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有察觉,今年万圣节,星巴克推出了一款限定款咖啡——“僵僵小乐魔星冰乐”。
跟今年星巴克推出的几款新品命运相同,这款新品反响平平,毫无水花,甚至连翻车都算不上。
2020年,面对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跌,焦虑星巴克不断的尝试新花样,找回曾经”高傲“的人设:398的高端自助、30,000平方英尺的高端大店,高端植物肉意面......
上周,星巴克公布了最新财报,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了7%:平均客单价下降5%,交易量下降2%——这是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首次出现下降,而且是在产品价格进行下调的情况下。
跟他一样难兄难弟的还有餐饮巨头百胜,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在9月份就发出警告:由于德尔塔毒株的影响,公司三季度经营利润可能腰斩。
让星巴克和百胜焦虑到睡不着觉的不止是自己的业绩,更来自于中国对手们。
喜茶一路高歌猛进,估值达到600亿,还得到国内新式茶饮史上最大一笔融资。现在布局在中高端商场中的喜茶,引流的效率已经不输星巴克。
就连一度深陷造假泥潭的瑞幸,也打了翻身仗:根据最新财报,2021年上半年,瑞幸在自营门店层面已扭亏为盈,总净收入就达到了31.825亿元人民币,全国开店已经达到5323家。
星巴克和百胜在中国的频频失宠,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中国待了22年的星巴克,
为何开始“水土不服”?
过去,星巴克是咖啡领域无可撼动的爆品制造机。
星巴克有着默认的规矩,“中杯”要叫做“Tall”,卡布奇诺的发音要按英文……“第一次去星巴克如何装的像老手”、“如何在星巴克点餐不尴尬”等攻略,就是星巴克最初留下来的高端滤镜。
星巴克员工服务,认为“我们并不是员工,是伙伴”,关于“星巴克员工为什么透露出一种优越感”的消费者体验,屡见不鲜。
甚至网上成立一个名叫“星巴克气氛组”,就是因为它大名鼎鼎的企业理念——第三空间。
氛围组最开始是指,那些常年坐在星巴克里面,拿着笔记本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的不明职业群体。
虽然旁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干啥,但却能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那种“认真”,对生命和工作的“匠人精神”。
在中国发展的这么多年,星巴克成为了一个有“门槛”的精英人士聚集场所。
但就在2020年7月29日,星巴克发布了一份星巴克“史上最惨”财报。财报显示,由于受全球疫情的影响,2020年第三财季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额跌40%,净利润亏损6.78亿美元。
从此之后,就再也没缓过劲儿来,交出的财报一直不太理想。
但要都怪罪在疫情身上,恐怕多少有点牵强。
首先,星巴克的产品创新力度,肉眼可见的在下降。
2020年上半年,星巴克借植物肉概念,推出别养植物肉千层面、意面等产品。但这些产品也上了不少人的黑名单,被称为“避雷产品”,买家点评:“植物肉有点嚼劲,但没有真肉的嚼劲。”
今年8月份,美食博主@王师傅和小毛毛 发布了一条探店vlog视频,名字叫《人均400的星巴克自助?难吃到直呼退钱!》,并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满载希望而来,结果越吃越破防。
(图源:拔草)
根据美团点评研究院数据,近年来全国自助餐平均价格不到200元。星巴克这一顿快400元的自助餐,即便是在上海都属于中上的一个水平。
但事实上说是自助餐,更像是一个豪华版的“咖啡+欧包”下午茶。
更尴尬的是,星巴克在“自嗨”式的转型中频频打脸。
2017年之后,中国的咖啡行业出现精品化和平民化两个趋势,星巴克想抓住机会,同时得到这两个不同消费阶层顾客的青睐。
但结果事与愿违,星巴克做的事,两边不讨好。
星巴克提出过一个高端化扩张计划,也就是“塞壬零售”(Sirenretail)战略,计划要在全球开1000家高端臻选店。
上海著名的南京西路商圈,星巴克就开出一家全球最大咖啡店,占地30,000平方英尺,大约是半个足球场。
但问题是,慕名而来的咖啡爱好者,只是中国消费者中很小的一部分人,达不到星巴克想要扩大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投入这么大的烘焙工坊,在星巴克的版图上非常鸡肋。
于是,2019年初,凯文·约翰逊向《华尔街日报》放出消息,依靠门店升级的策略已被“刹车”,“1000家店是一个愿望。”他说,星巴克将先开6至10家门店,看是否能够得到预期的回报,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在平民化方向上,星巴克也没得到预期的结果。
2018年,星巴克不仅开通了35个城市的外送服务,用户还能在饿了么下单,同时使用星巴克会员积分。
但问题在于,星巴克的服务,需要支付9元的配送费。对于宁可凑单也不花配送费的年轻人,这简直就是在劝退。
被撕下“文化”外衣下的星巴克,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曾经实力悬殊,
为什么赢得却是中国品牌?
