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强制停贷,捅破地产黑幕!中国90%房企不妙了



“不复工,不还贷”,烂尾楼的业主们终于刚了起来。

6月30日,景德镇的X大珑庭900多业主发了一封“强制停贷告知书”,停工时间足够长,假复工业主们也看腻了,于是联合告知,如果在10月份还不能实现全面复工,那么贷款业主们将在11月份强制停贷。







这封告知书,更像是一封“战书”,业主们正式向银行、开发商“宣战”,业主们的理由其实也很充分:

应该在监管账户里面的钱哪儿去了?是不是被开发商挪用了?这不仅得开发商背锅,金融监管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出来走两步?

“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这句话出现在央行的“银发〔2003〕121号”文中,并在央行银监会“银发〔2007〕359号”文中得以强调,这规定写的清清楚楚,那问题来了,没封顶的房子,贷款是咋下来的?






三方违规,为啥是业主来承担最终“钱房两空”的后果?现在,房子拿不到,我这贷款就不还。

景德镇的业主们挑了头,现在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4个省市的73个楼盘响应,纷纷亮出了各自烂尾小区的停贷通知,其中数河南省最积极,已经有26个小区停贷,其中16个楼盘在郑州,是单个城市中停贷最多的,实地、新力、泰禾、佳兆业、阳光城等暴雷开发商均在列。






不少官媒已经开始喊话,要“谨防烂尾楼盘停贷风险扩散”,但73个楼盘停贷似乎并不是终局,2021年一年的时间里面,24个城市里面有18.58万套问题房子未交付(戳链接阅读原文)。

郑州和长沙各以25000+套烂尾房居榜首,郑州以烂尾的比例领先,长沙以烂尾绝对套数领先,仅两个城市背后就有5万多个家庭深受其害。

法律上,停贷的后果严重,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却是最现实的选择,“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也得干,房子拿不到,但人得先活下去。






会更糟吗?大概率。

最近,千亿房企世茂完成了它的第三“爆”,10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到期没能付款,而之前的4月份和5月份,分别有5亿私募债和4.75亿的公司债违约了。

通常这样的违约都是连环的,5亿还不上,自然10亿也够呛,而世茂的存续境内债还有21只,合计242亿,2022年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务合计130亿人民币和25亿美元。

而总共的债务有多少呢?

世茂集团2021年年报难产至今,此前的半年报的数据现实,总负债4636.3亿,有息负债1645亿,但账面现金只有747.7亿,远远无法覆盖。

世茂当然不是唯一。

房企的资本游戏,借新还旧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但是越来越玩不转了,2020年是房企融资的高峰,2021年就骤降到2017年的水平,2022年上半年融资不及2021年同期的一半。







但是,新的借不来,旧的要还了,一些房企的短债突出,2022年全年到期债券6519亿,进入新的偿债高峰,尤其是在7月份,有830亿,低谷期都暴雷,那高峰期的雷,只会更多。







未来,整个行业面临一次迟来的出清,房地产行业实现一次集中的过程,未来的房企可能正如黄奇帆预测的那样,从9万家到1万家的过程,甚至更激进一点,从万到百的过程。

民企的厮杀将更加激烈,能活下来的大约是实力民企,相对少数,毕竟选出来做标兵发债的“示范房企”,只有3家;未来国企肯定是主力,一方面是国企背靠大树,另外一方面相对稳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的房企,可能熬不到春天,死因可归结为没钱,要么是融不到钱,要么卖不了房。




房地产的这波冲击已经持续了两年了,国家统计局1-5月份的数据显示,销售面积跌23.6%,销售额跌31.5%,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近年最低值。

今年2月份的时候,万科的郁亮说,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6月底,他又说,“短期市场已触底”。

触底了吗?

所谓的“触底”,大约是因为在5月份的销售在环比上有所提升,而6月份的销售中,Top房企给销售长了脸,有7家房企环比增幅超100%。

但是如果放在全年的维度来看,恐怕还是过于乐观,但top房企的销售复苏的同时,有不少房企已经从Top榜单中下落,就这个过程来讲,底还没到。

而且,短期的回升,也是有不少代价的。

现在,卖房,已经成为任务了,不仅房企自己着急,连地方上也出动了,硬拉。

一方面是楼市的松绑政策频出,以前的一些仍有效的限制政策快被变相松成筛子了。

不少限购城市仍在限购,但“房票”就可以不计套数,到限购之外了;

首付2成算是底线了吧,但个人0.5成首付也出来了,另外1.5成直接“送”了;

限价的也不少,那就收蒜、小麦、西瓜,但是人家又不真收,只是变相折价。

另一方面,公务员、事业编、企业职工已经成为卖房和买房的主力。

有让公务员下场卖房的,还有把卖房计入政绩的;不卖房那就买房吧,“支持集中批量购买商品房”,房子也可以搞团购,以前那些避免“瓜田李下”的单位,都成为团购对象。

即便是这么努力,依然是节节攀升的库存,5.54亿㎡,仍然是心腹大患。




但说一千道一万,以前的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不是要弄死房地产,也不是要把房价打到底,毕竟世界上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房地产都有30%的基础份额,是经济的压舱石。

22万亿,这是社科院对2022年中国房地产交易规模的预测,这么大一个盘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投看行业,一头得看财政。

上半年的各地财政压力都比较大,收支不平衡,债务率也上升了,一方面是大规模减税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就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减少。

“土地财政”一方面被诟病,但另一方面确实是财政的主要来源,全国平均来看,2021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在78.4%,有12个省份高于平均水平,5个省份的依赖度超过100%。



▲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而31个省份中,财政自给率超过50%的只有9个,一些财政自给率低的省份,自然要对房地产进行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倒退,意味着财政的紧张,而对财政依赖度比较高的行业,就不好过,比如公务员的工资,比如大规模的核酸检测。






为啥之前的房地产问题那么多?

炒房必须得背锅,快钱赚得太舒坦了。

炒房客拼命地加杠杆,买房、卖房,红利享受到了,赚得盆满钵满,暴富的不少;

开发商也在这大好形势下拼命扩张,房价大涨,收入增加,然后继续扩张;

房价涨,地价自然也没闲着,地方财政确实充盈了。

但是,三赢的局面自然不会长久,三方之外,就是那些为了买房花光积蓄的人,房子成为贫富差距的新源头,不仅国进民退的局面不好收场,泡沫弹起来,因此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在加剧。

但是,真正健康的房地产,必然是从炒房向民生地产迈进,稳,才是最终目的。

但是,现在更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地方找准自己的定位,当初留下的漏洞和窟窿以及新一轮淘汰和出清,坑苦的是那些攒钱多年上车的刚需购房者,他们不该成为产业轮转的牺牲品。

当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他们都能坦然接受的时候,真的不能继续打破底线,让他们钱房两空。

考验智慧的时候又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