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有多严重?美国普通老百姓告诉你真实状况

最近美国的社交媒体上,两个热词引人注目。

专业机构中译语通通过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技术分析发现,10月13日以来,推特上#EmptyShelvesJoe#(空货架)相关话题热度激增。

就在当天,拜登宣布让洛杉矶港按照24小时无休模式运行,以解决当下棘手的供应链危机。眼下,离美国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还有不到两个月,进入传统购物季的美国,货架却空空如也。

有美国企业发出感叹,“今年美国圣诞季完了”,而货物短缺,还在继续推高商品价格。最新公布的通胀数据显示,美国通货膨胀率再次刷新13年以来新高。

美国民众在为涨价和缺货焦虑,同一时间,另一个热词的情绪却截然相反。

作为白宫里最主要幕僚之一的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罗恩·克莱因,在社交媒体转发了一条推文,称美国当前面临的物价上涨、物资短缺都是“高级的烦恼”(high class problems)。


▲ 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罗恩·克莱因的转发推文

民众愤怒与惊愕的情绪,让相关的推特话题下乱成了一锅粥。

疾苦,被内涵成了“低级”,美国民众应该也实在想不通克莱因说的烦恼到底“高级”在哪儿?

美国通胀的烦恼“高级”在哪儿?细品克莱因转发推文的后半句,与“高级”相对应的是去年失业率保持在10%左右高位的美国。

言下之意,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最坏的情况,就业形势在向好发展,相比之下,物价上涨和物资短缺只是美中不足的“小问题”。

克莱因这样说,不能说完全没有经济学常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告诉谭主:

通胀和失业率之间有一个权衡关系,有一个相关概念叫菲利普斯曲线,通胀如果比较高的时候,可能失业率比较低。两者要寻找一个最优解。

赤裸裸的现实是,美国的就业情况称不上有多好。在克莱因转发推文的两天前,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美国有430万人辞职,辞职率高达2.9%,双双刷新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克莱因吹捧现任政府的就业成绩,没捧到位。

关键是,2018年,还没到白宫任职的克莱因,面对通胀,也不觉得是小问题。他当时发了一则推文,猛烈抨击特朗普政府没能遏制食品价格上涨及其对物价问题进行冷处理的态度。

那时,还在为民请命;现在,却开始觉得通胀无足轻重。


▲ 罗恩·克莱因曾发布推文,批评特朗普政府未能遏制基础食品价格上涨而伤害了中产阶级

眼下就业没好到哪去,通胀持续的时间和程度却已经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从3月份开始,美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不断刷新历史高位,却始终没有缓解迹象。美联储主席和不少美国政客一直都很淡定,从年初就一直说,通胀只是“暂时的”。

“暂时”,已经持续半年了,而通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却实实在在疼在了美国民众身上。如果按中国计重标准,美国超市里现在几乎已找不到低于每斤1美元的青菜了。日用品、住房和汽油的价格也在持续上涨。


▲ 供应链价格上涨

如果细看3月至今带动通胀的主要分项,交通运输价格的上涨带动通胀一直比较明显。雪上加霜的是,在当下美国辞工潮当中,最多的也是来自贸易运输行业。

两者叠加带来的恶果,完全作用在了包揽全美国港口货运总量40%的加州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大堵船”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记者许弢,在长滩港实地探访发现,港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

一面是港口拥堵的货船和集装箱:岸上,大约有20万个货物集装箱滞留,其中有25%的货物在码头停留超过了13天;海里,排队等候的集装箱船数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5艘,甚至有21艘船因锚地已满而被迫在海上漂流。

另一面是进入港口冷清的道路:半个小时的等待,进出的货车不到20辆。冷热不均,一个核心矛盾在于美国缺少卡车司机。目前美国卡车司机欠缺数量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增加30%,创下8万名卡车司机的缺口纪录。

即使长滩港和洛杉矶港已经开启了全天候工作模式,依旧无力回天。美国全国的供应链在小小的港口堵住了。

美国消费者急需的大量消费品等在港口,货架自然也就空空如也。加上圣诞季的到来,美国库存销售比已经跌到近乎历史最低水平。


▲ 联邦储备经济数据公布的零售商的库存销售比

每一个十万火急的数据,似乎都在说明,通胀并不是“美中不足”那么简单。

前两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点名提醒美联储,防止通胀失控。

疼在美国普通消费者身上的通胀,一点也不高级。当然,涨价这样的事情,对克莱因这样的“高级”阶层,可能确实无足轻重。

尽管民怨沸腾,但负责调控通胀、稳定物价的美联储,3月以来,一直不为所动。白宫政要,也无动于衷。

然而历史上,美国的高级阶层面对通胀并非一直如此淡定。

近年来通胀数据折线的走势,像极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而紧接着,自70年代初开始,美国通胀数据飙升,物价连续10余年居高不下。

