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美国本质仍是“我干的事儿,你不能反抗”

当地时间2022年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后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坦诚和长时间的沟通。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中美双方高层已有4次会晤。

这次中美两国外长会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王毅外长指出的“美方的对华认知出现了问题”,具体又该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围绕这些问题,同观察者网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观察者网:这次中美外长巴厘岛会晤,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金灿荣:7月9日的中美外长对话,国际舆论很是关注,用同传翻译、交流了5个小时左右,所以可以说这次谈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会后双方都给出了比较积极的评价,布林肯在后来的记者会上还透露一个信息,说是双方正推进两国元首再进行视频对话。有记者问外交部这一情况时,外交部给了一个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回答。按理说,元首会谈应该会有实质性的成果,否则只是形式上谈一谈,意义相对不大。估计元首对话还没有确定,仍在筹办中。

从大背景来看,你们观察者网11日有篇文章梳理了一个月内中美高层的5次会晤,即一个月内3次线下面对面、2次视频对话,且这两次线上会晤还是美方主动提出、中方“应约”。这说明美方现在比较急于控制中美关系,有着急跟中国谈的需求——中方对中美关系的重视是常量,美方对这一关系的重视是变量,当它有政治或战略需要,就会“扁”一下中国;当它需要稳定,就会主动来对话。


观察者网报道截图



这5次高层对话,中方的态度都是非常强硬的,借对话机会非常清晰地摆明我们的立场。这跟以前不太一样,说明当下中美之间的力量在发生变化。美国现在咋呼得挺厉害,实际上比较虚弱;而中国虽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态势还是挺好的。

另外,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战略还是有所变化的,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最后却只会让它们变本加厉。王毅外长这次直接清晰地提了四个既然、列出四份清单,我相信美方还是感受到一定的压力的,所以布林肯回应了“六个不”,即“美方不寻求对华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寻求围堵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寻求改变台海现状”,这是对拜登之前“四不一无意”表态的细化。

虽然美国对华政策变化性很大、虚伪性很强,但是考虑到中美关系对两国民众福祉、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仍必须和他们打交道。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发展自己提升实力,让对方不得不接受我们的决心,另一方面仍要通过这类对话阐述立场、讲明道理,一是争取国际社会中的中间力量,再就是让他们被动一些,面对中方诉求,不得不给出回应。他们答应把中方的诉求记在小本本上,从长期战略博弈视角来看,中方提要求的行为属于为自己争取战略主动。

这几次会谈,美方都提出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guardrail)的目标,我估计是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现在世界局势很乱,乌东危机还在延续,这牵住了美国的很大精力;与此同时,美国的很多盟国内部政局不稳,如英国约翰逊下台、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此外还有斯里兰卡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正发生政治变动,美国作为世界“一把手”,对第三世界的乱局也是要负有一定的责任的。

其次,美国国内还有一个很具体的问题,那就是通胀压力在不断上升,这对拜登政府的执政带来很大的压力。美国5月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已达8.6%,这是自1981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至于6月份的数据,看报道,美国白宫已开始打“预防针”,预计6月通胀率将处于“高位”,市场普遍预期会升至8.8%,结果最新公布的数据是9.1%。



美国近五年CPI变化图(图/Investing.com)

各项物价全面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飙升超过10%,这对美国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形成很大的压力;对中等收入群体而言,影响因素最大的可能是油气的价格。

6月份有一则新闻报道,加州一油站惊现每加仑9.6美元的标价,按1美元约兑6.7元人民币的汇率算,一公升汽油价格高达17块人民币左右。现在美国每加仑汽油的价格回落到5美元上下,但也仍处于高位。

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特点之一是一般配两辆车,大部分夫妇开车上班,而不是搭乘相对不发达的公共交通。我看到美国有一个数据,从住处到工作单位的平均通勤距离是36.6英里(约58.9公里),按现在的油价,两辆车每天分别开120公里左右,虽然美国人有钱,但这生活成本也太高了,受不了。

除了经济压力,美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挺严重的,比如围绕堕胎权和持枪权争论不休。国内党争厉害,通胀压力影响外交,经济不好又使得支持率跌至30%,再创新低,这些问题让拜登焦头烂额,所以他第一不希望中美关系此时出大事,第二可能也希望中国能在通胀问题上帮美国一把,也为此一方面多次强调中美关系要设立“护栏”,另一方面在内部探讨是否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这就是我理解的美方为什么这么主动的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