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电”突袭中国多地,其中似乎东北地区尤为严重。
有的限电差点“限”出人命。9月24日,辽宁一家企业因限电导致设备停机煤气泄漏,造成23人中毒。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这样的反常惊动了《人民日报》,痛批这种“一刀切”的粗暴做法:
辽宁、吉林方面也迅速回应:辽宁要求保证有序用电避免拉闸限电。吉林要求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拉闸限电情况。
连胡锡进都看不下去了:光发一个简单的公告肯定不够。我看到有的地方提供关键公共服务的公司发的公告过于简短,而且语气不当,这显然是低估了公众因正常生活被打乱所产生的情绪。
饱受拉闸之苦的远不止东北,迄今已有超过20省不同程度采取限电措施。
以至于一篇从限电讲到世纪通胀、金融大战的爽文被争相传阅。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侠客岛随即否认了有“大棋”的存在。
虽然没有一盘大棋,但大家还是很关心这次电荒的原因、持续时间,以及影响。
这次大面积电荒中,有的地方处乱不惊,有的地方搞得极其狼狈,比如东北“拆盲盒”。
沈阳街头,红绿灯说熄就熄,都堵在十字路口,乱成一锅粥。
有吉林网友提到:说停电就停电,电梯里总困人,孕妇回家还得爬楼梯十多层,太难过。
更要命的是,连医院都被限电了,除ICU和手术室第一时间由医院紧急供电,其它科室暂时没有。
医院是救命的地方,限电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碰上类似辽宁一家企业因限电导致设备停机煤气泄漏,造成23人中毒,需要抢救伤员的极端情况……
细思极恐。
话说爽文谬称限电是为了把通胀反弹回美国,难道为了与美国PK,需要停咱自家医院的电?
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索性给出“时间表”,直言这种“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
持续到明年3月?你在逗我吗?想象一下东北的冬天。
毫无疑问,这种公告造成的影响巨大且恶劣。该公司领导赶紧出来道歉,解释“该通知措辞不当、内容不准确,给相关用户和公众造成误解。”
但口碑是崩了。
乐观的东北人开始编段子,说拉闸限电是为了拯救生育率。
停水停电之下,东北“新三产”烧烤搞不了、泡澡泡不了、喊麦喊不了,只有10度的冷夜,唯有抱团取暖……
兴许真的有道理。
1977年纽约大停电25个小时,产生了个奇妙的后果。9个月后纽约出现了大规模的婴儿出生潮,医院的婴儿出生率急剧上升。
2007年12月,荷兰马斯德里尔市周边地区因直升机撞上高压电缆,出现大范围停电,停电持续大约50个小时,结果这一地区2008年9月婴儿出生率同比增长近一半。
段子归段子,东北人确实开始了行动。探索“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生存方式,趁着有电赶紧洗脸刷牙,该充电的都充上电,甚至还囤起了充电宝。
甚至,有人已经谋划过冬了,买柴油发电机、买太阳能板、囤自热饭……
不过,想一劳永逸,还是去东四省(海南),东北人的耶路撒冷最稳。
本轮电荒的真实原因其实异常简单,简单的可怕。
一言蔽之,就是供需失衡。
先看需求端,相比居民生活,工业生产需要消耗更多能源(主要是电力)。
众所周知,中国是防疫优等生,率先恢复生产。其它国家疫情肆虐,全球人民衣食宅更依赖来自世界工厂的商品,国内很多工厂订单激增。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393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即便除开去年因疫情造成较低基数,2019-2021年也达到了平均增长7.6%的高速度。
有需求是好,多供给不就好了?
这就需要说起我国的能源结构。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虽然眼下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它新能源概念如火如荼,但时至今日,火力发电依旧是扛把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量占71.9%、水力发电量占14.1%、风力发电量占比6.8%、核能发电量占比5%、太阳能发电量占比2.2%。
图源:界面新闻
你一定会问:不是都说要碳中和了,为啥还要靠火力发电?
中国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不过实现碳中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虽然火电是扛把子,但火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一直在下降,不要低估中国碳中和的决心。
在火电中,又有超过九成依靠燃煤发电。
可中小学课本上明明写了“中国是全球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还怕啥?
没错,哪怕开采了这么多年,直到2019年,中国煤炭储量仍占全球比重达13.2%。同时,中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年产量世界第一,整体维持在30亿-40亿吨。
不过数量不等于质量,煤炭细分为“动力煤”和“化工煤”。你大可望文生义,简单理解为动力煤是发电用的,化工煤是炼钢用的。
相比其它工厂,火力发电厂对煤的热值、挥发分、灰分要求更高,非动力煤不可。但我国巨大的煤炭储量,主要都是化工煤。
于是乎,需要进口。哪里盛产动力煤呢?澳大利亚、印尼、巴西。
其实在去年底,南方一些省份已经闪现过一轮缺电。供给端的紧张让多省煤炭库存处于5年来的低位。
按市场经济原理,煤涨价,电也应该跟着涨。但电力事关民生工程,怎能让你随便涨?
