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联手46页草案详述对华脱钩 转移产业至印度

5月15日至16日,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并发布了46页的最终声明草案,美欧可能在太阳能电池、稀土和芯片等关键工业领域与中国“脱钩”,并准备将关键产业供应链转移至印度。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二大经济体,美欧与中国“脱钩”的论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美欧企图与中国“脱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嫉妒中国在国际制造业中所取得的收益和地位。中国在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一系列先进制造,能够满足该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中国企业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外汇,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向了中国,而这正是欧美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况且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入中国,为中国本土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契机。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但在欧美国家看来就是一种威胁。所以“脱钩”实际上是想将中国制造业“拖离”出快速发展的轨道,不给中国赚取外汇和吸收资源的机会,本质目的还是遏制中国的发展。

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如此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美欧想要脱离中国并转而与印度合作,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诸多制造业部门的工业生产,可能只有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才能承接,也只有中国成熟的加工体系和先进的制造业人才、技术,才能满足某些部门在能源和稀土等产业上的要求。

意欲“脱钩”的美欧,为什么将印度当作制造业转接的国家呢?首先是印度具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优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可以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分配的制造业产能,中国最初作为“世界工厂”也是这样兴起的。但是随着技术的更迭以及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作为产业优势而贸然转移,势必会提高新转移地区劳动力的教育及培训成本,且会加快产品制造的时间和产品流通的时间。对于资本来说,转移后更高的生产成本使他们产品的剩余价值大规模缩水,如此一来,受伤的还是企业本身,资本家们自然不会答应。

其次,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的大国,二者之间的利益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矛盾点。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大量制造业上游市场分配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印度承接的产能十分有限。同样人口优势下,印度只能获得少量的就业机会,对中国早就眼红不已。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冲突不断挑起事端,在讨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同时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如此“忠诚”和亲美的国家,印度自然成为了美国及其盟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最后,印度不过是美国用来制华的“棋子”。中印作为两个接壤的大国,虽然被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但由于地缘上的靠近,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中国。

美欧此番转移产业的言论,本质目的依然是遏制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在东部面临日韩威胁,西南面临受制于印度,从而亲美集团对中国形成“包夹”之势,让中国忌惮于紧张局势而导致发展受阻。

就算美欧真的将制造业产业转移到印度,印度能做到像中国这样好吗?势必不会。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拥有一大批掌握先进知识技能的产业工人,一批高端的制造业设备,还有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这些优势都是印度所不能比拟的。产业转移到印度后不说重头开始,但也要落后中国若干年。这期间中国完全有机会找到国内市场或发展其他产业填补空缺。所以美欧此举意图限制中国,结局必然是失败的。

整个事件中,美欧沆瀣一气,似乎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实际上是这场冲突的“始作俑者”,一方面通过冲突限制了俄罗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欧洲无法买到质优价廉的俄罗斯能源。在中东地区明确表示无法大规模提高产能的情况下,欧洲只能向美国购买能源,这样一来,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日益紧张的国内矛盾就能得到缓解,欧洲对美国的能源依赖也进一步加深。所以美国挑起俄乌冲突,实际上也将欧洲在能源领域的命脉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北约作为一个军事同盟,其依然是美国在背后操作。美国和欧盟双方表面上是合作关系,其实是美国在牵着欧洲的“鼻子走”。北约的战略部署也是在美国的安排下进行的。同时美国在欧洲的大片军事基地和常驻守军,这意味着欧洲东部的军事命脉,实质上也在美国手中。

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合作以来,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欧班列的开行也让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频繁,欧洲人民也能享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倘若欧洲真的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与中国“脱钩”,那么美国必然回归欧洲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到那时,欧洲的经济命脉也被美国完全限制。如此一来,从军事,到能源,再到经济,美国不但限制了中国的发展,实质上也让整个欧盟完全沦为美国的附庸,让美国掌握了欧洲的生命线。所以欧洲看似赞同“脱中”,但权衡利弊后,相信欧盟也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作为重要的制造业“世界工厂”,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无法想象脱离中国,世界制造业格局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脱中”必然不可能实现,“脱中”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会遭到世界人们的唾弃。


美欧合作抗中?官媒:改变产业链布局“一厢情愿”

美国及欧盟欲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周一将(5月16日)召开会议,据悉将聚焦高科技与强迫劳动等四大重点。欧盟会跟进美国、一致同调抗中吗?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于5月15至16日在巴黎举行会议。根据多家媒体会前披露的联合声明草案内容与有关消息,美国及欧盟为了制衡中俄威权国家并摆脱对其的经济依赖,欲深化四大方面合作,包含:消除强迫劳动,提高稀土、太阳能及芯片产业的供应链多样化与透明度。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是美国及欧盟解决双边贸易和科技政策分歧的平台。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贸易代表戴琪,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韦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和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以及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专员布雷东(Thierry Breton)都将出席。

