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一线城市!在京部委高校医院央企总部迁往雄安


定了!今年起在京单位、央企总部将搬去雄安

央企搬迁的进度要加快了。新华社最新消息,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早在今年4月底,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河北雄安新区调研,调研工作包括“分批推进部分在京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疏解到雄安新区。”

央企是中国的定海神针。自从雄安这个千年大计横空出世之后,央企到底搬还是不搬,会搬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成为了民间兴趣焦点之一。

所以,坊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热议一番。前段时间就有消息流传,有三家资源型央企总部要提前搬离长安街了。

央企总部搬迁已经进入倒计时,接下去,又会是哪个呢?

网上传的说法是:长安街上的X能、X网、X电可能要提前搬迁。

3月底就有公众号“能源严究院”发表文章说,从消息人士那里听到一个动静:

这三家央企原定迁往雄安的时间是2023年,现在计划有变,可能会提前到2022年。在今年春节前后,相关部委已经去考察了办公环境,节后甚至有人员进驻办公。不过,这三家公司不会直接搬往雄安,而是在北京另寻一处大楼作为总部过渡,等雄安新区建成后再搬迁。

文章的作者曾任职于《经济观察报》和《中国企业家》,在能源报道领域沉浸10余年,算是个消息灵通人士。

当然,外界很难得知,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但不管怎样,它一如既往的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还有,它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确实非常关注雄安的进展,关注在京央企的动向。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后,坊间更是竖起耳朵,随时捕捉靴子落地的声音。

此次高层在调研中说了一句话很关键:“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首先是承接存量,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批推进部分在京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疏解到雄安新区。”

而在雄安的规划纲要早就提出:

雄安重点承接著名高校、高端医疗机构设立分校、分院。之所以不是校本部、总院,因为这是关系到2000多万北京人的切身福利,不可能完全搬走。2

相关消息也验证了这一判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与雄安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大学初步考虑将在雄安新区建立一流的医学中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雄安新区开设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则将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

当然了,非985、211的不著名高校以后可能就“不配”呆在北京了。

而金融机构、高端服务业的央企总部,则是要搬离北京。毕竟这只是牵涉到央企职工而已。

高层原话中的“首先是承接存量”这句话就大有意味了。因为如果金融机构和央企只是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那么这些都应该是属于增量,只有总部搬过去,才是存量。

谁该搬出北京,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企业才配得上首都功能?

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

中央对于北京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凡是跟这四个功能无关的板块,理论上都有迁出的可能:

第一类,二环内特别是长安街上的央企总部。

根据中央的蓝图,以长安街为核心的北京二环内,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绝对的大国权力中枢。

而长安街沿线就分布着不少央企总部大楼,就像前面提到的资源型央企,还有三大行总部。

它们和中央政务区的功能都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即便是那些非竞争性领域的央企,服务的也是国民经济,而不是中央党政军的政务活动。

长安街沿线进行功能疏解、重组、腾退,可能会是第一步。

第二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企业。

金融机构已经明确是“非首都功能”,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都可以交给上海,交给雄安。

除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下面这些金融机构可能都没有必要非得留在北京。

像美国,各大金融巨头的总部多在纽约,但是这并不阻碍它们和华盛顿的美联储、财政部进行友好沟通,也不阻碍监管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能。

如今科技如此发达,有关部门的监管早就可以穿透物理空间,金融市场中心与金融决策中心并非要合一才行。

此外,现在各大金融机构都在集中火力猛攻金融科技创新,和雄安的发展道路不谋而合。央行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就有雄安,现在雄安还在积极探索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这座中国未来最智能的城市的想象空间太大了,成为中国的区块链金融中心也不是没可能。

雄安的金融岛正在招手。

第三类,能源资源、工程类企业。

这类央企应该更多向资源富集区、产业聚集地集中。

业务重点是资源勘探开发的,应该眷顾一下中西部,比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石油、中国有色矿业、五大发电集团,长江三峡集团。

业务重点是下游炼化的可以到沿海沿江城市,比如中石化、中海油、中钢。

粮食生产可以转移到河南、河北、东北这些大粮仓,比如中粮、中储粮,中国农业。

当然,上述央企都聚集到雄安也是可以的。毕竟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坐着高铁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比通州到市中心用时还少。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反驳了,北京剑指国际科创中心,所有央企都搬出来是不是反而会拖累这个历史进程?

我觉得这个可能要分情况。

你仔细看看下边这份央企名录。里头是不是有好些央企其实并没有掌握太多科技含量?

中国建材、中国建筑、中国林业、中国盐业、中国黄金、保利集团、华侨城,是什么高科技行业吗?

