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关键部件靠进口 欧美赚十倍利润 中企甘愿挨宰?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大家都坐过高铁、地铁,但少有人知的是,高铁、地铁所需要的高端轴承,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欧美垄断。

到什么地步?据媒体报道,国外高端轴承钢的垄断性巨头美国铁姆肯、瑞典SKF等公司,前几年在山东烟台、济南等地,购买中国的低端材质,用他们的核心技术生产出高端轴承,转手就以10倍高价卖给中国。

欧美榨取高额利润,中国只能挨宰,这就是典型的“卡脖子”。

面对这些制造难题,你可能没听说过的一家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却一鸣惊人,把高铁轴承、地铁轴承的“卡脖子”问题都解决了!

先说高铁轴承。

高铁堪称“中国奇迹”,不仅里程世界第一,在生产制造上,高铁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7%。但是,高铁轴承一直属于未实现国产化的3%中的一项,只能全部依赖从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

高铁轴承之所以“难啃”,是因为涉及轴承钢材料、轴承设计、轴承制造、密封润滑等多个环节的自主化技术的协同。另外,中国高铁的运行环境非常复杂,需要应对南方的湿热、北方的低温以及西北的风沙。

高铁轴承对性能要求高,国内企业干脆“躺平”。

这是为何?河南科技大学教授魏世忠透露,用国产轴箱轴承替代进口,每节车厢大约可节省3.2万元,“但这只占据每节车厢成本的千分之1.6”。

换句话说,高铁轴箱轴承的需求和销售额不大,是中企没有进军的关键。

“苦活”、“累活”,中企洛轴不仅看上了,还一举完美解决。去年10月,媒体了解到,洛轴已完成时速250公里、350公里的高铁轴承产品设计、工艺研究和样品制造,且产品已通过120万公里耐久性台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轴承状态完好,符合标准要求。

媒体直呼:“这将有效地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解决我国高铁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和高铁轴承类似,作为轨道交通设备中关键的基础件,地铁车辆轴箱轴承也被国外企业实施垄断,国内使用的同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中企没有杀入,主要也是因为没有太多“赚头”。

然而,洛轴义不容辞,从2000年正式开始地铁轴箱轴承的研制,到2004年,第一套产品终于面世。

这套产品,被应用在某城市地铁1号线运营车辆中,媒体称,该轴承累计运行近40公里,“轴承状态与同辆车上使用的进口轴承没有差异”。这意味着,地铁车辆轴箱轴承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化。

通过干“苦活”,洛轴不仅在轴承研发、制造、检测、试验等方面取得行业领先地位,还将自主研发的大兆瓦风电轴承、盾构主轴承、高铁轴承、高端医疗器械轴承、特种精密轴承、海洋工程轴承等建立优势产品集群。

在技术研发上,洛轴同样成果不断。举个例子,洛轴与燕山大学合作的项目研发出国际上最先进的纳米贝氏体轴承制造新技术,“使我国轴承的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不难看出,和大批企业追逐“热钱”、“快钱”不同,洛轴敢于“啃骨头”、“打硬仗”,依靠技术研发,解决卡脖子难题,从根本上为中国制造助力。

这样的作风,也是日本制造业领先全球的“秘诀”,大量日企集团化作战,各个解决技术痛点,建立集群优势,结果便是到哪个领域,你都可能离不开日本制造。

如今,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需要的,正是更多洛轴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