇迹”吗?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这天发布了《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

报告预测,今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12亿,中国大陆则为14.26亿,预计在2023年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区。



▲中国与印度的人口趋势预测



这一消息很快就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和印度的媒体立马就嗨起来了。

他们直接把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跟经济增长挂起钩来,疯狂暗示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意味着巨大的“人口红利”,也就意味着今后经济增长速度也将超越中国。

这说法现在大家也都基本免疫了,但是其产生的背景却不容忽略,如今印度确实已经崛起成为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方面强劲的对手了。







那么,即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真的能够复制中国崛起的奇迹吗?




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能带来什么




现在一提到人口大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和威廉姆森1998年在一篇研究东亚奇迹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说法。

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能够一路高歌猛进,人口众多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在1950-1957年迎来了第一批生育高峰,那个时候还处于多生多养的阶段,一家里三四个孩子都算正常。


▲中国五十年代全家福

虽然那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婴儿死亡率比建国前大大降低,但是因为孩子多,抚养率很高,当父母的青壮年压力很大,所以并没能形成人口红利。

我国第二次出生高峰出现在1962-1971年,这10年的平均出生率高达32.32‰,平均每年出生人数高达2795.2万人,同比第一次出生高峰时期要高出了700多万。

通过前两次出生高峰,我国总人口迅猛增加,到1971年底时,已达85229万人,已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573倍。






第三次生育高峰则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1981~1990年的10年间,几乎每年的出生率都在20‰以上,高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来的出生水平。

不过,由于我国从1972年开始实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出生率与生育率迅速下降,哪怕是出生率最高的1987年也才23.33‰,只相当于1963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在高峰结束时,中国人口才达到11.4亿人,增速明显放缓。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第一、二次生育高峰中的人口正值青壮年,而第三次生育高峰的人口绝对值又远小于前两次,抚育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年龄结构便呈现出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

这个时期就是我国人口红利时期,不管是人口的增速还是人口的规模,都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的数字。

由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我国劳动力成本极低,那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产业转型,要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中国自然成了这些产业的首选。

于是,在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工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加工制造业蓬勃发展。







时至今日,在南方的富士康、三星电子这些大型外资企业每年仍然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这些高科技企业在华建厂,也迅速提升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实力。

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产品价格自然低廉,这让中国产品在国家市场上占据价格优势,而中国则成为“世界工厂”,GDP持续高速度增长,“Made in China”开始走向全世界。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就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钢铁,水泥,建筑,装修,家电,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基建水平的提高,中国也成为世界著名的“基建狂魔”。







然而,由于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在计划生育几十年后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年轻人承担的巨大压力等种种原因。

近十年来,生育率快速下降,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率一降再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而且出现了迅猛的人口老龄化。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






随着建国以后第一批生育潮的婴儿们,逐步成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从此开始消失了。

而这带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以前可能一个老人有好几个孩子共同抚养,而现在一对夫妻不仅要抚养双方四个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再加上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一般家庭肯定捉襟见肘。

在2020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中,15-59岁人口为8.9438亿,占63.35%,这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而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亿,占18.7%,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如今,加速下降的人口红利和逐步加深的老龄化,正在导致社会总抚养率急剧上升,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必然会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然而,反观我们的邻居印度,在人口数据上看起来则要比我们好得多。







印度的人口优势

其实最开始印度人口比中国差不少。

1950年时,印度人口为3.6亿,中国人口则超过5亿,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印度,在总人口的数量上优势明显。

但是,大概从1975年开始,由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中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开始低于印度,甚至逐渐低于亚洲平均水平;而印度则在1975年后持续高于亚洲平均水平。


▲图源自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1978年的时候,中国0到4岁的人口还有1.06亿,比印度多597万,可到了2000年,中国0到4岁的人口只有840万,比印度少近4600万。

这一涨一跌,差距就拉开了,时至今日,这差距是越来越大。

2021年,印度人口已达14亿,出生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4.7‰,中国人口总数是14.13亿,而出生率只有7.55‰,自然增长率才0.34‰。

这一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只有1062万,而印度的出生人口则比中国多了大约1000万。



▲2022年5月8日,印度孟买人群挤在一处海滩



就印度这个蹭蹭的人口增速,肯定用不了多久就是人口第一大国,要是中国出生人口进一步下跌,那么印度的速度会更快。

此外,印度不光人口总数多,人口结构看起来似乎也更健康一些。

印度0-14岁人口占比26.62%,15-64岁人口占比67%,多达8.8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龄化率则为6.38%,人口结构呈正金字塔结构,年龄中位数仅为28.4岁,劳动力人口非常充沛。



▲中国(左)与印度(右)人口结构对比示意图

对比中国人口结构,15-64岁的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8.94亿人。但0-14岁的储备人口占比仅17.95%,比印度低了近1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50%,比印度高了7个百分比。

