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不确定性,让投资机构们节奏放缓,陷入浓厚的观望情绪
文|《财经》记者 冯奕莹 王颖
编辑|陆玲
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美联储加息、新冠疫情反复、国内产业监管政策调整等种种因素叠加下,去年还活跃的中国PE/VC(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大幅度刹车。
被称为“寒冬三杰”的几位投资人就当下投资环境发表看法:经纬中国张颖建议“简化工作、拉长判断的时间轴”;易凯资本王冉提示“系好安全带”;华兴资本包凡称“市场过度悲观”。
“目前除了高科技类、双碳类的项目,其他项目大家都非常谨慎,像教育、消费、文化这些,基本上都不太投了。”水木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唐劲草向《财经》记者感慨。
创投节奏停滞表现在投融资两端——募资不顺、投资放缓。
从资金来源来看,美元募资大幅下滑。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研究机构Preqin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投资中国的美元基金是2018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清科数据显示, 2022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披露投资金额同比下降47.1%。
投资端的变化同样明显,清科数据显示, 2022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155起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金额为1968.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1%。
从市场上的公司价格来看,一二级估值倒挂。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多位接受采访的投资人表示,想珍惜手里的子弹,等项目估值低一点再投。
一时间,网络上流传着关于投资人“躺平”、行业洗牌等言论。
2022年疫情反复带来的出差不便,成了行业步调放缓的最直接因素。中国的投资人多聚集在北上广深,而投资行业的现场尽调主要依赖出差。“现在有几个基金能说,没有去过现场投资就能投,不可能的。”有投资人直言。
实际上,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一直与周期相伴。一家人民币基金医药投资总监张亮告诉《财经》记者:“从业约十年来已经是第二次“躺平”了,上一次是2018年。”
一场刹车
近日,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资机构占比20%-30%,步伐明显放缓的投资机构占比50%-60%,剩下10%-20%彻底躺平。”
所谓“躺平”,其实就是多看少投,放慢出手节奏。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155起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金额为1968.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1%。
“躺平”比较显性的因素是出差不便。投资的前提是对项目做尽职调查,但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之下,出差尤为不便。某头部FA机构热门赛道负责人齐照表示:“大家想尽各种办法,争取少受到出差限制的影响。很多投资人会非常‘卷’,觉得今天别人出不去,如果我能出去,就能比别人更早地看项目。”
但是,仍能自由活动的投资人出差优势其实有限。身处深圳的张亮表示,虽然身边朋友会开玩笑说,现在全中国能看项目的只有深圳的投资人了,但问题在于“项目主要在长三角,另外,北京也去不了。”
出差是短期影响,更多因素导致了这个行业的节奏放缓。
张亮表示,“躺平”其实是一种策略。自去年8月关闭上一个项目的投资后,他就没有再投项目。在2018年,他放缓投资了一年半,这次他觉得时间也许会更久,眼下他打算研究“投资的周期”,朋友圈也晒了不少书。
私募股权基金的赢利主要靠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差。但如今,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让投资人很难出手。
对于美元基金而言,中概股的下跌让投资收益大幅缩水,同时也加剧了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比如“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从上市首日的340亿港元市值跌至80亿港元左右,蒸发近260亿港元。目前市值不及其2020年6月进行B轮融资时的12亿美元估值,也就是说2021年的C轮和基石轮投资人很可能亏损。
投资人和创业者面临这么一个拷问:如果二级市场上更成熟的项目估值更低,那么为什么一级市场不够成熟的项目值更高的估值?
同时,赴美上市几乎暂停,科创板频繁出现破发,项目的退出收益也不容乐观。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退出案例数为731笔,同比下降31.7%。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98家,首发融资额合计约人民币1857.3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2.4%、9.2%。
“新股上市破发,科创板股票走势较弱,影响了投资人的整体投资信心,对二级市场的信心都不足,对一级市场的赚钱效应更加没信心。这是双重传导。”善实资本创始人曹钰喆对《财经》记者表示。
另外,国内对部分行业的强监管政策,也让行业投资人无所适从。一些不被政策支持的行业投资机会消失,一些此前超涨的行业回调。在不确定的迷雾里,投资踩下刹车。
许多投资人认为,监管趋势变化向私募市场释放强烈信号,关注政府的长期政策方向是投资中国市场的关键,关键增长赛道包括电力装备、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等。这可能让并不擅长于此的机构和投资人面临洗牌。
曹钰喆指出,过去有很多细分行业基金,比如传统的TMT基金,整个大行业的机遇期过去了,没有什么可投的了,其他领域也缺乏认知和经验,没法投,那就只能躺平。另外,整个宏观环境很动荡,部分不专业的投资机构能力不足,信心也不足,在市场低谷期会被自然淘汰掉。
除去上述种种原因,对于投资人而言,节奏放慢的关键,很可能是手里没有“余粮”了——募资变得更难了。
募资难
2018年后,PE/VC行业的总体募资额就在下降,2021年有短暂的小幅回暖,不过今年又变难了,美元成为重灾区。
根据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研究机构Preqin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投资中国的美元基金只募集了14亿美元,这是2018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也是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
Preqin于2021年11月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7%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计划于未来12个月内投资中国市场,而在2020年这一比例为38%。
在此之前,得益于全球货币宽松下的IPO潮,2020年后半期至2021年,投资于中国的美元基金的募资表现尤为强势。根据Preqin的数据2021年共有57只美元基金募得450亿美元,比此前2019年最高募资额纪录还要高出49%。
“今年其实美元都募得不是很顺利。”李天榕直言。为何美元基金的募资情况骤变?
