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多少,才能实现财务自由?今天你达标了吗


赚得越多就越自由吗?





财务自由

”一词的百科定义可以用“

被动收入>日常开支

”这一公式简单表示。

而大约二十年前,作家冯唐就在《挣多少钱算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了房子,再有一千万现金,够了。”十几年间,时代变幻莫测,1000万的标准早就过时了,唯有人们追求财务自由的初衷不曾改变,这个词汇和它的百科定义一样,因为充满了模糊感,而长期存在于每个人的梦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多多少少和这个词存在些关联的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三石/25/地产公司少东家

家庭年收入:1000万+

居住地:广东惠州



说出来可能非常拉仇恨,财务自由这件事,对我来说算是“与生俱来”的吧。我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做房地产生意发家的,虽然只是三线小城,但我们那片区域目力所及的一些楼盘基本都隶属于我爸公司旗下。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算是家里的长子。打出生起,我就没有过什么金钱方面的烦恼,但可能正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反而丧失了许多人通过奋斗获取物质、资源的成就感,比如说你们赚钱买到第一支奢侈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劳动所得的快感,但对我来说,那就只是个平常东西而已,无法赋予什么附加值。

生在这样的家庭,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比如从小我和弟弟就被家里当做“接班人”培养,家教非常严格,到了十七八岁的年纪,才意识到原来谁接手家业这件事,我跟弟弟也是要去竞争的;比如在读书这件事上,我高中就被送去美利坚了,学校、专业什么的都是家里安排好的,我没什么选择权,坦白说我对商科那些东西真是没什么兴趣,但又不能辜负一大家子的期待,只能硬着头皮学,直到 master 阶段,我才“小小任性”了一把,回香港读了一年文科的研;再比如,很多人以为我们富二代想创业都是分分钟的事,你们误会了,家里对这些把控很严的,难道你对一个行业的判断能胜过你爹吗?我之前有想过做车改生意,但我爸觉得我想法不成熟,加上那几年接连有富二代创业被骗的新闻出现,就“胎死腹中”了,我有个家境差不多的同学,他爸妈宁愿每年給30万、连续给十年让他随便玩,也不同意一次性给300万让他接手一个大数据项目……所以比起羡慕王思聪,我们更羡慕王思聪他爹吧。

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基本都是面子上的,代表公司去捐款做慈善、塑造正面形象,核心的东西暂时接触不到,既然如此我也想开了,我不如把心思先花在家庭上,娶妻、生子这两件大事我去年年初就都完成了,现在在家专心当个奶爸,以后的事就以后再说吧。


Vincent/30/运营主管

年收入:约50万

居住地:某二线城市





财务自由算是我听过的最虚无的词了,无数人以此为目标奋斗半身,等勉强摸到个轮廓的时候,一两个意外如期而至,所有的一切就都化作了泡影,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吧。

二十年前我们家基本就是吃穿不愁的状态了,我爸出门不用自己开车,都是雇的司机,我妈虽然在外工作,但也相对清闲,家里的房产一共有五套,每年光收租就跟普通人辛苦工作一年赚得差不多了,我那时真的以为出身那样的家境,我起码能少奋斗十年吧。

可能我妈当时也是那么想的,觉得家底厚,有资本够她尝试新东西。她后来把原有工作辞了,加入了下海经商的大潮,但因为并没有什么商业头脑,她一亏再亏,谁的劝也不听,像是中了毒一样陷在里面,你能想象吗?我们家一半的房产被她亏没了,家庭总资产缩水一半……

现在虽然生活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我真的再也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只靠家底或吃老本而停滞不前了,时代变幻莫测,没有点立身之本,再多的钱也是会蒸发殆尽的。


CM/30s/企业财会

年收入:约30万

居住地:广东广州








我现在是不够格回答财务自由的问题的,十年前的一手好牌被我打烂了,当时和我选择了不同道路的人,现在多多少少都已经吃穿不愁、成家立业了吧,只有我,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双失青年”。

我本科毕业时恰逢国内经济发展最好的十年,当时去了深圳蛇口一家数一数二的外贸公司,每天虽然辛苦加班,可到手工资差不多能有五位数,什么概念呢?那时我所在区域深圳的房价一平才7000+,而现在同样地段是100000+……当时的同事们基本全都买了房,现在不说那些倒房的,只靠收租都能活得不错。

