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疫情中的中国实体经济 真的快扛不住了!

普通人该往哪里去呢?

这段时间,每个和实体沾上点关系的人,日子都不太好过。

我开电子厂的朋友,自去年以来就没正常开工过。

去年8月,全国拉闸限电,他们只能休5做2。

今年3月,疫情卷土重来,所有人都被封锁在家。

看着原材料疯狂涨价、机器一天天空转、海外订单超时,他每天都焦虑得睡不着。

现在又是疫情肆虐,各种封城,能够保持正常上班的工人都屈指可数。

他跟我抱怨说,今年这个日子真的是难过。

本来就干着最苦逼的行业,没想到还赶上最糟心的乱世。

01

但他是拿了家族投资出来开厂的,即便失败也不至于太落魄。

真正有苦说不出的,是那些掏出血汗钱创业、刚有点起色就负债离场的人。

办公室附近有家我常去的饺子店,是朋友3年前推荐给我的。

那家店不到20㎡,但自开业以来店面顾客就没断过,外卖订单也很火爆。

开店的小夫妻不会拍短视频,也不懂社群运营,最先进的技术就是微信支付。

可他们每天都亲自擀面皮、剁肉馅、下饺子,流程完全透明,我吃着也放心。

因为经常去,他俩还时不时给我送杯豆浆,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你可以说他们跟不上时代,但你绝不能否认他们的拼搏精神。

我曾经问过那对夫妻,开店每天都是007且全年无休,你们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他们说:像我们这种没学历也不懂技术的人,在厂里干10年也不会涨薪,根本就没有未来。

他们也知道开店有风险,但最起码有机会积累资本,让日子越过越好。

于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攒了10万,又跟亲戚借了5万,终于把小店开起来了。

我当时听完就肃然起敬,感觉不愧是深圳人,为了搞钱都可以不顾一切。

结果,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这家店时不时就打烊几次。

今年深圳疫情解封后,我又过去转了一圈,才发现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了。

最近这3年,像这样说关门就关门的小店还有很多。

有时你去街上走走,会发现大门还开着,可后门已经贴上了“旺铺转租”。

每个小店倒闭之后,一批坚信勤劳致富的普通人也随之倒下。

02

就算没有疫情,实体店也照样难做。

实体店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前期资金投入和后期市场波动。

资金压力就不说了,每天一睁眼都是在为房东打工,雇人就更要精打细算。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很多人选择跟亲戚老乡合伙。

早期收入不高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既做厨师、又做会计、还做服务员。

但是,过去哪怕再难,起码未来可期。

凭借极度的自我压榨和较长的回款周期,优秀的实体店主通常都可以慢慢回本。

可这场持续3年的疫情,就像一场无差别打击,压垮了最后一批怀揣希望的实体店主。

活着的门槛进一步增加,你要么自有店面,要么掌握流量和客源。

今年疫情一来,过去的市场供需平衡更是彻底被打破。

如果说服务业是市场经济,那抗疫就是计划经济。

制造业和金融是国与国的交易,服务业却是个人与个人的交易。

在天灾人祸面前,如果排个优先级,那一定是保整体>保个体。

比起民间消费不断,更重要的是降低社会整体风险,于是服务业就被牺牲了。

平时可以是国家让位于个人,但在疫情这种特殊的战时,个人就必须让位于国家。

在一边还债,一边交房租,一边又面临需求雪崩的情况下,实体店是真开不下去了。

在看不见希望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实体人宁愿负债,也要及时止损。

03

有人说,年景没有好坏,无论如何总有人赚到钱。

但在疫情下依然赚钱的实体业,其实凤毛麟角。

总结下来,几乎都是和抗疫有关的:医疗器材、民生物资、隔离酒店...

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特殊资质和提前布局。

除此之外,必须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业,前途都是一片惨淡。

这次奥密克戎破坏性不大,但传播性极强,彻底打击了民间对未来的信心。

封城时物价如何通胀,大家都有目共睹,现金流一定要让位给民生物资。

像电影、旅游、服装、餐饮这样的非刚需消费,大多数人都不舍得了。

这次和2020年那波原始毒株还不一样,上次那波杀伤性强,搞得不好命都没了。

你说一个人,连命都没了,还要钱干嘛?

所以疫情过后,就引来了一波报复性消费,车房奢侈品,各种井喷。

但是这次奥密克戎不一样,它的致命性并不强,很多人也是可以痊愈的。

可我们的动态清零政策,让很多人会心有余悸,所以民生物资倒会有一波小高潮,因为大家都害怕相似的事情再来一遍。

存钱囤货,将成为2022年的主旋律。

这也意味着大家对消费的需求,只会比这轮疫情前更萎靡。

一旦消费萎靡,厂家就不会进行生产,不生产就会导致大量失业,而失业人员增多又进一步降低消费欲望。

如此恶性循环,就会产生通缩现象,经济就会急速下滑。

所以说实体经济对整个社会来说太重要了,既解决了绝大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又激活了社会的经济活力。

你别看那些小微企业都不太正轨,既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五险一金,却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很多底层的岗位,才是中国14亿人里的大多数。

如果实体业不行了,那这些普通人又该往哪里去呢?

我国本来就高达2亿的灵活就业群体,恐怕又要雪上加霜了。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都非常迷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