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破产的中国兄弟 正让上亿中国人排队送钱!(组图)



文/ 金错刀频道

最近上海的疫情,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

这几天,上海2500多万人全域静止,但新增的人数却还在不断上涨。

仅仅昨天一天,上海又新增了260例确诊和6051例无症状,感染总数已经破了4万人。

据3月29日上海疫情新闻发布会介绍:

“已累计组织1.7万名采样人员,设置6300个采样点。截至28日24时,共筛查超过826万人。”

也就是说,每个采样点核酸检测人数约1300多人。

很显然,防疫工作在超负荷运转。

然而,核酸检测暴增的另一面是:有两兄弟靠核酸检测生意,命运发生了大反转,还顺便躺赢了一个IPO。

艾迪康,一个一路走来经历过亏损崩溃、高管离职、差点卖身的公司,疫情期间不仅起死回生,而且3年赚走了78.5亿。

同行金域医学,号称是“第三方医疗检测界华为”,在疫情期间,干成了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市值一度接近1000亿。

救活无数公司的核酸检测,到底能赚多少钱?


疫情越凶猛,他们越赚钱

上海疫情的严峻,让很多事不得不重新被定义。

疫情之前,浦东浦西隔了一条江;有了疫情,还是这条江,再想跨江定义就不一样了。

疫情还重新定义了奢侈品:烽火连三月,家蔬抵万金。

现在拥有蔬菜的才叫大户人家。

叮咚买菜、盒马生鲜、美团买菜的外卖小哥是如今的沪上顶流男团,江湖人称“最难约的男人”。

疫情还能重新定义时尚。

朋友见面,没有什么比一个阴性的核酸自检试剂盒耳环更有安全感。

疫情之下想要出门,绿码不一定有效,核酸检测报告才是硬通货。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春节,国家卫健委表示,春节返乡人员需持有7日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费用自行承担。

当时就有机构算了一笔账:

通过对2021年返乡人数和检测次数的估算,预计核酸检测产品的总规模为150-300亿元,核酸检测服务的规模为600-1200亿元。

这意味着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检测服务,都是百亿千亿的奔头。

不仅是刚需,还是如此量大的刚需。

千万甚至上亿个试剂盒,不需要各家企业抢生意,谁都能“吃饱”。

而公立医院的核酸检测,要么要去门诊预约,但不确定是否还有号,要么在网上预约,但抢到当天的名额又很难。

在公立医院难以独立承担核酸检测的需求,一大批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到了机会。

不同于公立医院严苛的政府定价,一开始,第三方检测机构有个巨大的优势——自主议价权。

那做核酸检测到底能赚多少钱?

拿艾迪康来说,2019年的检测量共计4600万次、2020年6010万次、2021年8050万次。

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都保持着每年30%的增长速度。 这些带来的都是真金白银的收入:2019年17.29亿、2020年27.42亿、2021年直接干到了33.80亿。

艾迪康一举追赶上行业排名前二的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这才成为国内三大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检测服务提供商之一。

艾迪康只是行业缩影,同行更加恐怖。 “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一直是一个岌岌无名的小公司。2015年,圣湘生物的状态是:银行账户被查封、股权遭冻结、诉讼缠身、经营困难。

在2017-2019年每年的营业收入不超过4亿元,但是2020年创收48亿元,暴增11倍。

从上市申请到风光上市,只用了112天。

利润率也相当惊人。

2019年还是10%,但2020和2021年就剧增到50%以上,苹果也才26%。

另一个大佬金域医学,也赚钱赚到手软。

2020年金域医学是全球核酸检测量最高的单一机构:

先后在湖北、广东、吉林、北京等30个省(市区),以及香港、澳门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累计检测量超过3200万人份,约占同期全国总体核酸检测量十分之一。

结果毋庸置疑,2020年,金域医学净利润15亿,是疫情前的3倍。

根据2021上半年财报,金域医学营收54.55亿,光医学诊断服务一项就干了52.02亿,占到总收入的95%,说独挑大梁都不为过。


到底谁能核酸检测的生意?

