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影响,正在扩大。 前段时间,上海各大车企的老板都在朋友圈大诉苦水。 小鹏汽车的老板说,若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后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在此之前,蔚来的李斌也发表过类似的动态。
华为的余承东也表示,若上海再这样下去,以后所有涉及上海的科技工业将会全面停产。
不止是汽车行业,上海涉及的领域还有很多。
外贸、物流、金融、互联网、广告甚至是氧气用品,上海几乎都占据了龙头的位置。
而这些行业,正在备受打击。
比如,外贸。
上海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2021年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占全国总吞吐量的17%,蝉联世界第一。
其地位,举足轻重。
可运作动力如此强的城市,运力却已经开始从100%降到了10%。
这还是在上海港没有彻底停摆的情况下。
老徐有个上海朋友抱怨说,因为疫情影响,之前的外贸订单均不能如期交货。
不仅外贸订单少了一半,就连平时的老客户都不下单了。
同时,国内原材料成本一直走高,全球的需求端又开始下降,而且海运费还暴涨,原来只用3000美金搞定的东西,现在却翻了接近5倍。
多重打击,上海外贸从业者已经是如履薄冰。
还有,芯片行业。
上海素来有中国「半导体第一城」的称呼,单单2021年,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就突破万亿,达到1.07万亿元;
比如我们熟悉的「中芯国际」,总部就在上海。
而这里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几乎是命脉一般的存在。
但是这些需要人员密集型的产业,连生产都成了问题。
再比如,医药领域。
全球前十名药企龙头们,有8家的中国总部都在上海;
中国药企龙头也是,A股上赫赫有名的药明康德、复星医药总部都在上海。
这些企业几乎都受到了影响。
你以为,只有上海本地的有影响吗?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已经扩散到整个长三角。
比如,隔壁的昆山。
因为上海疫情的蔓延,当地很多企业停工,其中多数产业是当时政府班子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特别是当地的台企,更是出名扎堆。
不过,都停滞了。
老徐有个昆山的朋友,他从上个月跟我抱怨说不能去上班,时至今日,他依旧封控在家中。
管中窥豹,可见当地的影响多大。
以此类推,身处三角洲的苏州、杭州和南京。 因为地理缘故,他们之间很多企业都是配套的,各企业之间根据上海的上下游位置分布了许多不同的产业链。 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那整个产业都会有波动。 现在上海产业停摆,江苏浙江很多企业自然也会面临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的困境。
上海影响,正在蔓延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最夸张的是,连远在广州的企业的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东风日产在广州花都的工厂内一线、二线及三线生产线均停产8天;生产基地远在河北廊坊的长城汽车也受疫情影响暂时停产。 而这些都是因为上海疫情扩散后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这还不包括本地的一些餐饮行业,他们这阵子几乎就等于0收入了,疫情过后如何帮助他们恢复运作,将会成为下一个问题。
可以说,上海这次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而且已经不再是民生那么简单,也不只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全国的各行各业,几乎都被拖下水。
严峻的现状,摆在了上海面前。
当然,企业的呼声很快被政府看到,为了解决上海的生产运行难题,当地经信委公布了个复工复产白名单,多达666家重点企业上榜。 在名单里的企业,只要符合其中要求就能复工复产了。
可是,在上海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强制复工,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比如名单上某公司的总监就在朋友圈吐槽,复工要求太高,基层执行很难到位。
其实这也能理解。
复工了,到公司后阳了怎么办?责任算谁的?
现在上海大部分居委社区,已经到了不“阳”才是王道,谁都不想做担责的那个。 还有就是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已经停运了,没车的咋办,即使是有车一族,可能还要面临给汽车申请出行通行证等等各种问题。
再来就是工厂本身产能问题。 现在上海的货运半瘫,上游零件厂是复工了,原材料够吗?即使够,生产出来的零件,能送到车企工厂去吗? 无奈的情况是,运输费上涨十倍也没运输公司愿意接单,大家都被司机被困高速的新闻都给整怕了,而进去了也不一定能出来。
代价,太大了。
可以说,上海复工正处于尴尬的节点。
问题很多,可以不复工吗?
这个问题被很多人提出来,有人的看法是停个一两个月彻底解决疫情再考虑复工问题。
这好像是最优解,但其实更难。
上海的经济体量,太大了。
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经济规模不仅在国内拔尖,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2021年,上海GDP以4.3万亿超过了伦敦和巴黎。
在全国这么多城市中,晋升第四。 一个城市明明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却贡献了全国3.8%的GDP,可见它超凡的实力。
也因此,决定了它将拥有庞大的各类产业群,一旦停摆,和它有关联的所有上下游企业,国际业务将通通遭受影响。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海一天不好,国内经济就会持续被影响。 无奈的是,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回头去看,很多人会借此说动态清零的不对,但像广州、深圳等城市却用现实告诉我们,想要回到不被疫情影响的生活,动态清零是的确目前最优解。
广州从发现到今天宣布疫情收尾,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将病毒狙击在最小的范围。
经济影响,也非常小。
这也说明,策略是对的。
而且,上海的经济地位越高,就越要尽快和彻底解决疫情问题。
不然,其他城市都没啥感染案例,大家只会远离上海,将所有产业搬离,而不会说为了能融入上海,让更多人加入被感染的行列。
这笔帐企业自己会计算,都不需要政策的限制。
当然,此刻讨论这个对于上海来说没有啥用,但亡羊补牢,是有效果的。
上海太多的负面,导致有的人越来越不坚定,甚至想要摆烂,可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摆烂的后果绝对比现在还惨。
诚然,随着病毒的变异和毒性的减弱,防疫政策也在慢慢变化,但这需要时间,更不可能一下子放开。
近期上海不断出现的死亡率,就是最大的教训。
回头去看,像广州这种既可以不用死人,也不需要太影响经济去防疫,为什么不用呢?
边等边防疫边经济发展边等特效药,不好吗?
大家都期待上海复工复产,回到几个月前的上海,而不是希望上海成为孤岛,这无异于自杀。
摆在上海面前的,其实只有一条路。
相关报道:
经济性报纸《回声报》头版关注中国爆发的疫情提高了全球经济急剧放缓的风险,欧、美股市各主要指数都明显下跌,题为“股市:中国的水滴效应”报道指,任何股市危机,当回头分析时都会发现有一个事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自2月突起的乌克兰危机落下第一只靴子以来,股市在高度紧张情绪下已持续波动,但最终触发金融灾难的是中国的疫情。在上海2500万人被封禁一个月难见实际收效之后,北京现在又拉响了封禁的双重警报。报道说,这证明中国当局的清零战略不足以应对奥密克戎,也表明无意改变防疫策略的习近平为避免政治代价似乎准备实施任何可能,包括关闭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其后果将导致中国需求的崩溃,同时增加全球经济供应链的混乱。文章称这就如同一个爆炸性的鸡尾酒,可能会导致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衰退螺旋。而随着经济急剧放缓,加之通胀激增,央行将被迫进一步加快提高利率,这也解释了近几天来已对美联储有关收紧货币政策表示焦虑的投资者开始转投比股票风险更小的资产来避险。文章最后也指出,中国疫情威胁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虚拟式”,但清楚的是随着威胁积累股市不会在短期内恢复到曾经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