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大面积毁约应届生”背后的三座大山

大面积毁约应届生 ?

2022年6月9日,当网络上传出 “中国平安大面积毁约2022应届offer ” 的时候, 作为平安系当家人的马明哲还远在新疆吐鲁番出席当地两所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落成仪式。这是今年以来,中国平安集团官网披露的关于马明哲唯一的一次新闻报道。

马明哲毫无准备的是,一场新的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在脉脉“平安毁约2022应届offer? ”话题下,不少人也表示offer被撤回,涉及平安普惠、平安科技、平安寿险等多家平安子公司。

还有网友称,自己获得平安offer已经离职,但却被突然告知入职平安时间推迟,待另行通知。

公开信息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因此被称为高校毕业生史上就业最艰难的一年。而且6月份是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月,如果此传闻属实,意味着这批被毁约的大学生将彻底失去在离校前落实新就业岗位的最后机会。

而且,大学应届毕业生签的三方就业协议,是由教育部统一印刷,且有编号,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如果用人单位毁约,通常不仅要给予赔偿,而且还会遭到社会的严厉谴责。 因为毁约对大学毕业生打击巨大,说严重点,用人单位毁了大学生们原本清晰的人生规划。

因此,当作为中国平安如此量级的巨无霸,如今竟然也沦落到闹出 “ 大面积毁约应届生offer” 传闻的时候 ,网民的愤怒和震惊也自然就不奇怪了 。只是时间过去好几天了,仍然没有看到中国平安对上述毁约传闻的正式回应。

寿险改革路阻且长

从2020年中国平安开始身陷业绩增长困境以来,外界一直以 “ 至暗时刻 ” 来形容马明哲和中国平安集团的处境。但从某种角度而言,2020年至今的两年多来,马明哲和他领导下的中国平安集团,还远未走出黑暗,甚至不但原有的黑屋未能走出,新的黑屋又从天而降。

从2020年开始,作为整个中国平安集团业绩增长基石的寿险业务开始发生溃败。 传统的人海战术失效,中国平安高达100多万人的保险代理人队伍业绩低质低效,不仅未能带动寿险业务的持续增长,还严重侵蚀了中国平安的利润 ,过去业绩增长的发动机如今沦为累赘。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4年-2019年间,中国平安的佣金支出占已赚保费的比例,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寿(11.56%)、太保人寿(14.87%)、新华人寿(11.64%),比例高达17.03%。

2019年,中国平安将寿险代理人数量从130多万降到了120万以下,2020年再降到了102万,2021年一季度继续降至99万人以下。 而现实的结果却是,从2021年的财报看, 虽然中国平安的保险代理人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但与其它4家上市保险公司相比,中国平安的净利润降幅仍然最大 。而在同样的行业大环境之下,中国太保的净利润增幅却达到了9.2%。

2019年,马明哲亲自挂帅成立了寿险业务改革领导小组,对外打出的目标是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代理人,以实现提质增效。

而提高代理人的质量路阻且长。2020年中国平安保险代理人的质量” 反而比过去更差了,人均新业务价值、代理人人均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呈下滑状态。

2021年财报显示,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规模保费继续负增长,约为5672亿元,同比下滑5.36%。

2017-2021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用于计算新业务价值(NBV)的首年保费规模持续下降,2021年已下降至1362.9亿元。这一时期,平安新业务价值指标更是大幅下滑了23.6%, 为近五年来最低 。

2022年一季度最新财报显示: 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板块继续承压。用于计算新业务价值的首年保费同比大幅下降15.4%,而新业务价值降幅更是达到了33.7%。

去年8月中国平安寿险代理人曝出的平安公司内部业绩造假事件更折射出平安寿险改革业务进展维艰。

当时,一位自称许英琼的代理人实名举报重庆平安人寿片区总张扬阳迫使员工购买“自杀单”( 业务员为完成业绩自己购买保险,也叫“自保件”),且购买“自杀单”的资金部分来源于平安银行的“白领贷” 甚至 “ 循环贷 ”,已交保费高达170多万元,为此自己不得不大量透支信用卡,已负债累累,不堪重负。

令马明哲有所宽慰的是,最新财报显示: 中国平安代理人改革已初见成效,代理人数量已经从高峰的130多万人骤降至现在的70万人,2021年,中国平安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人均产能得以有效提升。

从房企替平安“打工”到平安替房企“扛雷”

