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大年初一观影人次减少超过了856万,大年初二观影人次减少了1174万,观影人次的大幅度减少,观众的流失是对市场最大的伤害,而直接劝退观众的,除了可以理解的原因之外,那就是高票价!
今年大年初一电影的全国票房为14.45亿元,比去年大年初一16.92亿少了两亿多,同比减少超过了16%;这比我想象中的要少,虽然我认为市场同期不可能超越去年太多,但大年初一弄17亿打平还是比较充分的,一方面是全国大银幕和影院的同比增加,另一方面是全国排映场次的增加,今年的全国排映场次是比去年增加了好几万的。
可是,让人倍感遗憾的是,大年初一的全国票房竟然较去年同期少了两亿多。与之同时,单片的票价却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将直接影响观影人次的增长,或许这才是今年春节档票房不及预期的根本原因。
比如,去年的《李焕英》平均票价为44元,《唐人街探案3》平均票房为47元,算是最高的,但今年的《长津湖之水门桥》首日的平均票价达到了62元,《四海》的平均票价达到了59元,就连《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平均票价也达到了55元,甚至连《熊出没重返地球》的平均票价都达到了56元,这个涨幅不但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是过高了。
就整体市场而言,大年初一,市场平均票价为56元,而到了大年初二市场的平均票价为60.9元,而去年大年初一市场平均票房只有49.1元,大年初二市场票房只有49.3元,涨幅非常明显。
最要命的是,票价的提高并没有带动票房的整体上涨,去年大年初二票房13.79亿,而今年大年初二只有9.88亿,也就意味着,大年初二全国票房较去年同期减少超过了28%,这个跌幅背后是观影人次的大幅度减少。
去年大年初一的观影人次为3445.8万人,今年大年初一只有2589万人,减少了856.8万人;去年大年初二的观影人次为2796.8万,今年大年初二只有1622万,减少了1174.8万人,观影人次跌幅超过了42%,这个跌幅实在太让人震惊了!
观影人次的减少,观众的流失是对市场最大的伤害。而劝退观众的,不是别人,就是影院,是高票价直接劝退了部分想看电影但又确实感受到票价太贵的观众。
我认为,票价的大幅度上涨是影院的一种短视行为,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观影人次的上涨,也就意味着必然会导致票房的整体下滑。
虽然影院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大,有些地方不能正常开业,甚至多次暂停营业,各方面成本都有所增加,这也是事实,大家都希望通过春节档来弥补全年的营业损失,这种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票价上涨没有问题,可是不宜涨幅过大。
某大型社交平台送给我了两张60元的通兑券,按照道理而言,60块钱买张电影票应该是可以了,结果,我们这边所有的影院就没有60元以下的电影票,这也就意味着这两张通兑券是无法使用的。
我查询了我们附近的电影院,单张票价便宜的都在70元以上,很多电影单张票价动辄上百。试想,某大平台做活动送大家电影票,结果电影票的通兑额度无法触及影院的票价底线,导致所有的通兑券都不能用,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一般来说,2D电影的票房结算价是:A类城市结算标准为40元,也就是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是这个价;其他的B类城市都是35元,除非其他的一些制式,比如IMAX之类的,结算价格也不会超过50元;但现在的市场价格,则远远高于此。
如果影院完全靠春节档吃饭,完全不顾观众的切实感受,一味地通过涨价这种形式来增加票房,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对于电影市场而言,观众流失,尤其是观众的大幅度流失,这是非常可怕的。
作为业内人士,我呼吁我们的院线和影院,包括片方和发行方,降低票价和结算价格,让更多想看电影又无法承受票价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因为相较于票房的减少,观影人次的大幅度减少,其实是更可怕的,我相信影院应该比我更清楚这一点!春节档很重要,但对于观众而言,票价更重要,也更直接!别让高票价伤了观众的心,也别让高票价最终成为伤害市场的利器。
作者:鸿水(媒体人、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