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大涨价中,涨得最凶猛的产品居然是纸!
而且一波紧似一波。
包装纸行业龙头“玖龙纸业”在5月17日继续涨价。难以相信,一周时间,这家纸企接连将原纸价格上调了三次。
考虑到快递等行业和中国人的密切关系,现在就看什么时候普通人才能感到切肤之痛了,但“涨”肯定是板上钉钉的。
在来势汹汹的商品涨价潮面前,中国又会如何应对?
就在今天,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双双涨破6.4的关口,创下了三年来高点,中国真的要用升值来抵抗大宗涨价了吗?
中国中小制造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这段时间内,纸张市场飞出了一封又一封的涨价函。
央视新闻报道,最近几天多地纸张又开始涨价了。
其中文化用纸、包装纸普遍涨价200/吨,而白卡纸如今已经达到1000/吨。
早在今年4月份,四大生活用纸巨头(金红叶、恒安国际、维达国际、中顺洁柔)纷纷发布涨价函。而12月以来陕西、河北、陕西、浙江等地区的生活用纸企业已普遍上调200/吨。
纸张涨价,股市兴奋,造纸板块多股涨停,各大纸厂的财务表现也不负众望。
根据披露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晨鸣纸业净利润11.79亿,同比增长481.42%;太阳纸业净利润11.08亿,同比增长106.71%,这是相当出彩的的成绩。
然而,与纸厂利润大增格格不入的是各大造纸厂的停产。
“造纸厂停产”一度冲上热搜——
3月底,上东太阳集团表示,将在4月份对工业用纸和铜板纸纸机进行优化调整;
4月底,山东华泰纸业发布通知称将在5月上旬对铜板纸机停产维保;
晨鸣纸业宣布在5月中上旬对文化纸机台停机检修10天。
为什么龙头纸企尽享经济利益,而造纸厂却屡屡停产?
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秘书长张慎金给出了回答,“停机的原因是受纸浆原料价格上涨,造成浆价和纸价的倒挂,这样有些纸厂没有办法就要停机了。”
换句话说,原材料太贵,价格甚至比最后生产纸张的售价还高,根本无利可图。
国内这一轮价格的失控,主要来源于国际纸浆的大涨。
自去年7月以来,全球木浆价格平均上调400美金/吨(折合人民币2574/吨)。
而中国是进口刚需大国,只能被动接受涨价。作为全球第一大纸浆进口国,去年中国进口木浆达3064万吨,占去年木浆总消耗量的72.8%。
除此以外,环保政策也是一个原因。
据红星资本局,随着《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施行,纸企的废纸进口配额同时清零,于是,国内废纸回收价格也在同步上涨。目前国内有巨大的废纸缺口,哪怕目前废纸回收率已经达到90%,超过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
有人说,造纸厂也一起涨价不就好了?
一张白纸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需要纸浆把原料供应到造纸厂和纸板厂,而造纸厂生产白纸、纸板厂生产包装纸,最后组合卖给下游。
这一系列比较繁琐的程序下来,涨价压力无法及时传递给消费者,中游的加工厂竞争激烈,下游客户并不一定要买账,最后遭殃的还是造纸厂。
但下游也不是没压力的。
某包装纸厂对媒体说,“客户那边压力也很大,复印纸从原来的5000多涨到7000多,一吨涨了2000,客户卖不动。”
某打印店老板在媒体报道中表示,白卡纸原来是6500/吨,现在是13000到14000/吨,纸价连续上涨,印刷价格却保持不变,压缩掉的便是这些打印店的利润,现在利润点已经降低了近30%。
最终,会不会涨到消费者头上来?