而我那时因为男友在广州国企的原因,注意力基本没放在深圳,总想着干个一两年就走,现实后来也给了我“走的机会”:几年后,股东散伙,待我不薄的老板要回加拿大,另一个股东全盘接手,留下是不可能了,老板当时力劝我留在深圳,去我主管的公司,不会亏待我的,可我偏偏选择了北上广州,只是同城了没多久,前男友就因家里嫌弃我不是个公务员把我甩了……


Johnny/30s/社会工作

年收入:约7万纽币

居住地:新西兰





我知道一提到财务自由的话题,国人的关注点总是放在“钱”上:年收入多少?有几套房产?贷款还清了吗?……但我们不应该先回到概念本身吗?在新西兰,只要你的被动收入可以 cover 日常生活开支,就被认为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状态,哪怕你的房子是租的。

而想要实现这一状态除了增加被动收入外,另一个思路我觉得是节省日常开支,可能因为我所在的地方只是新西兰一座很小的城市,并没有很多华人,我更多的时候都是和当地居民甚至毛利人打交道,大家都没有很强的消费欲望,更不要说在物质上去攀比了。工作几年下来我存了不少钱,买了基金,相比于股市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交易,基金带来的收益更稳健,也更让我有安全感,每年靠着这些收益我能出国旅游个2-3次,也无需为生计而担心。当然我知道在有些人看来,这只是我“胸无大志”的表现,但我自己过得开心,有什么不好呢?


HU/28/自主创业

年收入:约300万

居住地:上海





我其实不太确定自己算不算实现了财务自由,因为我手头的资金并不多,我的钱不是在业务里用于周转,就是已经转化成了不动产,我目前在内地一线城市有三处房产,贷款基本已经清了,除了自住的那套,另外两套还没来及装修就是。

有的人一听说我还不到30岁(包括我的一些客户),就会各种暗暗揣测我是不是家里有什么背景或者命里有“贵人”相助才做到现在这步,不好意思,我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对我的援助到我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停止了。

五年前,我也和千千万万的毕业生一样,渴望进入行业头部公司从最底层的螺丝钉做起,我那时在北京拿着每月6000的工资,省吃俭用地计算着租哪里的房子才能多存下些钱。我记得有天加班到半夜,累得晕头转向时走进了一家火锅店,吃完出来不小心看到它们招聘服务员的启事上写着:月薪3k包吃住,我那一瞬间像被击中了一样,顿时觉得自己此前给自己规划的人生轨迹毫无意义:在大公司做一颗螺丝钉,即使熬到周围人都走了,勉强混进了领导层,还不是打工崽一个?老板不高兴的话,可以分分钟让你的“钱途”归零……

但创业二字谈论起来容易,践行起来总是风险重重,我是个不太相信潮流的人,肉眼可见的那些风口我总觉得既然已经被那么多人看见了,过不了多久就会没落。相比起资金,我更追求不可替代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把钱留在手边的原因之一,包括银行其实我也不怎么信任的,在我看来,银行只能帮到那些不具备理财思维的人,我既然有能力让我的钱产生更高收益,干嘛还要买它的那些理财产品呢?

保守估计,我目前的公司状况让我无忧生活个十年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人说:“你不用那么拼啦,稍微享受享受也蛮好。”可他们不知道我追求的东西从来都不只是物质上的那些,我的物质欲没那么强,相比享受,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意具备抵御更多风险的能力。


Steven/36/市场总监

年收入:约100万

居住地:上海








虽然我是学商科出身的,但抽身出来看:现代人受到消费主义的“荼毒”也太深了点儿,就拿财务自由这个概念来说,我如果跟人说我财务自由了,他们一定会觉得我脑子坏了,“才做到个总监就膨胀了吗?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我记得2017年时候有个报告说:想要在北上深这种一线城市实现财务自由需要2.9个亿,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不过对于我这种已经奔四的职场人来说,这辈子应该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了。

不过私以为,能赚到这个数字的人,花起来肯定也是毫不手软的,那么按照财务自由的原始定义,他的开销部分未必就能低于被动收入,你也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花起钱来一个比一个狠,月入1万的人每月能花1万5,月入3万的人也有花4万的心……以此类推,你有了辆大众自然会想要奔驰,买了第一件奢侈品就会有第十件,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只要你赚钱的速度赶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那恐怕这辈子都实现不了财务自由了……

所以说,有赚多少钱的能力就过与之相匹配的生活,偶尔跳一跳透支一下是可以的,透支久了,人总有吃不消的一天。

你心中财务自由的生活是怎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