美国主妇们甚至发起了“抵制肉类运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形:人们对涨价的失望情绪,不亚于二战刚刚结束。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抑制通胀,甚至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对着干。当总统命令降息时,保罗·沃尔克一句话都没有说,直接走出了白宫。

这段历史,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没有忘记。在面对国会议员的质询时,鲍威尔表示,当下的通胀确实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但仍然比不上70年代的那一次。

言下之意,那次都度过了,这次怕什么。但要知道,当时美联储对于通胀的容忍度,只有2%。现在的美联储,变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教授告诉谭主:

疫情以来,美联储在考虑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增长水平为主要考量目标,实际上就是以就业水平为政策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水平象征着美国供应链恢复程度,以及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通胀指标,也从2%调整为平均2%。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看来,以通胀风险为代价换取美国经济的较高增长是值得一试的。

疫情期间,美国的经济确实是在“发展”,90%的美国人,一共增加了1.2万亿美元财富。

可相比之下,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的财富增加超过了6.5万亿美元。

这样的增长,落到普通人身上,像毛毛雨。放任通胀,结果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面对经济不平等增长,美国官员指望通过促进就业来弥合社会分化裂痕的想法,也落了空。美国的裂痕早已深入就业市场的各个层面。

相比疫情前,今年5月底,美国最高收入岗位的就业人数净增了7.4%,但低收入岗位比疫情前低了22.2%。

纵使是在低收入群体中,不同族裔也存在差异。美国白人的工资比其他族裔高出8美元/小时,这个差距如今还在扩大。

受苦受难的始终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也难怪自诩“高级”的美国官员,无动于衷。

在他们随手写下“高级的烦恼”时,华尔街著名地标建筑——华尔街铜牛的旁边被放置了一万根香蕉,对面则出现一座新的大猩猩雕塑。

大猩猩代表着挣扎的美国民众,而在英文中也有“疯狂”意思的香蕉,又是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的无声抗议。

只是,拥有同样内核的抗议,十多年前也出现在华尔街。十多年后,美国还是那个美国,无论是社会规则还是美国政客们面对民生疾苦时的极致傲慢,都未改变。

当大量数据与美国是“机会均等的乐土”这一神话相矛盾时,美国神话还能延续下去吗?

言由心生。

把“高级”挂在嘴上,反映的不只是美国高级阶层的优越感,还有一直以来,美国强大而无形的心理构想——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所以,美国出现的任何问题,自然也都只是“高级的烦恼”。

显然,改善民众生活这一最显性的指标已经说明,美国的“高级”,只是一个神话。美国梦,变成了富人的梦。

美国,正在失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国家治理的能力。

去年12月份,洛杉矶的港口已经在堵了。今年6月,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供应链中断特别工作小组,试图解决运输难题。然而,4个月过去了,他们的结论是,拥堵问题可能至少会持续到2022年。

缓解眼前的通胀困局,并非没有可解之法。白宫取消此前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不合理关税,就能给通胀降温,让普通的美国家庭走出水深火热。只是,眼下的美国,显然还没有下定决心这样做。

困住美国的,仍是“高级”二字。

拜登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是“以中国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遏制中国,保持美国第一。然而现在,这一目标与提升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显然发生了矛盾。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最近出版的新书《中国的选择》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问题:

美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3.3亿公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保持其在国际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如果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哪一个目标应该优先?

美国显然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一份民意调查的结果或许能给拜登一点提示:

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最新调查的结果显示,拜登的支持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的38%。

失去信任,意味着在“发展”还是“竞争”的问题上,拜登没能作出恰当的选择。而面对中国,拜登政府的行动也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拜登政府一直将国内各种经济议程的推进,归因到与中国的竞争。但他采取的经济措施,大多却是在学习中国。

无论是发展基建,还是发展半导体、人工智能产业,拜登出炉了一个又一个法案,国会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正像《纽约时报》所言,虽然国会山上很少有人想说这些话,但“中国法案”相当于产业政策,这个在华盛顿曾经有争议的概念现在几乎无人争论。

一直被美国拿来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现在成了美国发展的利器。

是否学习中国不重要,关键还是要看,美国政客眼中什么最重要。是为了保持美国第一歇斯底里,还是真正为了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着想,干好自己的事儿。

所谓“高级”与“低级”之争,一直都是美国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没有谁想打败美国。

打败美国的,只有美国自己。


供应链危机! 美国准备动用军队 加国商家改空运

加西网报道:全球的供应链危机越演越烈,加拿大民众的这个购物季节恐怕要大出血,甚至面临想买圣诞礼物而抢购不到的局面。

美国巨型仓储式超市Costco早已限购卫生纸、纸巾、瓶装水等日常必需品,原因除了需求增加以外,还有一个小伙伴们可能想不到的原因。

Costcos承认,这与司机短缺有关。Costco的高管表示在美国境内搬运纸巾、家具等物品也是一个大麻烦,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卡车或司机。

