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上中学那会儿,无论网络还是纸媒都热衷批判一种现象叫“啃老”,我搜索几篇文章给你们看看。
比如2011年这条贴吧的讨论,题主表示啃老买房是最大的不孝,底下大多数人都同意他:
2010年的这篇热文,借90后女孩之口,表达了对“啃老买房”者的不齿。
2008年新浪博客的热榜文章,呼吁年轻人不要啃老买房:
反正这种文章,越往前就越多,也就越激进,写的人也就带有越大的道德优越感。
人民网在2007年的时候还发过一篇题为《拿父母积蓄买房?请“啃老族”手下留情》的文章,里面写道:
最近看到两组数字,一组是87.9%的“房奴”年龄在35岁以下,另一组是来京求职的外地应届大学生有5万多准备在京买房,而这一数字去年不到2万人,增长了250%。据说,这两组买房人的方式大部分是父母拿出积蓄付上十几万元20万元的首付,然后由买房人自己还剩下的贷款。于是,这两组数字成了令人痛心的数字,痛心于“啃老族”的迅速扩大,痛心于“啃老族”的下手无情,痛心于“啃老”啃得理所当然。
02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
这些在2007年“啃老啃得下手无情”、“啃老啃得理所当然”、“啃老啃得毫无愧色”的“无耻”年轻人,因为拿了父母二十多万的积蓄在北京付了首付买房,这些年全家都赚翻了,很多人都已经过上了车厘子自由的生活。
而武汉那个46万能买一套房的万松园,现在一套房已经卖到近2万一平,这些年房价也涨了近四倍。
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再看当初的那篇博客,会不会后悔。
事实上,自从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再也没人提啃老了。因为那些批判的人悲哀地发现,如果不啃老,自己不仅买不起房,甚至可能养不活自己。
所以现在你再去搜“啃老买房”,搜到的已经是这些文章了:
大家终于意识到“啃老消费”和“啃老投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自己不工作,花父母的积蓄花天酒地潇洒,最后让父母没了养老钱,这是混蛋,当然应该“愧疚”。
但用父母的钱在大城市买房,最后还能用赚来的钱帮助父母改善生活根本不能算“啃老”,而是帮助父母合理配置资产。毕竟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价飞涨的那段时间里,如果像某些父母那样把钱放在银行不动,才是真正的浪费。
“啃老买房”逐渐被接纳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03
当然,我今天的文章不是要说啃老有多么正确,毕竟放在2021年去说2007年做的决定,基本都是属于马后炮。
否则我们不如说那会儿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去购买茅台股票,那到现在能涨一百多倍。买腾讯股票,到现在能涨500多倍。如果买的是比特币,那财富将暴涨2600万倍,等于说那会儿买个一万块,你现在就是中国首富。
相信那时候选择“不啃老’的人,如果意识到我国房价后来能涨成这样,也会选择啃的。过去这些年,判断错了赛道,最后把所有身价连带着所有亲戚朋友的钱都赔得血本无归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关键不在于啃不啃老,而在于能不能判断出接下来会涨的是什么。
房产?能源?半导体?还是各种白酒消费产业?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我们的种种观念,都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经济飞速增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会鼓吹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诸如下海创业、自己单干。而经济增速放缓的状态下,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会成为香饽饽,达到”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的状态。
经济飞速增长的状态下,大家都热衷于把蛋糕做大,所以曾经全球都在讲地球村的概念。但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各国都会更在意存量资源,于是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转向保守,孤立主义抬头。
经济飞速增长的状态下,社会中处处是机遇,每天都能听到很夸张的造富神话,所以
那会儿大家更愿意抛开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不谈,更多集中在对方这个人本身,也就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潜力股”。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体量,经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飞速增长了,这个状态下大家的财富相对稳定,想找到指数增长很难,那积累下来的财富就变得至关重要,门当户对再次成为主流观点。
还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过去被口诛笔伐的“啃老买房”,现在已经没有人骂了,反而会被人夸明智和“看得远”。那未来呢?又会怎么重新看待我们现在的种种观念?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