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200名专家定居陕西 国家分车分房 为中国效力

前段时间,中国与乌克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对中乌双方来说都是重大利好,站在乌克兰角度来说,中国将帮助乌克兰恢复发展经济,而中国也能完成对马达西奇发动机工厂的收购。

其实中国与乌克兰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

在这之前,中国就曾经从乌克兰聘请到200多名专家为祖国高科技建设贡献力量,为了让这些专家在中国安心工作,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薪资,并提供免费的住房,让他们在中国安心的定居生活。

曾经的军工制造强国——乌克兰

众所周知,苏联是以重工业起家的,但其轻工业发展却很滞后,而乌克兰是苏联的重工业基地,具有极强的军工研发实力和制造能力。

乌克兰拥有完整的军工制造体系,其军工生产企业就超过3500家,工人、技工和各领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总和就有300万人之多,所制造的军事装备覆盖了航空、航天、军舰、航母、洲际导弹等各领域,而且其技术水平和工艺品质都堪称顶尖一流。

以航空技术领域为例,乌克兰拥有伊夫琴柯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流航空技术企业。

伊夫琴柯设计局是重型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的制造商,重型直升机是指起飞重量超过20吨,载重人数最大可达到50人,货物载重量超过8吨的直升机。

其拳头产品是D-136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直升机用发动机,其最大功率超过8000千瓦,而作为航空动力科技巨头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其在直升机动力方面的产品最大功率只能达到5600千瓦。

而安东诺夫设计局是苏联最大的大型飞机设计和制造商,始建于1946年,至今已有75年发展历史。主要研制型号有安-10、安-72、安-74等中型运输机,还有安-124、安-225等重型运输机,而安-225重型运输机仍是当今世界运送能力最强大的运输机,其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0吨,可以将一架满载货物的中国运20,可以运走3架半满载状态的美国C-130“大力神”运输机。

而马达西奇公司更是有着苏联“动力沙皇”的美誉。

该公司成立于1907年,那时苏联还没成立,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在位,迄今已有114年历史,属于航空动力领域的百年老店,乌克兰妥妥的宝贝疙瘩。

该公司与伊夫琴柯可不一样,它不仅能生产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还能生产各种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重型飞机的发动机,是世界航空动力领域的全能冠军,其发动机技术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美国普惠等世界顶尖企业相比,还略胜一筹。

该公司生产的各种发动机畅销世界100多个国家,这也是中国对其如此青睐,愿意给其援助的原因。

在舰艇制造方面,乌克兰拥有的黑海造船厂,是苏联主要的军舰制造基地,在苏联时期,该造船厂制造了苏联海军的大部分水面作战舰艇,同时该船厂也是苏联唯一能制造航母的造船基地,中国的首艘航母“辽宁号”(改装的瓦良格)就是该船厂生产的。

另外还要说明一下的就是,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州的舰用动力船厂“曙光—机械设计”生产联合体制造了苏联时期一半以上的军舰动力系统,中国万吨大驱055型驱逐舰上所使用的的QC-280就是中国通过引进乌克兰的UGT-25000技术,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凭借强大的军工和重工业,乌克兰在苏联时期的军工制造产能占到了苏联军工总产值的30%,成为苏联不可或缺的军事臂膀。

然而美好的一切都在苏联解体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乌克兰军工产业的衰落

苏联解体后,作为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对西方世界情有独钟,一时失去了战略认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采取向西方靠拢的大政方针,导致经济陷入瘫痪状态,政治上同时感染腐败顽疾。其军工产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障,逐渐走向衰落,而同胞兄弟乌克兰的军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却更加严重。

乌克兰从苏联独立出来以后,继承了苏联的大批军工产业和军事力量,表面看似乎乌克兰占了大便宜,但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累赘。

乌克兰的军工体系是按照苏联的整体设计建立的,各个地区的企业之间都是环环相扣,而苏联解体一下子就打破了原有国家之间的固有关系,这使得原来的企业就不能按照一个国家内的运行模式与其他企业打交道。

比如众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俄罗斯存在极强的互补性,这些企业现在与原俄罗斯企业打交道,首先就要经过两国政府进行协商,原有的内部合作关系直接变成进出口关系,并衍生出关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生产成本。

而另外一些重型装备,如战略导弹、大型运输机、大型军舰等制造企业,乌克兰综合实力太弱,经济上无法继续为其提供资金,再加上在国土空间、战略等方面的限制,乌克兰养活这些大型企业霎时间变得困难起来,因此乌克兰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企业出谋划策。

为了尽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军工企业,乌克兰一方面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促进两国之间在产业链上的合作,另一方面乌克兰开始执行一套“军转民”的转型政策,试图让这些军工企业变成军民两用企业。

但转型之路是艰难的,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虽然可以基本做到军转民的转换,但乌克兰军工企业缺乏开拓民用市场的经验,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大批军工研发和制造人才的待遇无法得到在苏联时期那样的保障,军工企业效益不断下降,因此人才流失严重。

苏联刚解体,欧美、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就立刻嗅到了这是挖人才的好机会,因此立刻对这些宝贵的科技人才开出优厚的待遇。

当时的中国虽然经济还没腾飞,但显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抢人才,于是也加入抢人大战。

中国主动出击

当时中国最缺的就是军工技术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因此中国必须当机立断,到乌克兰去摸底,寻找可以聘用的高端军工人才。

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中国空军的主要作战装备还是非常落后的。

那时我们装备了大量的二代战机如歼7、歼8以及各种衍生型号,整个战机飞行时只能死盯机舱内的众多仪表盘,最先进的SU-27才开始引进,1993年才开始引进其整条生产线;而美国标准的先进三代战斗机F-16和F-15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服役了,拥有先进的玻璃化座舱和航空电子系统。