“美元LP对中国的政策和市场风险展现出担忧。过去几个月大家都听到内地政策的一些调整,这些政策推行速度非常快,所以海外投资者调整、流动的空间很小,因此部分外资LP选择退出,同时打击了他们在内地投资的信心。”Preqin大中华区管理人数据副总裁黎子彬告诉《财经》记者。
人民币募资也并不容易。虽然,Preqin、投中、清科等行业数据公司的数据维度不一,不过几家数据公司数据均显示,2016年——2018年是人民币基金募资最热的时期,自《资管新规》后,人民币基金的年度募集资金额大幅减少。
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影响重大。银行理财资金此前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资管新规以前往往通过多层嵌套的方式,最终流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入非上市企业股权。资管新规令银行理财资金难以进入私募基金领域。
如今人民币募资对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币基金方面,政府引导类型的母基金今年更多了。去年前年险资相对比较吃香,在市场上出现险资时,每一个GP就凑上去,大家又开始一窝蜂地去追。”某规模中等的市场化母基金人士李天榕表示。
“现在国资,市场化母基金,高净值人群,还是三种重要人民币募资对象。”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告诉《财经》记者。
不过,想获得地方引导基金的出资并不容易。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可持续性受到极大制约。目前,头部机构也纷纷加入到各级政府引导基金的竞争之中,而能够获得国家级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的机构可谓凤毛麟角。
人们担心政府和国资资本的出资持续性,社会化资本也面临挑战。市场化的资金来源有社会化母基金、第三方理财机构、险资、家族办公室、上市公司等,它们中不少并不宽裕。
比如说,几位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过去的民间资金里,很大一部分来自地产商,而现在地产行业并不景气。家族办公室方面,因为很多上市公司(包括中概股)股价表现欠佳,企业所有人的流动资金和风险偏好也受到了影响。
“以前头部的GP,可能还看不起我们这种规模比较小的母基金,但今年他们都愿意主动来聊天了。以前高高在上的,现在姿态都很平和。”李天榕告诉《财经》记者。
珍惜“子弹”,穿越周期
其实,投资行业也有周期。所谓的“创投寒冬”“募资寒冬”“洗牌潮”并非现在才有。
2015年起,创投业务开始蓬勃发展,各大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迅速膨胀,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强大助推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资金的募资渠道被阻断,PE/VC遭遇募资难。当时的媒体报道,和当下的种种相似度颇高。
行业面临政策与资本周期,行业内部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投资赛道的变化、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资金的投资重点与资金来源变化、对投资人的要求变化等等。
当新一轮投资低谷期到来,奋战在一线的投资人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于投资人而言,赛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退出和收益。王冉表示,就行业而言,消费、创新药、医疗服务、SAAS等是重灾区,碳中和、新材料、数据安全、军工、农业科技等赛道受到影响相对较小。行业形成了共识,政策利好的半导体、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成了投资风向标。传统的TMT、教育、金融、消费等赛道投资人,有一部分选择转型,学习曲线变得陡峭。
新能源方向吸引了众多投资人,其中不乏转向者。某头部FA机构能源方向的负责人齐照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新能源领域投资人有三种,一种是之前在人民币基金投资新能源的;另一种是在人民币基金里看高端制造的;第三类跨度比较大,之前看金融、文娱等领域的投资人,眼下没有太多机会就转来看新能源。
面对低潮,投资人的思路各异。比如,不仅是资金募集的问题,也有投资人在看不准方向的时候并不急于募资——毕竟没有出资人想要投资机构收着管理费帮自己空仓。
黎子彬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整个市场PE/VC大多按兵不动。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LP不知道哪些投资人有强劲的投资触觉,另一方面投资人也在犹豫是否继续募集更多资金。”
有机构选择“慢募谨投”。前述市场化母基金李天榕表示,今年还是持续在做募资的活动,虽然募资确实没有像之前速度那么快了。现在手上“子弹”还是有的,只是比较珍惜“子弹”,因为内部也会做募投速度的配置。也就是说,如果募资跑得快,会有投资上的压力,反之亦然,所以两个速度需要互相匹配,目前确实都放慢了。
有不少投资人在观望的同时,等待项目估值下降。张亮表示,有些项目一直在看,拖到现在都快一年了。“核心是当时估值贵,企业一直不愿意降价,磨了快一年,当企业意识到没有新增投资人的时候,才愿意跟你谈。”他说。
在给出的估值遭创业者拒绝后,吴世春在朋友圈调侃道“要评估好现在的形势”。他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项目行情不好,包括二级市场传导下来的效应,有些项目估值需要重新评估。但还有一些人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继续用以前的高估值来跟我们谈,这肯定是不行的。”
也有人从危机中嗅到了抄底的机会。曹钰喆表示,“这是一个用好价格挑到好项目的时机。如果在大市低迷时,能够找到高度抗风险的企业,结合一个合理的估值水平,其实是非常值得出手的。”
这次的创投寒冬又将持续多久?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他们能做的是规避风险。“首先是更谨慎的投资,其次是要把握方向,严守纪律,比如远程尽调是绝对不可以的。”唐劲草说。
“每一个行业都有它客观的成长周期,投资也一样。投资机构要做的,是穿越周期。”曹钰喆说, “如果回到投资的本质、投资策略上,我们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
(注:应采访者要求,李天榕、张亮、齐照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