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恒大集团又停牌!听一句劝,别再炒房了!(组图)

2022年,地产业还会好吗?

刚上车的年轻人还会好吗?

身负多套房贷的炒房客还会好吗?

去年,因为恒大的债务危机,导致了去年夏天到现在,整个地产业、地产股的危机。

解铃还须系铃人。

此时,恒大和许老板的动态,或许就是未来的风向标。

3月21日,恒大集团先公布了一个消息。

恒大旗下的三个上市公司,全部停牌。

22日晚,又有媒体披露许家印没有参加中国恒大召开的全球投资者电话会议。

这时,流言四起,传言恒大要清零了,“那个人”被带走调查了。

但很快,那个人就出现在了恒大新能源汽车量产的动员大会上。

许老板在会上还是那么意气风发:

“汽车集团要日夜奋战,努力拼搏,大干三个月。6月22日,一定要实现恒驰5的量产,为恒大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车能不能量产我不知道,也不敢质疑。

我关注的是恒大当前的债务。

3月22日的恒大投资者电话会议中,公司高管对其债务重组推进情况,做出了说明,重点有三:

1 目前恒大境外直接债务折合约217亿美元,这笔钱现在偿还困难,所以会力争在7月底提出债务重组方案。

2 恒大正在努力接洽第三方投资者,通俗点说,就是积极寻找投资人帮助还债。

3 去年恒大物业的账上有134亿被强制执行了,但直到今年3月份去审核财务时才发现。

这说明什么呢?

恒大的内部问题还很乱,而且即便在有国家帮助的情况下,依然困难重重。

同样是3月22日晚,恒大的供应商之一耀皮玻璃也披露了风险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有涉及恒大集团的商业承兑汇票出现到期无法承兑的情况,合计为1.29亿元,公司拟对此计提50%-70%的减值准备。

意思就是,这笔钱大概率只能要回来三成左右。

我想说的是,尽管最近政策频频示好房地产,准备拿起这个夜壶用了。

但是!

即便现在暂停房地产税,楼市也再难找到接盘侠了。而且,房住不炒的国策是不会改变的。


有一个数据显示,今年2月,统计局公布居民中的长期贷款,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

贷款额贷款额增幅出现了近15年来的首次缩减!

这意味着什么?

是居民、企业信贷的需求疲弱。

哪些疲软?

住房贷款减少3369亿元!

在中国,住房贷款是老百姓的贷款大头。

住房贷款大量减少,可见很多老百姓已经醒悟,房子,是投不得了。

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高深的数据,我建议大家自己出门体验体验。

去周围的售楼处或者中介那里感受感受,什么叫宾至如归,什么叫服务态度好得不得了?

最近,阿里巴巴传出了裁员的消息,紧接其后的新闻,就是杭州法拍房总数超过5万套,排全国第一!

今年2月份时,这些法拍房挂牌价的调整更明显了。

靠着阿里总部附近的楼盘,跌幅惊人。

正可谓成也阿里,败也阿里。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房地产是有巨大泡沫的,而且泡沫不小。

不过我们谁都不敢肯定,什么时候刺破泡沫。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感受到了,这个泡沫正在被慢慢挤压。

最近,美国开始搞紧缩性货币政策了,准备把前几年超发的美元,再收回来。

这势必会影响中国楼市的未来行情。

在超发货币的时候,房子可能会被当成保值品。

但现在和未来,房子将会沦为消费品。

很多人会面临一个现实:房子的增值率,跑输了银行的存款利息。

这就是2月份贷款额首次下降的原因——我宁愿存银行,我也不炒房了!

恒大为什么出现债务危机?

就是因为借的钱太多,还不上了!

说实话,中国的房贷利率是非常高的。

一二线城市,普遍都是在5%左右。

而且一贷就是三十年,借一百万还两百万,别说杨白劳了,黄世仁都不敢借。

但你不借不行,不借怎么结婚,怎么生娃?

不过,现在的问题又来了,你要房价还是要生育率?

这两者,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绝不可能同时把握。

去年,国家对房地产动了大刀子。

其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来了:

1 地方财政危机,地卖不出去,收不上来钱,公务员降薪,各种预算降低。

2 银行内卷,5%的高利率优质贷款业务缩水,叫苦连天。

3. 房地产商完蛋,破产拍屁股跑路,周边建筑、装修等相关产业陷入低谷。

4 老百姓担心房价腰斩,炒房客大量抛售,接盘侠寥寥无几。

一系列的信心的丧失,导致了今年2、3月股市的低迷,逼迫金融委不得不给政策松绑,再次刺激地产……

仿佛游戏又进入了新的循环。

未来怎么办?

很多人说,中国不会重蹈日本房产泡沫的覆辙。

我认为不然,历史和规律是不会骗人的。

如果我们总是把问题留给后人,那后人又能怎么办?

况且,后人还越来越少了。

在此,我慎重劝告各位,要警惕日本的那次危机——数十万日本人因还不起泡沫后的高额债务,走向崩溃,走向内卷!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持久战的阶段,一夜暴富的故事会越来越少。

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做到开源节流。

开源,现在的生意好不好做,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节流才是重点。

除了刚需外,千万千万不要碰房产了。

同时,适度降低对未来的预期,学会享受现在的生活,稳住手头的工作。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