目前大型超市生活用纸价格仍维持着相对稳定。
盒马非食品采购管理专家张广平认为,因为连锁超市有很多生活用纸的库存,还跟厂家签订的都是长期供货协议,所以,短期内应该不会出现生活用纸价格上涨的情况。
但大家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消费终端不涨价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
纸张涨价只是全球超级涨价潮的一个缩影罢了。
除去用纸,家电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上涨。
铜的价格从3.8万元/吨涨到6.8万元/吨,一吨硅钢从4000元涨到8000多元,而铝则从去年最低价1.1万元/吨最高涨到了1.8万元。
在原材料的涨价紧逼下,奥克斯、志高、美的等家电企业已纷纷发出涨价通知,甚至一些产业涨价已达到了15%,而随着旺季的到来,家电产品预计会引来新的一波涨价潮,来抵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相似的通胀也出现在铝型材加工企业。
铝价从去年最低价1.1万元/吨飙升到1.8元/吨,直接逼退了大量顾客。据一名铝型材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这次涨价,订单减少了近30%。
最后压榨的只能是制造厂商的利益。如上述龙头企业,去年销售增长15.5%,而利润却只增长1.7%,大笔的钱付诸于这场原材料上涨的泡沫之中。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州的调查,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在成本上涨和需求减少的困境下均不好过,而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只会导致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结果只会是中小厂商的关门倒闭。
而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终将往下蔓延,最后付出代价的便是终端,从而引发整体通胀。
有人开始吹风,用人民币升值来抵御大宗商品的涨价。
最近关于用人民币升值来对抗大宗商品涨价的讨论突然间变多,上周三有媒体报道了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在4月份莫干山会议的一段发言,他说: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央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
紧接着,上周五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也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金融》的某众号上,他建议要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但文章目前已经删除。
然而,这可能是央行内部出现不同声音。
上周末,副行长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正式表态: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将注重预期引导。这和上周的金融委会议的论调是保持一致的,就是要保持币值稳定,重点还谈到了预期引导。
由此,我们看出,高层目前更看重币值稳定,不会随意破坏这种预期。
人民币升值来对抗大宗涨价,很大可能是弊大于利。
人民币保持长期持续升值,那么一堆出口中小企业基本不用干活了。出口企业的贡献有多大?大家想想,疫情中是谁先恢复过来,是出口啊。现在中国内需并没有强大到不需要外需,而且出口还养活了一大批工人,怎么可能放弃他们。
另外,一旦人民币升值引发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这些钱进来要兑换成人民币,央行就得被迫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到时候通胀压力更大,催生更大的资产泡沫。
因此,稳定币值预期,也是稳定通胀预期。
不过,汹涌火热的大宗商品涨价潮,还是引发了高层的担忧。
近2个月高层至少在6次会议上提及了大宗商品涨价问题,五大部门还重点约谈了大宗商品企业,调控的警告信号不言而明。
5月24日高层在宁波考察期间,做了两件事,也是和大宗商品有关。
一是第一站就去了宁波舟山港,在码头听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汇报。强调了浙江不仅要做小商品集散地,还要做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
二是和与十几家制造业企业家“站谈”,仔细了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下游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分析对策。
抵御输入性通胀,将考验决策层的智慧。
制造业出路到底在哪里?
除了政策应对,中小制造商也在寻找出路。
有一些无奈破产了,而有一些则选择了外迁,比如造纸行业。
为了填补国内巨大的废纸空缺,目前国内一些造纸龙头企业尝试在海外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布局产能——
玖龙纸业在美国收购了两处纸厂和浆厂,并在越南建造160万吨的造纸产能;
山鹰纸业收购或控股了瑞典、挪威等国多家浆纸厂;
太阳纸业在老挝新建纸厂浆厂,还布局了10万公顷的浆林项目,已确保原料供应;
……
向东南亚远迁造纸厂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国内林木资源十分匮乏,更别说国内严格的立法限制砍伐活动。早在2011年,据路透社表示,中国就成了世上砍伐率最低的国家。
相比之下,国外丰富的原材料很好地满足了造纸的需求。相比中国的情况,东南亚的林业资源相当发达,且绝大部分都是宜林地区。其森林覆盖率是我国的两倍,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十倍于中国。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造纸业对于国内环保政策的响应。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提出要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而造纸业产生工业污水、废弃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相较而言,产能转移确实听起来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
在碳中和+大宗商品狂飙猛进的大势之下,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也在面临艰难抉择,要么高成本就地升级,要么只能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