此次巴黎会议为第二次会议,联合声明预计于16日会议结束后发布。去年秋天,该委员会于美国匹兹堡举行第一次会议,当时双边承诺深化跨大西洋合作,加强芯片供应链,以遏制中国的非市场贸易行为,并采取更加统一的方式监管大型全球科技公司。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该委员会被认为扮演了重要角色,用以推进七国集团及其他盟国制裁俄罗斯。

强迫劳动问题

《南华早报》报道,根据取得的声明草案内容,美欧会议欲建立欧盟、美国和民间社会之间的贸易和劳工三方对话,旨在“消除强迫劳动”。会议前夕,负责欧盟贸易的欧委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也向记者表示,盟国将讨论什么是解决强迫劳动问题的最好方法。

该报道指出,盡管声明内容并未指名道姓,但明显剑指中国。中国常被指控在新疆实施强迫劳动。美国在去年12月已经通过法案禁止进口新疆强迫劳动商品,欧盟预计今年9月将提案禁止强迫劳动商品的贸易。

中国向来否认任何有关强迫劳动的指控。针对人权问题,中国驻德国使馆周六(5月14日)在回应七国集团(G7)声明时再称:“中国人权状况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强迫劳动’。”

中国驻德国使馆还表示,中方“与联合国人权高专保持畅通交流”,“绝不接受‘教师爷’作派和‘双重標准’做法,并强烈要求那些对中国和世界犯有血腥历史罪行、劣迹斑斑且至今存有不良人权记录的国家停止对中国和他国指手画脚。”

中国长期受国际指控在新疆进行强迫劳动。

稀土、太阳能、芯片:降低对中依赖

除了强迫劳动的议题,会议也将聚焦欲深化双边在稀土及太阳能产业的合作,使供应链更多样化、透明化,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一名不具名的欧盟高级官员问道,“90%的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这是正确的做法、还是正确的依赖关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稀土方面,声明除了提到中国之外,也多次提及俄罗斯的市场主导地位。

针对半导体芯片短缺问题,美欧则欲建立网络监测机制,及早发现短缺问题,并推动建设新的芯片工厂、放宽国家援助的规则。

此外,根据草案内容,美欧会议也誓言要在科技技术方面超越威权主义者,因为这些技术“被用来实施侵犯和践踏人权、进行压制和破坏其他国家的安全。”该委员会希望为人工智能、6G等先进技术制定规则,以免被用作“镇压工具”和“任意或监视、胁迫和网络威胁”。

负责竞争和数码问题的欧委会副主席韦斯塔格承认,盡管并非直接针对中国,但会议的潜台词已十分明确。

针对有关内容与报道,中国官媒《环球时报》16日引述一名中国专家的说法报道,称美欧想改变产业炼布局“不是开一次会就能改变的。”

今年2月,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专员布雷东(Thierry Breton)称要振兴欧洲的半导体产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向《环球时报》表示,该委员会建立背景就有较强烈的中国因素。第一次会议主要是搭框架、确认共识,第二次会议可能会涉及一些具体动作。比如,欧洲尤其担心在半导体和芯片领域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在美国引导下,其合作针对中国的一面就会比较突出。

但崔洪建认为,中国和欧美有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链、技术开发合作,欧美如果以所谓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这两个逻辑是有矛盾的”。他还说,“他们想改变产业链布局,到目前为止还是一厢情愿,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能改变的。”

崔洪建称,在太阳能和半导体等领域中国有产能优势,欧美现在也只是往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方向走,但也不得不照顾到市场情况,“违背经济和市场规律行事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欧盟与美国同调?

《南华早报》指出,早在会议之前,欧盟官员便一直不厌其烦地强调,该理事会不是特别聚焦中国的-——即使美国对此看法不同。

报道引述一名匿名的欧盟高级官员的说法称:“很明显,在美国有一个抗衡中国的两党议程。因此,我认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事情。我不认为我们在欧盟有同样的做法。”该名官员补充,他认为“美国的合作夥伴明白,我们没有兴趣单独挑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新美国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关系分析师尼采(Carisa Nietsche)表示,欧盟将继续“围绕”措辞“起舞”,但对中国表达的暗示是明确的。

她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并没有在中国议题上对对欧洲加大施压。北京其实已经为他们完成了这项工作”。她指的是今年4月1日的欧中虚拟峰会上,布鲁塞尔敦促北京不向俄提供武器,也不会帮助莫斯科规避制裁。

她说:“欧盟很可能会用不明确提及中国的行为者不可知论者的语言,来掩盖对抗北京的措施。”

(南华早报、路透社、环球时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