2020年1月1日起,实行了15年的煤电联动机制脱钩。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按“基准价+上下浮动”确定,上浮不超10%,下浮原则上不超15%。
今年2月,《中国新闻周刊》曾用“有钱也买不到”来形容疯涨的煤价。当时“5500K的低硫煤(动力煤)每吨价格接近1000元,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
没想到之后动力煤价格继续创造并刷新高点记录。
煤价随你涨、电价死不涨,这种情况下,电厂发一度电赔两毛,含泪赔本维持现状都够呛,就别指望扩大发电量了。
除了供需失衡,《人民日报》提到了“双控”。
“双控”,即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碳中和的背景下,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倒逼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乃为所当为。
但《人民日报》指出:
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
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图源:界面新闻
目标很理想,现实很骨感。一到地方,节能减排的动作变形了。
难怪《人民日报》痛批: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东三省并不在“双控”的警告名单中。而且大家印象中东北能源储量不少,虽不及西北和内蒙,但比南方可是有矿太多了。
但东北的情况为什么最严峻呢?
需要指出且值得表扬的是,东北自身已经在进行一些能源结构调整,转而大量使用来自内蒙古东部的风电。
新能源确实好,但最大命门是靠天吃饭。
就拿风电来说,没风时肯定歇菜,风太大也会导致发电机超过荷载而停摆。
水电也会受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周期性波动。何况东北河流还有漫长的冰期,本身也没指望水电。
只有火电,兢兢业业最稳定。但动力煤的供应问题,上面已经说了。
当然,中国有一张覆盖14亿人的电网,理论上可以跨区借电。
不过电力传输是有损耗的,距离越远,损耗越大、成本越高。隔壁邻居内蒙古的情况也说了,剩下就是华北电网。可惜华北从来都是用电大户,难有富余。
图源:国民经略
最后只剩在自己身上动刀了。
微博网友“不到160不改名字的米哈伊”研究生主攻电网优化调度算法,他指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企业为主。这种企业用电负荷对电网很不友好,一个重机功率动辄几百千瓦,频繁启停对电网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所以东北重工业基本自备电厂。所以东北能调度的工业用电都是中小企业。
心塞的是东北除了重工业大企业,其实没有啥中小制造业企业了。说白了,把中小企业的闸全拉了,效果也不明显。
“不到160不改名字的米哈伊”表示:思前想后,只剩拉闸民用电一条路了。经济上损失最小,但民生和舆论上观感极差。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些段子横飞。虽然《人民日报》没点名,但胡锡进是点名了:
谁家住的地方突然断电都会给生活造成严重困扰,没有意见和情绪才怪。东北曾经是电力充裕的地区,如今成了需要拉闸断电保电网安全的缺电地区,这真挺让人遗憾的。
胡锡进还堵死了甩锅的后路:
从长期看,怎么减排也都需要首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所以我决不会相信,东北近期一些居民社区遭遇突然断电会与减排有任何直接关系。
同样遭遇电荒,东北与长三角、珠三角治理水平还是有不同,一个总喜欢搞“惊奇”,一个总是很精细。
广东采用的是有序用电预案,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或“开二停五”错峰用电,针对重点企业还会采取“一企一策”。
媒体人秦朔刚从广州回来,他表示几个做中小企业的朋友都被限电停产了,不是一家两家,是整个园区,限制到日常所需电力的1/3。
但我同事“路口大爷”实地考察了广州一家新能源企业,人家工厂完全没受影响。
这是灵活。
此外,广州提前发通知,明确标明接下来会停电的区域与时间。名单特别细,细到我没耐心看。粗略看去,只看到自己所在的街道处于昨天停电范围。
但实际上我昨天并未遭遇停电,可能广州停电不是按街道一刀切,而是精确到具体楼栋。
细颗粒治理,广州不是第一次。今年6月广州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如果只发现一两例病例,广州优先选择封单元楼道,如果发现没扩散,就不封小区,更不会封街道甚至更大范围。
这是精细。
面对用电紧张,广东更多是倡议,呼吁大家有序用电、节约用电,比如鼓励空调设置温度不低于26度。
与不打招呼的吉林市新北水务形成鲜明对比,南方电网特意增加了95598座席专员,做好客户沟通工作,争取企业的积极配合和理解。
这是温和。
不止大湾区,长三角同样在波澜不惊地应对这场电荒。这份作业,该抄还是要抄的。毕竟东北人,值得被东北温柔相待。
好在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后续会以更高的大局观,进行全网整体统筹与调配。这场电荒,必然得到缓解。
此外,国家能源局也提出要分领域细化保供措施,持续解决好接续用地、手续办理等影响煤炭正常生产的困难和问题,强化产运需衔接,不遗余力落实好今冬明春煤炭保供任务。
即将到来的冬天,并不可怕。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