海军方面,美国在1991年刚服役了其具有引领世界军舰标杆意义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拥有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而中国那时候的主力作战装备是051驱逐舰,该舰在整体架构设计上居然还是二战时的底子,可以说海军装备上中美的差距已经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而在作战理念方面,美国已经走上了信息化,我们还在将机械化作为终极奋斗目标,结果一场海湾战争直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降维打击。

正是鉴于巨大的差距,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人才变得十万火急。

根据海军专家李杰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中国到乌克兰需要很长时间,首先要坐火车到满洲里,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再经过莫斯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火车旅程,才能最终到达乌克兰。

到了乌克兰,就积极与各军工企业负责人进行接洽、商谈,寻找可以引进的技术人才。

由于那时候乌克兰刚解体,大批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急需寻找出路,因此形势比人强,中国很快就从乌克兰招聘到大批专家,直接入驻中国境内的对口项目。

以中国陕西为例,陕西省集中了很多中国的军工和航天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名军工专家人才在陕西工作。

中国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住房,并为其家属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以免除其后顾之忧。

这些专家在中国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深情厚谊,因此在中国这些年,他们尽心尽力,参与了多达2000多个研究项目。

他们广泛地分布在航母、战斗机、军舰、潜艇和坦克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国军工产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中国和乌克兰专家的双剑合并,时至今日,中国在军工领域已经对欧美等先进国家形成了赶超。

在中国工作了多年后,一部分专家已经过起了退休生活,但当中国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还会继续对中国的相关军工产业进行指导。

经过多年的合作,乌克兰专家已经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中国结合在了一起,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将中国当成自己的故乡,不再回乌克兰。

中国的人才战略

这200名乌克兰专家的故事只是中国宏伟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中国在苏联解体后审时度势,做出了“双引”战略。

在苏联解体后,中国就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亲自主抓,发起了引进原苏联人才和技术的双引工程。按照政府当时的说法,这些人才即使中国以举国之力花数十年都无法培养出来,可见国家当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国当时开展这项工作是绞尽脑汁,不仅有官方形式,还有私人“拉活”。由于中苏之间曾经有过互助的经历,因此这些乌克兰、俄罗斯的专家对中国还是有深厚感情的,中国一些原来在苏联留过学的国内专家就通过同学关系、私人交往、学术交流等形式为祖国招揽到不少顶级人才。

90年代中国虽然有求于人,但在最初与这些外国专家打交道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的。

凭借中苏之前的历史渊源,这些专家在帮助中国进行科技研发方面是很讲义气的,他们不仅没有对中国政府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工作作风极为严谨,对于中方科研人员的请教是有问必答,绝不隐瞒。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通过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获取自己想要的技术和知识。由于乌克兰轻工业比较落后,像二锅头和土特产这类基本生活用品反而成了乌克兰人眼中的宝贝,中方科研人员就经常用这些东西与乌方专家进行“斗智斗勇”。

再后来,光靠中国特产已经无法吸引乌克兰专家的眼球了,中国于是全面升级双引工程的层次和水平,以求将乌克兰专家的眼睛“拉直”。

通过双引工程,中国提高了来华乌克兰专家的待遇,不仅给高薪,还帮助解决其家属的工作问题,正是中方的周密考虑,才使得中国不断从乌克兰招揽到大批人才。

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统计过双引工程开展十年来的人才和技术引进成就。

根据统计结果,中国自开展双引工程以来,乌克兰、俄罗斯在华进行科技研发的专家就超过万人,参与项目超过2000个。中国双引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中国能够科技突飞猛进,与对乌、俄专家的引进战略是分不开的。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科技人才驻留工作的目的地,这其中就包括乌克兰。

虽然得益于中国过去十数年对国外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中国在军工科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与突破,而且中国也基本摸透了乌克兰在军工领域的家底,但乌克兰在舰用动力、燃气轮机等单项领域仍具有顶尖实力,中乌还将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

中国在空空导弹、航母舰载机、舰用燃气轮机、大型破冰船、长程巡航导弹等关键领域都得到了乌克兰专家的支持,因此才避免了很多陷阱和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新,发展出更先进的型号。

通过乌克兰在一系列技术瓶颈上的帮助与指导,中国逐渐解决了各领域长期面临的问题,并发展出自己独创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与中国不断改善的国情相比,从2014年开始,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就开始越来越差,首先就是克里米亚问题,然后又出现乌东乌西之间的对抗,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乌克兰的营商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近年来乌克兰专家对华合作越来越强烈的原因之一。

而随着近期乌克兰远离西方,对恢复乌俄关系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中国也逐渐加强与乌克兰的合作,双方不仅早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而且在6月底又签署了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战略合作文件,中、乌、俄之间很有可能会拧成一股绳,来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这对三方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好事情。

如今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领导人早就向世界做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承诺,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尤其是在当今新冠疫情打乱全球供应链的情况下,各国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深。

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乌克兰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通过此平台,中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深,双方将继续加强在人才、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管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但是中乌合作仍将本着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发展下去。

就目前的世界格局来说,一带一路已经将世界大多数国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随着各国将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中国在吸引人才方面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由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才之间的交往也必然越来越频繁,中国与各国之间的人才互助将变成常态。

结语

如今的世界已进入到中美激烈竞争,同时群雄并起的时代,而中美之间竞争最主要的还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竞争。

总体来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将能更好的发挥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发展自己,也发展世界,而美国在这方面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道路,最近甚至拒绝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学习理工科知识,这完全是在拒绝人才进入美国。

没有人才,美国如何实现让美国伟大,恐怕是为了帮助中国伟大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