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经济效应:3亿人参与,撬动万亿级市场!(组图)

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全球进入“北京冬奥时间”。

同样,现在“冬奥经济”成为一个热词,热词的背后是“经济风向标”。北京冬奥会既是一个社会共同事件,也是一个节点,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14年里,商业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从经济效应角度来看,北京冬奥会这次又会带来哪些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哪些“冬奥经济效应”?

1北京冬奥会有哪些直接经济收入?首先,和夏季奥运会一样,冬奥会对国内外很多企业及各大品牌来说是必争之地,冬奥会赞助成为一项跨度时间较长的营销方式。

北京冬奥组委近日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报告(2022)》显示,除了14家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外,北京冬奥会已签约45家赞助企业,其中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赞助商11家,官方独家供应商10家,官方供应商13家。

北京冬奥组委早在2021年7月传出的消息就显示,对照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历届冬奥会赞助收入数据,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可实现的赞助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冬奥会的同类数据。

其次,北京冬奥会赛事全球转播同样需要收费。有研究机构预计,北京冬奥会转播收入将突破11亿美元,会超过平昌冬奥会9亿美元和索契冬奥会8亿美元。

最后,北京冬奥会开发了品类丰富的特许商品,冬奥会特许商品深受民众追捧。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共征集特许生产企业29家,其中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2家,共征集特许零售企业58家。先后开发了16个类别5000余款特许产品。

特别是在春节前和冬奥会开幕前,冬奥特许商品销售火爆,北京旗舰店临时限流,卖断货。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更是火爆全网,更是成为世界顶流,在网上卖断货,线下商店排队买不到。

山西证券此前在研报中预计,在整个冬奥周期,特许商品销售收入将会突破25亿元。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2月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当前的测算,北京冬奥会预算收支平衡,在考虑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之后,总体规模与申办预算大体相当。

2冰雪赛道或撬动万亿市场冬奥会是一项全球性的大规模体育盛会,具有极强的奥运经济效应。通常来说,冬奥经济效应一般有凝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瞬间放大效应。

凝聚效应是指借助冬奥会,使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向主办地凝聚。辐射效应是指举行冬奥会,可以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瞬间放大效应则是指,因为举办冬奥会,经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飞速发展起来,GDP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

北京冬奥会在开幕前、举办中以及后冬奥时代的整个冬奥周期都带来和创造出相应的“冬奥经济效应”。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冬奥会目前已签约45家赞助企业,包括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赞助商11家、官方独家供应商10家、官方供应商13家。例如伊利、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顺鑫农业、士力架等快消品成为“主力军”。

万联证券研报显示,借势北京冬奥会的营销宣传,2021年12月,当月,伊利阿里渠道实现销售额 10.08 亿元,位列行业第一。

资本也纷纷将目光瞄准冰雪“赛道”。数据显示,2015年~2022年,“冰雪项目”领域累计共完成38起投资。其中,在投资数量上,2016年和2021年是投资高峰期,这两年分别完成10起和9起投资;而从投资金额来看,2015年和2019年的投资额最多,分别为7.37亿元和7.03亿元。

2021年,与冰雪相关的领域就已实现多笔融资。2021年2月,滑雪社交平台GOSKI获得了2000万元A+轮融资;随后,雪鸮科技、单板滑雪品牌奥雪文化和滑雪培训机构SNOW51在2021年均获得了两轮融资。今年1月,雪鸮科技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

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在2020 年 -2021 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 3900 亿元。预计到 " 十四五 " 规划末期的 2025 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 5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 1.1 万亿元。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则发现,冰雪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增收超过4元。

3冬奥会带动全民滑雪 激活中国冰雪经济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激活了中国的冰雪经济,让冰雪运动不仅成为一项体育运动,更成为了一个现代产业。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很明显,北京冬奥会成为了一项催化器,早已激活,并推动中国万亿规模冰雪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

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

说起冬奥会带火的冰雪运动,滑雪无疑是其中之一。刚刚过去的2021年冬天,如果你的朋友圈没刷到几张酷炫滑雪照就说明你out了。

滑雪这项运动号称“白色鸦片”,烧钱、易上瘾,是不少企业家、明星的“心头好”。雷军、柳传志、王石、刘永好、孙宏斌等商业大佬均为滑雪爱好者,那句风靡网络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正是雷军滑雪时在山上悟出的道理。此外,滑雪场也被评为最易偶遇明星的场合之一。

一位滑雪爱好者表示,目前,滑雪装备仍以国外品牌为主,尤其对于专业滑雪者和滑雪爱好者,一般首选国外品牌。尤其是,还有部分群体并非聚焦在滑雪本身,而是为了拍“大片”进行攀比。

“滑雪媛”这一群体,成为这种攀比之下的特殊产物。她们画着精致的妆容、带着“高端”的装备、穿着奢侈品牌的滑雪服,来到滑雪场的主要目的却并非滑雪,而是拍照。

但不管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冬奥会的热度之下,滑雪运动风靡,全民滑雪兴起,也直接刺激了滑雪用品消费需求的高涨。

天猫2021年“双11”数据显示,滑雪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0%;自2022年1月1日以来,唯品会上的滑雪装备订单量同比增长约70%;2022年京东年货节期间,冰雪运动相关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35%。

目前,国内涉及冰雪运动户外装备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探路者、三夫户外,以及新三板挂牌公司卡宾滑雪等。其中,探路者是国内最大的户外用品企业,产品涵盖户外服装、户外功能鞋和户外装备等系列,2020年,探路者股价最高一度冲到12.77元/股,相比去年初6元/股左右的股价翻倍。

探路者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58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净利润2938.33万,同比扭亏为盈。三夫户外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3.47亿元,同比增长25.5%,但未能实现盈利。相比之下,卡宾滑雪的规模一直较小,近年来资金链紧张,2020年受疫情影响,业务几近停滞。

除了滑雪装备外,滑雪场也是滑雪产业的另一大支柱。尽管滑雪运动风靡,但国内滑雪场盈利水平却回温乏力。

有媒体报道,国内头部雪场之一的河北崇礼万龙滑雪场在2015年实现盈利之前,其创始人罗力曾多次坦言,亏损已有17个年头。滑雪场本身是个微利的行业,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淡旺季,国内大部分雪场都处于亏损状态的报道,也不时见诸新闻。冬奥会来临,滑雪热潮的兴起,给各家雪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如何破解四季运营难题,仍是雪场的运营者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4科技、新能源等行业成冬奥试验场相关分析人士也指出,在数字人民币、氢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高端制造领域,冬奥会带来的投资加持作用会更加明显。

首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已落地35.5万个冬奥场景,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全场景覆盖,再一次展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的领先水平。

其次,这届冬奥会也成了新能源汽车比拼的舞台。据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统计,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冬奥会期间还将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即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氢能源燃料电池相关投资项目约85项,投资总金额约1857.13亿元。

还有,今年北京冬奥已经完成核心系统迁移上云。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至此,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上。

本届冬奥会的全面上云,也为赛事直播和转播以及观众观赛体验上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解决新闻采编巨量工作,让AR/VR设备、高清视频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无处不在的幕后英雄人工智能,以及活跃在一线的机器人,同样将乘着北京冬奥的东风再次被吹上风口,尤其是消毒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防疫机器人等,在冬奥会后有望大规模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使用电子计时,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实现电视转播,再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开通世界上首条高铁,我们看到,奥运盛会的开启,总是伴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本届冬奥会的这些科技成果将从赛场走向日常,经过资本的加持,可以成为大众生活的新亮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