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5G速度感觉跟4G差不多?这位院士说明白了

距离5G商用已经过去了3年。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进入5G“元年”。三年时间过去,作为普通用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5G手机,好像很难明显体会到5G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

近日,《院士开讲》第十一期在抖音上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以“算力与算力网络”为题,向网友们科普了算力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邬贺铨院士今年79岁,是我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对中国通信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在对谈中,邬贺铨院士解答了网友们格外关心的5G问题。目前,全国的5G基站数量有140多万,到今年年底预计可达200万,比起4G的500多万个基站,5G现在还处于建设期,普及需要一些时间。加上目前手机配套业务没有跟上,因此有些网友对5G感受不明显。

5G应用前景广阔,但还缺少用武之地

移动通信在近年来基本按照十年一代的速度在演进升级。6月21日,中国移动发布了《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这也是业界首次系统化发布6G网络的架构设计。未来,6G有望在2030年左右投入使用。

生于1943年的邬贺铨院士一直在行业一线关注着技术的发展与迭代。1975年,他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PCM30/32路通信设备、120路复用通信设备。二十一世纪到来,他又用十年时间从一个传统电信领域专家完成了向新兴互联网领域专家的“转身”,引领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他在演讲中强调,5G在多个场景领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邬贺铨院士举例,在高铁上,5G的体验会明显好于4G,因为5G对于高速移动的通信场景,在技术上做了些功夫。而大家在手机上使用的如抖音等应用,其实是4G带宽适应的业务,而对于能实现8k超清视频、VR、AR、增强现实等业务的5G技术,在目前的生活场景中可能还“英雄无用武之地”。

5G所设计的目标更多为了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工业互联网要求严格的低时延,4G技术很难达到。有了5G技术的助力,车联网、室内高精准定位、远程医疗等重要的科技产业都能向实际应用大步迈进。

5G背后其实是算力的竞争

目前,中国的5G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也正因为我们走在前边,我们的5G产业近年来一直被一些西方国家打压。邬贺铨院士表示,我国的5G产业在这样的处境下,需要解决芯片加工技术等“卡脖子”短板,否则未来6G时代,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会进一步制约我们的发展。

通信技术发展背后其实是算力的竞争。邬贺铨院士在演讲中介绍,互联网中心(IDC)上,人类历史上90%的数据都是过去几年间产生的,50%的数据在短短两年内产生的,并且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数据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

伴随着飞速增长的数据量,算力发展也随之提升。邬贺铨院士拿大家熟悉的机器人棋手阿尔法(Alpha)举例:六年之间,人工智能(AI)下围棋的计算所耗的算力扩大了三十倍,相当于每三个半月算力翻了一番。

很多国家将算力作为国家战略性的资产。根据一些IDC公司给出的算力指数,2021年美国的算力指数是75分,中国70分。近年来,我国算力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在今后几年还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里,数据中心对于能效的改进也同步跟进,在大力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碳排放带来正面贡献。

算力网络是5G和人工智能的底座

2021年5月24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委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的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这项工程改善了此前我国算力分布不均的局面,提高算力效率,实现绿色化、区域均衡化。

“东数西算”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发展算力网络。演讲中,邬贺铨院士展示了算力网络的分层模型。算力网络需要延伸到数据中心内部,通过云网的融合来优化资源的编排和分配。

算力网络是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底座。现在5G技术的大带宽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算力向边缘拓展。对于企业来说,数据上云是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多云的协同处理能力。邬贺铨院士同样关注到算力网络上下游的产业拓展,比如数据的清洗、标注,数据标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更多人才提供岗位。

整个算力网络支撑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全球各家咨询公司的预测,未来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将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三足鼎立的趋势。而在这背后,无疑是算力的竞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