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放贷难度提高了4倍:生意无利可图且充满风险






蚂蚁集团正更清楚地告诉消费者,哪些信用贷的资金来自蚂蚁,哪些信贷来自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以满足监管合规的要求。

周一(11 月 8 日),蚂蚁集团针对部分用户 “借呗” 页面更名 “信用贷” 的变化时说,他们正对 “借呗” 进行品牌隔离。“借呗” 和 “花呗” 将划归今年 6 月新成立的蚂蚁消费金融公司。

日后只有由蚂蚁消费金融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务或者信用贷,才会标上 “花呗” 或者 “借呗”。由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但借助蚂蚁集团提供数据信息的贷款,则会变成 “信用贷”。

该调整是今年 4 月央行对蚂蚁提出的一揽子整改要求的一部分。当时央行要求蚂蚁 “回归支付本源”,除了将 “借呗”、“花呗” 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还要断开支付宝与 “花呗”、“借呗” 等其他金融产品的 “不当连接”。

此举让银行走向台前的同时,也令蚂蚁失去了过去用 2 块钱本金放贷 100 块的能力,变成最低得有 10 块钱才能放贷 100 块、放贷难度提高了四倍。这是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十倍杠杆率的限制。如果蚂蚁和金融机构一起放贷,假设还是放贷 100 块,根据最新的互联网贷款新规,蚂蚁最少要出资 30 块。此外,蚂蚁还要满足资本金大于信贷余额 10% 的监管规定。

我们曾在《当蚂蚁变成大象:全球最大 IPO 何以戛然而止?》里详细解释了蚂蚁集团如何在最鼎盛的时候只用 30 亿资本金就发放了 3000 亿元贷款。2020 年上半年年末,蚂蚁 “花呗”、“借呗” 合计贷款余额为 1.7 万亿,绝大多数资金由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

随着监管对蚂蚁集团核心业务的合规要求,以最为公开、最为戏剧性的方式全面提升,蚂蚁放贷难度大大增加。原先一本万利的生意变得无利可图且充满风险。今年第二季度他们净利润同比减少了约三成。估值的想象空间也缩水八九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