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零”副作用:近四分之一欧商考虑撤资

中国欧盟商会

中国疫情的严厉封控措施已导致负面效应日趋明显。中国欧盟商会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各地封城已造成欧洲九成在华商业企业受害,四分之三表示整体运营受到影响,六成下调今年营收预期,近四分之一则考虑自中国撤资,这一比例为十年新高。

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4月下旬针对370多个会员企业调查有关中国防疫政策和俄乌战争对欧洲在华企业的影响。报告显示,包括最大城市上海在内的数十个中国城市的严格防疫措施,已造成“极大规模的混乱”。


92%蒙受封城所害 6成下调营收预期

四分之三受访欧盟商会成员表示整体营运受到严重影响,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指员工人力有所减少;近六成受访者下调今年营收预期;更有92%受访者表示,蒙受港口关闭、道路货运减少和海运成本上升等负面影响,防疫封控措施打乱了供应链。

23%受访欧盟商会成员透露,目前正考虑把当前或计划中的投资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市场,以寻求可预测性更高的营商环境。这项统计相较两个月前增加超过一倍,创十年的新高。

中国欧盟商会指出,虽然俄乌战争对在中国经营的欧洲企业造成影响,但COVID-19代表的是更迫切的挑战。78%受访企业认为,在严格防疫政策下,中国市场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下降;亦有三分之一受访企业指出,俄乌战争是中国市场吸引力下降的因素。


欧商:中国市场失去吸引力 “供应链濒临瘫痪”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表示,会员企业愿咬紧牙关度过眼前困难,但如果现状持续下去,更多企业将开始评估替代中国市场的其他方案。商会认为,与一个潜力巨大,但不稳定且供应链濒临瘫痪的市场相比,“可预测性强且运作正常的市场更具吸引力”。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资料照、美联社)

中国欧盟商会在中国拥有1700多个企业会员。上月初,商会曾致信中国副总理胡春华,警告疫情防控已对在华外资造成影响,并建议借鉴新加坡模式,调整防控方案。

对于中国欧盟商会的上述调查结果,台湾辅仁大学外交暨国际事务学程召集人张孟仁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提到,习近平在政治局会议仍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习近平肯定要继续下去。

张孟仁说,两年多来,从新冠疫情到今年的乌俄战争,很多在俄罗斯的商店都关门了,剩下中国这一市场。如今中国封城又出现大问题,完全不能动工,欧商当然撑不下去。外商在中国也像“人质”,但要到当地赚钱不得不低头。就像更早之前,日本政府为日商抗议封城措施,中国也没有妥协。


民主和威权制度的价值冲突

张孟仁表示,这就是民主跟威权制度不同之处。习近平多次在联合国强调,中国是以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为目的,这么严厉的清零政策对中国人民福祉有好处,即便不计经济牺牲也要让人民福祉优先。只有威权国家才能这样定调。

张孟仁提到,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此前受访就指出,现在的德国发现不能太相信威权体制,就算未来威权可以提供很多市场效益,但无法保障威权可能为了引发战争或其他目的就可以断然把整个市场封住、不提供供应链。所以朔尔茨在报纸上就讲,也许未来德国经济会付上某些成本,也要渐渐从威权市场抽离,这是不得不做的,这是从俄乌战争中得到的教训。如果德国这么做,会影响到整体欧盟。整体欧盟会跟德国一样走分散市场的路,1/4企业要离开中国很正常。

张孟仁预言,欧盟在之前供应链断炊及现在的俄乌战争碰到瓶颈,发现过度依赖某个市场会出问题:“日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日本有做供应链分散。欧盟也在做分散,未来23%企业从中国出走应是必然的模式,习近平也不用阻挡。”


德国带头示警:分散市场 从威权市场抽离

上海防疫流出大量视频,披着白色防护衣的警察等执法人员、“大白”粗暴对待出家门觅食的人们,有法国人称受不了要寻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美欧所研究员严震生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说:“他们觉得可能过头了,假设疫情控制,你说封一个礼拜、二个礼拜就算了,搞了一个月,大家会受不了。欧洲人一向比较自由,过去欧洲在自己国家要封的时候,他们也都没办法接受。”

但严震生认为,如果疫情过了,大陆经济状况可能还是对欧洲有吸引力:“欧洲人不像美国人,他们考虑很简单,利益比较重要。疫情若控制了,我相信看法可能又会改变。但他们一定也会担心,虽然疫情控制,会不会像打地鼠一样,久不久就来一次、久不久就来一次,使得有些厂商考量长期的话,要不要搬离大陆。但是,到哪里都有疫情这情况,虽可能不会封城,难道不会有需要特别考量的地方?或是移到那个地方,疫情严重变到大流行,那也是个问题。除非像越南,都不怕,都照样上班,那越南会有点吸引力。”

严震生说,中国欧盟商会评估企业留在中国,虽有利益,但不稳定的制度会伤害利益。这将左右企业决定是否撤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