如果这些企业和北京的首都功能关联性不大,还是可以考虑一下雄安的。

(数据截止至2019年)

有些央企的主营业务非常传统,市场上的中小民营企业都能干,甚至还更有效率。

它们并不承担多少攻坚拔寨的科技重任,一年也贡献不了几个有分量的发明专利。这一类央企的总部直接搬走,并不碍事。 而有的央企的业务,是属于上天入地,征服星辰大海的。这类大国重器的研发部门,就很适合留在北京。毕竟北京有最好的高校,最多的科研机构,大家聚在一起联动效应会更强。至于其他的经营、管理、后勤服务等总部职能,还是可以搬的。

所以,整体上的空间,非常非常之大。

如果央企都不走,北京的负担远比想象中大得多。

你知道在京央企,全球有多少名员工吗?

请扶好你的座驾。

答案是,超过1000万人!

根据智谷趋势的统计,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央企业(包含金融类与非金融类)共有100余家,在境内外的员工人数不少于1353.96万人。

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国内工作,分布于各个省市区。

1300万的规模,相当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特区的人口总和了。

当前,全国共有120多家央企,包括行政类央企3家,文化类央企3家,金融类央企26家,非金融类央企96家(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将实施联合重组)。

其中,有100余家的总部扎堆北京,占比超过80%!

八成央企总部在北京,使得帝都成为中国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权力和财富最为集中的地方。

未来这些央企的总部到底搬不搬,所有人都关心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是乐于见到它们搬迁的——

第一,据证券时报2014年的报道,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以及中国钢研等20家中央企业,其(北京)总部的人数之为8557人,其中最多不过2000人,最少的才61人。

在北京总部的员工确实不多,但是在全国的员工可是不少啊。要知道,九成以上的央企都是庞然大物,下边动不动就是数十家二级单位,分散于全国各地。

根据智谷趋势的统计,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100余家中央企业,在全国的员工人数不少于1353.96万人。

如果九成在北京之外,这个数目也高达1200万人。虽然这些成千上万的分支机构平时在外地工作,但总是要跟总部联络联络感情的嘛。

要不每年中秋节咋会出现一个怪象呢:出北京畅通无阻,进北京水泄不通。

“中秋节送月饼大概不只是中国人的习俗,但送月饼导致堵车却可能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送月饼只是送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送的大概也不光是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送礼与其说是一种习俗,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洪振快:《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除了送月饼,每个月开会,培训,述职也是少不了的,怎么着都有进京的需求。

真是“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想想都热闹。

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150多万。但是据一些研究机构测算,实际管理人口已经超过了3000万。

多出来的一千万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全国各地来京旅游、看病、出差的,里头也有一小小部分,是由这些外地子公司在添砖加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而人随产业走,北京要减量发展、控制人口规模,估计还是得动动源头,才能让北京核心区“静下来”。

第二,从中国经济通盘考虑,经济资源过分集中也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除了北京这些央企,剩下的24家央企中,粤港澳大湾区8家,长三角7家,东北老工业区5家,整个中西部仅3家。

全国还有那么多省市都在嗷嗷待哺,想喝口汤都不容易。

如果央企能搬出北京,按照它们的体量和辐射能力,几乎就是再造一个四线城市,或者彻底扭转一个三线城市的命运,改变一座二线城市的经济版图。

北京作为中国的心脏,不是要去虹吸全国的经济资源,而是依托首都功能去服务好全国一盘棋。所以,北京成为华盛顿式的城市,也未尝不可。

此前,已经有多家央企表示会进驻雄安。我相信,那些拥有大局观的央企,肯定愿意成为支持雄安高质量发展、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当帝都这边的水面荡起丝丝波澜时,东经115°,北纬38°的白洋淀深处早已经是风起云涌。

1500多个塔吊、16万工人、24小时连续作业……

当你蜗居在城市的角落无聊打发时间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雄安,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着。

这里,是全亚洲最大的工地。

来自四面八方的建筑铁军疯狂涌入白洋淀,吃进去的是米饭,吐出来的是钢筋,一根一根搭起了一座超级新城。


亚洲最大规模的塔吊群

国家在这华北大平原上砸下重金,千年大计的决心史无前例的坚定且明确。

看看这个亚洲最大的高铁站——雄安站,光是站房总建筑面积就高达47.52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北京站的大小。真是大手笔啊。

看看这些高级公寓房,都是留给未来人才们入驻的安置房。这里的安置房比例超过70%,誓要与炒房天团彻底决裂,不搞土地财政。


目前雄安容东已经有833栋安置房完成结构封顶

再看看大兴机场的位置,专门布局在北京和雄安的中间。如此一来,从雄安到全球任何一座大城市,都是睡一觉的功夫。

这是何等的天选之子啊!