而出乎马明哲意料之外的是, 新的雷区却接踵而至。房地产行业的密集暴雷和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 让中国平安在房地产和科技这两大赛道的投资,先后遭遇了血淋淋的市值“屠杀” 甚至巨额亏损 。保险、房地产、科技,这原本被马明哲寄予厚望的三轮驱动变成了新的 “ 三座大山” ,令已年近7旬的他倍感压力和痛苦。

房地产,这大概是除寿险业务之外令马明哲最大的心痛之事。虽然马明哲和平安高层一直不愿意外界将其称呼为中国最大的“ 隐形地主 ” ,但事实却让他们难以辩驳。

中国TOP20的房地产企业几乎都和中国平安有过合作, 中国平安是碧桂园、融创、招商蛇口、旭辉集团等知名房企的重要股东,还持有金地、保利、华润、绿城、九龙仓、协信等多家房企股票,其重仓持股的知名房企至少有13家。

2021年6月, 凯德集团将旗下的六个来福士项目打包出售,尽管有华夏幸福的教训在前, 仍然阻止不了中国平安再次为这笔高达330亿元的交易当一次 “接盘侠 ” 。

然而令马明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如果说过去是“房企为平安打工”,现在则是平安给房企“ 扛雷 ” 。

华夏幸福暴雷后,中国平安最终以一次性计提432亿元投资损失的方式 “ 认栽 ” 。但平安的大麻烦却还在继续。2022年上半年一场意外的疫情冲击 ,不仅融创被迫宣布债务违约,中国平安刚收购的这六个来福士项目恐怕也“ 钱景” 难料。

除了替房企“扛雷 ” 风险巨大之外, 作为上述持股数量众多的上市房企重要股东,过去一年多来,因股价大幅下跌带来的房企普遍的巨额市值损失更令马明哲痛心疾首。

科技版图遭遇血腥市值“屠杀”

除了房地产赛道之外,马明哲力推的科技赛道也同样因为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市值 “屠杀” 。

尽管科技业务对平安而言利润贡献尚小,但中国平安最新的战略定位已经从保险+综合金融升级为金融+科技 ,中国平安也早已经不再是一家保险公司,其最新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在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旗下,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四大科技公司均已成功实现上市。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平安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隐性地产巨头,也是规模巨大的隐性科技帝国。

有文章说,早在2020年的前10年,中国平安对科技研发的累计投入就达到了600亿元左右。 根据董事会授权,中国平安每年还可以拿出收入的1%进行科技研发,据此测算在2019年及未来5年内,中国平安每年可以投入超过100亿用于科技研发。

而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平安的科技人员数量更是惊人。早在2018年底,中国平安就共有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类业务从业人员99611人,占总员工的比例高达26.4%。其中技术人员超过23000人,科学家超过1000人。

此外,中国平安还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7家研究机构,25家研究实验室,聚拢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平安科技板块的技术专家有相当多是来自微软、IBM、ebay、飞利浦、西门子、麦肯锡、阿里、腾讯等知名机构。

由此足见马明哲的科技野心之大。 然而眼下,马明哲的科技帝国同样遭遇重创。 从财报来看,2021年以来,平安科技业务的盈利能力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21年一季度,平安科技业务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半年度时收窄为26.44亿元,三季度开始亏损。2021年前三季度,科技业务亏损了13.5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29.02%。

仅以平安系四家科技子公司为例,2021年,仅有陆金所实现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金融壹账通与平安好医生则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其中金融壹帐通亏损了12.82亿元,平安好医生亏损额为15.38亿元。而汽车之家的业绩则首次出现“双降”,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16.4%和28.7%。

相比业绩的下滑,更令马明哲心痛的显然是科技板块巨额的市值损失。尤其是最近一年多持续的股价大跌,平安系4家科技公司市值均斩到“ 脚踝 ” ,惨不忍睹。

而曾经被马明哲寄予厚望的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医保科技),则因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被媒体曝出正与第三方公司洽谈出售旗下项目,若出售完成,平安医保科技将基本停运。

从1988年中国平安诞生以来,马明哲以拓荒之勇一路披荆斩棘 ,翻越万水千山,成就了今天总资产突破10万亿的“平安帝国 ”, 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马明哲可谓居功至伟 。

幸运的是,34年之后,已届67岁的马明哲仍然充满改革闯关的决心和勇气。这一次,马明哲能否带领几十万平安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再次穿越黒障,翻越新的“三座大山 ” ,重现“平安帝国 ”辉煌 ?

我认为仍然值得期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