核酸检测的需求量还在增加。

不知不觉间,核酸检测已经从过年回家要做,变成了跨城市要做,过高速要做。

严峻时期,甚至有公司要求,上班必须每天携带核酸检测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

“扩大检测范围,尽早发现早期病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核酸检测没必要每个人都做,在做检测前可以做一个风险评估,来自高风险地区、境外以及有感染人员密切接触史的可以做。

有没有必要先放一放,因为对于要出门的人来说,没有核酸报告,几乎寸步难行。

那么戳喉咙的钱,到底什么人能赚?

跟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新冠核酸检测其实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试剂盒、耗材等也没有壁垒。

能为医院提供简单的检测服务的机构,就是 ICL(独立医学检测实验室)。

艾迪康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为医院提供简单的检测服务——医院将临床试验外包给这些ICL服务商。

艾迪康本身不从事生产,主要采购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检测仪器、试剂及耗材,所以能将医疗诊断检测服务的毛利率控制在40%。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医院大多“超负荷”工作,一些有头脑的商人盯上了医院难以完全覆盖的生意,成立小型医学独立实验室。

在美国,ICL相当赚钱。

美国独立检测巨头QUEST,2003年时,他们的营收就达到了47亿美元,全年完成1.3亿项检测。

2004年,林继迅、林锋两兄弟受海外启发,觉得医学检验未来会是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在杭州联手创立了艾迪康。

但当时的中国,检测行业一片模糊。

到了2012年,整整8年过去了,艾迪康成立的15家分公司中,无一家有盈利能力。

就连现在风光的金域医学,董事长当时也是拿出自己的积蓄,抵押自己的房子,才度过了困难。

但疫情之后,ICL在中国的地位瞬间发生了变化。

东方生物、达安基因、聚光科技、西陇科学……无一例外都是在2020年和2021年,靠疫情逆天改命。

中国最牛科技公司华为,利润率常年低于10%;公认的暴利行业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迈瑞医疗的利润率是31%。

而在这三年,核酸检测的利润率干到40%-50%。


利润干翻苹果的好日子,还有多久?

但残酷的事实是,钱并没有像以前那么好赚了。

最核心的原因,是价格被打的越来越低。

2020年,做一次核酸的价格是200元,之后一路180元、80元、60元的降下来。

拿北京来说,从去年10月市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单样本价格,就从80元/次降至58元/次,5样本、10样本混检价格降至18元、13元。

广东省的单样本检测只要12元,陕西只需要8块钱,就可以混采。

说白了,单靠核酸检测,有些企业可能没什么利润可赚了。

另外,跟大家想象的不同,其实核酸检测本身并没有技术壁垒,门槛在于对实验室的资质审核。

当大家都拿到资质的时候,这时候拼什么?

只能拼地盘。

艾迪康在2021年营收干到了33.8亿,净利润却只有3亿,似乎又没赚什么钱。开销在哪里?

搞研发,不是。艾迪康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一飞冲天,研发占比是4%、3.7%、3.7%。

这对于一个医疗机构而言,算是相当少了。

事实上,艾迪康建立了24个自营实验室,穿透了31个省市1500多个市县与170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起专用冷链物流网络。

不过,站在风口上,也有人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华曦医学就是反面教材,河北隆尧县因检测能力有限,就委托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参与第二轮核酸检测。

没想到,华曦医学在样本尚未检测完成,还未知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就向县卫健局谎报送检样本全部为阴性。

一开始虚报检测能力接下任务,后来又瞒报病例,坑惨了邢台人民。

最终,隆尧县的第三轮全民核酸样本,又交回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就连关于艾迪康的投诉,也不在少数。

结 语:

疫情之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就在昨天,上海六院在节骨眼上,发出了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讲的是六院对隔离酒店有一位外籍患者进行”丁丁救治“。

有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小朋友给大白跳感谢舞”,家长必须在旁边打卡拍照。

市民吃菜难的问题还没解决,长春市委网信办就开展党员干部《晒晒我家蔬菜包》,展现”物资充足,百姓无忧的生活状况“。

截至2021年11月,金域医学完成了2.2亿份核酸检测,属全球第一。

可即使是全球第一,郑州金域医学也涉嫌违法,被禹州公安局立案侦查。尽管金域医学连发声明洗白,但还是没能挽回信任,事发后市值两天内蒸发了51亿。

疫情之下,从抢菜、跑腿、核酸检测、医疗保障,瞬间爆发成刚需。

但如何在需求之下,严格监管每一个环节,是机会、是风口,更是价值观考验。

千万别在最擅长的的领域,栽了跟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