2019年1月,《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这份顶层设计就明确提出:“支持在京国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向雄安新区转移”。

并且,这份意见还提出了两个时间表:

2022年,确保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

2025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

众所周知,北京之所以会成为宇宙中心,全球房价最贵的前十座城市之一,就因为它集中了全中国最顶尖的资源。未来五年,央企过去了,北京的房价会变成什么样呢?想想觉得好刺激。

而雄安新区就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泄洪区”。国家砸下重金,一天一个样,什么样的机构、部门、企业能配得上这样大手笔的投入?答案大家都懂。

京津冀正站在百年巨变的起点上。历史正在等待央企们的动身,它们的行动,必将成为撬动巨变的支点。



相关报道:重磅!今年起,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将迁往雄安,白岩松:雄安新区将成未来中国一线城市

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为深入实施中长期疏解任务奠定基础。

这位负责人在专访中透露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他说到,近期要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

同时,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



资料图:6月30日凌晨,河北雄安新区上千台无人机上演灯光秀表演,排列出各种文字与图案,“点亮”雄安夜空。图为无人机排列出 “雄安 新时代的诗与远方” 字样。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焦点1

下一步如何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的关键时期,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过近两年时间反复研究论证,已经构建形成了进一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1+N+X”方案政策体系,包括进一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总体思路举措,相关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具体举措,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中央预算内投资、住房等激励约束政策。

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为深入实施中长期疏解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加快构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体系,激发相关各方疏解内在动力。在政策制定实施中,加强制度创新,找准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关切的要害发力,尽量使其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上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

焦点2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近期重点工作有哪些?

——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近期将做好几方面工作:涉及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以疏解为契机支持北京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疏解工作推进机制。

近期要实行的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哪些?这位负责人明确,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做好疏解项目落地建设的可研、设计、概算等前期工作,依法依规建立疏解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疏解单位的人员思想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方面,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出台新的疏解政策,不断构建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雄安新区对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吸引力。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下一步,将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北京市属非首都功能向副中心疏解。

焦点3

近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顺利完成

这位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有关方面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与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得到严控。按照“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的总体要求,严格审批北京市域范围内投资项目,一批原本打算在北京新增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了京外。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3万件。

在严控增量的同时,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序疏解。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2014年以来,已有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

从整体上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阶段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近两年加快推进12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高峰时期有20多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共1.2万人搬入副中心办公。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实施,推进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非首都功能疏解还为北京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调整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顺利完成。

焦点4

应如何理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推动北京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

这位负责人还谈到如何理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的问题。

他说,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因大量功能和人口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过载、污染严重等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立足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北京实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经常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建设,优化重组北京功能布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拓新空间。

这位负责人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积极稳妥、分步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连着一件事做,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河北雄安新区条例》9月1日起施行

7月29日上午,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北雄安新区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将于9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聚焦管理体制、规划与建设、高质量发展、改革与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法治保障等,在立法层面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规范。

首次赋予新区管委会法律地位

在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峰看来,条例的一项重大突破,是首次赋予新区管委会法律地位和管理职权。

陈峰解释,在此之前,新区管委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不是一级行政主体,不具备独立执法主体资格,这一矛盾急需通过立法予以解决。

主动回应改革需求,条例明确新区管委会是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参照行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条例明确了新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和管理体制,赋予新区更大自主发展权,有利于破除制约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法律支持。”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部务会成员孙长亮认为。

“这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在以前的立法当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红说。

承接疏解重点和高端高新产业布局入法,护航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意义不仅在于建造一座城,而是给中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未来路径。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条例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明确承接重点和发展重点,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周英介绍,新区将重点承接在京高等学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端医疗机构、现代物流企业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央管理企业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在产业布局上,新区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高端高新产业。

八大类!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类型确定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雄安新区设立的初心,《条例》中也明确了雄安新区重点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类型,共8类,分别为:

1、在京高等学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事业单位。

2、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中心。

3、高端医疗机构及其分院、研究中心。

4、软件和信息服务、设计、创意、咨询等领域的优势企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总部。

5、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总部及其分支机构。

6、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新材料等领域的中央管理企业,以及创新型民营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7、符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

8、国家确定的其他疏解事项。

白岩松:

雄安新区将成未来中国一线城市

7月9日晚上,白岩松在央视《新闻1+1》上面谈到雄安新区时说:提前说一句,雄安新区可是会成为未来中国的一线城市。因为它的目标是2022年有一个目标,2035年一直到本世纪中叶有一个目标;到本世纪中叶甚至可能更早一点,雄安新区有可能就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了。

这个预言能实现吗?

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的,至今才4年时间。如果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成为一线城市,将耗时32年。

深圳特区成立于1980年,到1999年的时候,深圳的GDP和汇聚的资金总量,就已经都是全国第四名了,其中资金总量相对于第五名优势十分明显(接近两倍)。可以这样说,深圳从建立特区到成为一线城市,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最迟到2005年前后,北上广深是四大一线城市的说法,就已经比较普遍了。

有深圳只用20多年就晋身一线城市的案例在前,雄安新区当然也有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