谁抢走了星巴克们爆品制造机的标签?
今年国庆节,长沙超级文和友取号超过三万桌,在抖音上,关于文和友的帖子达到了数百亿级别,一家餐馆,带动了长沙的旅游业。
在距离星巴克300米不到的距离里,开出了108家Manner咖啡,平均单店估值,已经高达1200万美金。
瑞幸除了刚刚提到的5323家门店,还并有752台“瑞即购”无人咖啡机,累计交易用户超过7840万。
曾经实力悬殊,同样遭受疫情的影响,为什么赢得却是中国品牌?由两个重要因素:
1、不以国外的话语为标准,而建立中国品牌自己的标准
咖啡是舶来品,但并不意味着要以外国巨头的话语权为标准。
比如瑞幸,就在产品上制定自己话语权。
2021年4月,瑞幸咖啡官方微博称正式推广新品生椰拿铁。在喜爱新潮美食以及饮品的年轻用户推动下,瑞幸的生椰拿铁 ,刚推出就创造了 1 秒内售罄的记录。
数据显示,生椰系列单月销量超1000万杯,刷新瑞幸新品销售记录。
而今年秋天,其最新上线的“丝绒拿铁”,上线才9天,便突破270万杯销量成为新的“爆款”。
从去年的“厚乳拿铁”开始,到今年春季上市的“生椰拿铁”及9月上市的“丝绒拿铁”,瑞幸不止制造了爆款,更重新定义了咖啡品类。
2、从年轻人中长起的品牌,更懂什么是创新
以长沙超级文和友为例,虽然入驻在商场,但和性冷淡风的商场不同,文和友的布局主看起来破破烂烂,实则充满烟火味,而且文和友用大多年轻人喜欢的特色美食作为流量原点,创始团队本身也是年轻人。
超级文和友可以说是用巨大的室内空间构造一个户外世界,7层老楼内入驻人家100户,商铺20余间,重新构建了即将消失的八九十年代长沙老社区的景象。
里面除了餐饮业态,还有照相馆、录像厅、理发师、电游室、歌舞厅、婚姻介绍所等业态,甚至入口处还有使用20多万口老砖重新修砌的“时空虫洞”。
文和友定了规矩,将来每个城市文和友,高管必须50%以上是本地人。今后的每一座城市文和友,都会邀请了解自己城市的本地人一起共同创造。
而在咖啡领域,同样是年轻人的天下。根据南都零售实验室联合南都民调中心发起的95后咖啡消费调研显示,对95后来说,更易获得的瑞幸咖啡是他们的首选。
调研数据显示,最常消费的咖啡品牌中,瑞幸以51%的占比位列第一。
可以说,同样是主打空间和场景,中国品牌也更懂年轻人想要什么。
留给星巴克优越感的时间,
真的不多了
在2013年之后,星巴克才真正深入到中国大陆二三线城市,并且拥有大量中国本土消费者。
这个时间,也是中国咖啡消费文化慢慢培育的重要时间。彼时,星巴克与大型商场、核心写字楼、交通密集地点结合,在中国遍地开花,星巴克的“氛围感”文化,也在这个阶段形成。
坊间曾流传一份《星巴克完全装逼指南》,从着装、书籍、手机品牌、通话语言,到支付方式等等,富有指导性和戏剧性。
但可以判断,咖啡的商业模式正在重新洗牌,星巴克的“空间溢价”的护城河不会走太远。
以前它在国内“更受宠”,跟信息差的红利有很大关系,靠着比国外高出很多的定价以及高端的身份,切中了部分“上流人士”的需求。
但现在,一位消费者说:“星巴克太吵了,我已经2-3年不去了,如果约商务谈话,我现在可能会选择costa ,他相对安静。”
尤其是到了端午和中秋,星巴克的社交欲望会像火焰山一样喷薄而出,整个星巴克的店员都在为月饼燃烧。
瑞幸门店的数字化却形成了新的消费方式——从走进门店到走出门店,全程不需要说一个字、做一个社交表情。
店内几乎也不会有咖啡师用无关紧要的话来打破这份默契的安宁,他们大都安安静静低头忙碌,心无杂念地关注着眼前一杯又一杯的咖啡。
不仅如此,随着消费者对咖啡的喜爱日渐升温,永璞、三顿半、集鹰等冻干速溶咖啡出现,在性价比方面吊打星巴克。
可以印证的是,德勤今年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提到,中国消费者摄入现磨咖啡的目的已经从初期的社交性场景需求,发展为功能性需求。
在年轻化的趋势下,这不只是瑞幸的机会,更是中国产品崛起的机会。
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对所中国用户影响最大的一点是——这些中国品牌正在重新定义着用户体验和产品力,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
“咖啡文化”最核心的点,不应该是塑造高端人设,而是全民化的普及。
年轻人,再也不会为所谓的”高端滤镜“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