Costcos首席财务官还说,由于新冠疫情,全球芯片短缺也影响了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电器用品的供应量。

这一次不仅仅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的恐慌性抢购潮,更多的是源于供应链危机和物流成本飙升。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的供应链紧张问题可能将在今年年底进入最糟糕阶段,或将耗尽商品库存。

从劳动力和货运成本上升到港口延误,集装箱、卡车以及各种原材料的短缺,目前美国的供应链正面临着多重考验,在年底节日到来之前,零售商的商品货架上很有可能是“空空如也”。

为了解决供应链危机对经济和民众生活的打击,美国总统拜登昨天(21日)表示,考虑动员国民警卫队来帮助减轻供应链压力,以平息物价飙涨、影响经济复苏的问题。

拜登称在考虑动员国民警卫队支援驾驶运货卡车,以缓解卡车司机荒。

不过,一位白宫官员表示目前政府还没有积极考虑部署国民警卫队。

拜登已指示洛杉矶港和长堤港全天候运转,不过由于司机紧缺,积压的集装箱无法及时从港口运走。

加拿大方面一些主要零售商正在加大空运的投入,以避免海运上堵塞的运输路线,虽然这将大大增加运输成本,但至少能够让他们有足够的货源来应对每年年底的关键购物季节。

Aritzia Inc.、Lululemon Athletica Inc. 和 Roots Corp. 等加拿大品牌越来越多地通过飞机从海外工厂运送产品。

以往,约90%的货物通过海上运输,不过由于海运成本飙升,以及海运交货时间不断拖延,这些零售商不得不在短期内选择空运来度过难关。

据香港在线航运市场 Freightos 称从上海空运货物到温哥华的成本大约是海运成本的三倍。随着海运成本上升,空运的成本也在上升。

最近,在致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元首的一封公开信中 ,国际航运公会 (ICS) 和其它行业组织警告说,如果政府不恢复运输工人的行动自由并给予他们优先接种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疫苗的话,世界各地运输货物的港口、集装箱船和卡车运输公司组成的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面临系统性崩溃!

公开信表示他们代表 6500 万全球运输工人、超过 350 万家公路货运和航空公司、以及超过 80% 的世界商船和商队。每年产生超过 20 万亿美元的世界贸易。

据称所有运输部门也都出现了工人短缺的情况,并且由于数百万人在疫情流行期间面临了糟糕待遇,预计会有更多人离开,从而使供应链面临更大的威胁。

比如一名28岁的集装箱货轮的首席官员告诉CNN他们上次上岸休假已经是超过 18 个月前的事了。

当她和她的船员被告知在日本北海道停靠后,他们将不被允许上岸时,士气受到了很大打击。她表示我们谁都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但船员需要休整。

ICS称,在 2020 年疫情高峰期,有 40万名海员无法离开他们的船只进行例行休假,其中一些人在最初的合同到期后工作了长达 18 个月。

此外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疫苗接种标准,所承认的疫苗也有所不同,一些海员已经多次接种疫苗。

ICS 秘书长盖伊·普拉滕 (Guy Platten)表示他知道至少有一名海员接受了六剂疫苗或三剂两剂方案,他表示这绝对是一场噩梦,他质疑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全球标准。

而全球疫苗的分布不均导致只有约 25% 至 30% 的海员完全接种了疫苗,严重地影响了物流的畅通。

此外新冠病毒检测也是一个挑战,比如今年2月德国单方面引入了强制性 PCR 检测,由于卡车司机没有豁免,导致数千名卡车司机在零下的温度下排队数天,没有食物或医疗设施。

目前,欧洲实施了数字化的疫苗接种证书,缓解了这一问题,但瓶颈仍然存在。

运输船队们不断面临边境和港口问题。上个月(8月份),大副马歇尔和她的船员必须在 7 天内进行 10 次 Covid 测试,然后才获准进入新加坡的造船厂进行维修。但之后,所在港口爆发了疫情,他们的维护工作推迟了一周,预计马歇尔所在的船不会在 10 月中旬之前离开。该船在一个港口就滞留了2个月左右。

公开信表示民众正在目睹包括电子产品、食品、燃料和医疗用品在内的必需品的前所未有的中断和全球性的运输延误和短缺。消费者需求正在上升,而且这种延误似乎会在圣诞节前恶化,并持续到 2022 年。

美国最大货柜港复合区“长滩港”的执行董事柯戴洛(Mario Cordero)本周一(27日)警告供应链中断的问题持续干扰,恐演变成整个航运产业的“危机”。

港口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众多瓶颈中的其中一环,一些港口因为疫情或者工人短缺而陷入低效状态。

货物周转时间长,带来的是运输价格飙升,更高的成本将不得不转嫁给消费者。

运送货物的成本激增。根据独立海事研究咨询集团 Drewry 的数据,一年前,公司需要支付约 1,900 美元才能在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标准航线上预订一个 40 英尺的钢制集装箱。如今,价格最高可达 14,000 美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