虽然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8岁,跟美国的38岁差不多,但比起印度还是老不少。

由于印度劳动力数量多而且年龄更年轻,普通工人工资只有中国同行的1/4到1/5,人力成本优势明显。

在大人口基数下培养的大批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成为过去在中国生产的跨国企业的人才库,劳动力更廉价或地理位置更接近客户的印度,显然成了替代中国的最佳选项。







如今,印度已经拥有70多家独角兽企业,比除中国和美国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发展势头相当强劲。

不仅如此,由于大量劳动力年轻化,印度可能即将进入一个基础设施和住房投资周期,这些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还会成为中产阶层的生力军,进一步刺激印度国内经济,而这个周期在中国则已然接近尾声。

据印度国家技能发展局报告称,到2030年,印度在包括电力、公路、铁路、港口和民航在内的重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由此将带动大量就业,刺激经济发展。

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大力推进“印度制造”计划,其目的在于实现印度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将制造业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进而消化每年新增上千万的就业人口。






为此,印度政府也在加速引进海外投资,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印度设厂,像在2015的时候,富士康就曾与印度达成合作协议入驻。

针对受过培训的劳动力少的问题,印度还发起了求职者技能培训运动,为接受技能培训的贫困学生提供5-15万卢比的贷款,这与“印度制造”计划匹配,要使印度成为高技能劳动力的港湾。

这么来看,印度似乎天时地利人和,占据了一切有利条件,那么碾压中国是不是指日可待了呢?







人多真的就能强国吗




印度能有今天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刹不住车。

印度曾在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计划,鼓励每个家庭只生育两个孩子,这比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早多了。

到了1975年,印度人口从1952年的3.8亿激增到6.13亿,涨幅高达61%,为此,印度国大党政府推行了包括绝育手术在内的各种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但随着国大党在1977年的大选中惨败,这政策就到头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印度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邦联系非常松散,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主体宗教信仰又反对堕胎,再加上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人们“多生多育”的生育观念依然延续,所以,印度直到现在都没法控制人口增长。






庞大的人口可能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和更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更多的企业、更激烈的竞争,还意味着更深的细分领域、更多样化的服务、更专业的技术、更低的单件成本。

如果在没有其他结构性因素影响的话,确实是可以形成人口红利。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担相距并不远,况且大国崛起也并非靠庞大人口数量或者完美人口结构的人口红利就能简单决定的。

现代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和专业化,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单纯的适龄人口和劳动力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

比如,日本在战败后能迅速与中国拉开差距,其内在原因就是人口质量。作为一个已经普及了基础教育、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即便被重启,一旦重上赛道,那么拉开基础薄弱的农业国是分分钟的事情。



▲二战结束后日本工厂中的工人

据统计,全球有大约35.1%的文盲居住在印度,印度成年文盲人口达2.87亿,占总人口的20.5%,真实情况的话可能更高,而中国的文盲率只有2.67%,90后的本科率甚至高达20%。

没有知识技能的人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累赘。

在莫迪政府之前,印度也曾有过所谓人口红利的报道,但大加宣传所谓的人口红利基本就是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之后了。

因为中美贸易战白热化和新冠疫情爆发,美国开始积极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印度这么宣传人口红利,就是想利用这一噱头吸引跨国企业向印度转移,从而取代中国,从而利用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发展制造业,带动经济发展。





然而,从过去的两年看效果却不咋好,因为他们的劳动参与率跟中国比确实比较低,印度总劳动参与率已经从2017年46%下降到2022年的40%了,而2021年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则为68%。

也就是说在印度达到法定工作年龄的9亿人口中,超过半数不愿工作或根本找不到工作。在2022年符合就业条件的女性劳动人口中,只有9%愿意就业或求职。



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经济结构容不下这么多的劳动力,像印度贡献GDP一半的服务业,只能雇用28%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还差得远。

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劳动人口还存在教育水平太低、学用脱节、就业意愿低的问题,比如接受过正规技术培训的15-29岁人群中,只有3%的劳动力拥有正式技能。

据测算,印度要想充分运用劳动人力资源,就需要在2030年前创造至少9000万个新的非农就业岗位,而这需要GDP实现8%至8.5%的年增长。

然而,就目前看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显然达不到这个目标,如果无法创造足够就业岗位,失业率高涨,这些年轻人只会成为麻烦。

▲印度发生的骚乱



再者说,人口红利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据专家称,到2035年印度老年人口比例将显著上升,人口结构不再呈金字塔状,这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的终结。

到那个时候,印度该何去何从?



能否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取决于一国政府能否出台有效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并且认真地贯彻执行下去。

如果印度政府无法帮助年轻人充分就业,那么这些没工作、贫穷、又没社会福利保障的年轻人,就随时可能爆发不满情绪,成为定时炸弹。

面对“第一人口大国”即将易主,其实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以往的纯粹靠力气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就连第一产业也在逐步机械化、集成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提升,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必然能被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弥补。



毕竟,人口多真要那么有用的话,那为啥加勒万河谷里被打的满地跑的是印度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