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关于外资是否从中国撤走的争论就持续不断。认为外资会从中国撤走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外部的,如逆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搞制造业回流,以及贸易冲突日益频繁后外资企业从中国迁出可以规避惩罚性关税等;二是内部的,比如中国人口老龄化后劳动力成本上升、房价上涨带动租金和工业用地价格激增等。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企业开始走出去,在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国内某知名企业在美国建厂后,前总统奥巴马拍摄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这家企业美国工厂背后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是否丧失、对外资是否还有吸引力的空前关注。
和很多人通过微观案例得出外资正从中国撤走的结论不同,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每年是在稳步增长的。2008年为924亿美元,2019年为1381亿美元,即使是深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依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从2021年的数据看,外资正加速进入中国。根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4月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590亿美元,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和2020年前4个月的规模相比增长了42.7%。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确实在削弱。以劳动力为例,2010年中国15-64岁人口占比达到峰值73.3%,当年全国求人倍率就首次突破1,即就业市场上的新增岗位数要比找工作的人数多。2020年3季度末,全国求人倍率为1.4,也就是说每个找工作的人平均有1.4个岗位可以选择。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结果是工人工资上涨,全国农民工的平均月薪从2010年的1690元提高到2020年的4072元,增长了1.41倍。
为何在制造业成本明显上升后,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在2021年还加速流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制造业很难回流到发达国家。以全球进口额占GDP比例衡量的全球化程度看,二战后全球化加速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时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产业链全球布局可以从生产端和销售端同时增厚利润,还能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廉价产品缓和通货膨胀压力,全球化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货币大放水但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制造业回流计划,但实际效果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更符合美国企业的利益。2019年美国企业来自于境内的利润为1726.5亿美元,和2014年的境内利润高点相比下降了7.3%,与2012年的境内利润水平1739.3亿美元接近。也就是说2012-2019年这7年间,美国企业来自于本土的利润没有任何增长。作为对比的是,这7年间美国企业来自于境外的利润,从405.4亿美元提高到505.4亿美元,增幅为24.7%。如果只从经济角度出发,而不考虑政治层面因素的话,美国企业没有动力做出违背全球化的决策。
另一方面,则是因发展制造业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发达国家多处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即主要从事设计研发和销售的工作,获得绝大多数利润,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承担了低附加值的生产和制造等工作。这样的产业链分工体系运行几十年后,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萎缩,美国非农就业人口中从事制造业的比例从1980年的20.5%下降到2020年的8.6%。在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下,将企业回迁到美国后,将面临更长的原材料采购周期、更高的原材料运输成本、更复杂的产品库存调节等问题,美国企业打破运行了几十年的分工体系的意愿并不强。
第二,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在短期内大规模承接从中国转移出的外资企业投资。这体现在两点,一是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量和中国相比,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以除中国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印度为例,2019年GDP为2.87万亿美元,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而被很多国内媒体经常宣扬的越南,2019年GDP只有2619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的1.8%,还没有中国的多数省份高。因此,虽然确实有部分外资企业从中国转移到了印度和越南,但占比应该非常低,被国内的一些媒体过度解读了。
另一点则是,除劳动力和土地这些生产要素的显性成本外,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隐性成本,而中国在这些隐性成本上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一是劳动力的素质,企业雇人不光要看工资给多少,还要看工人的产出效率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水平、勤奋程度和纪律意识,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人口没法比的。二是整体的营商环境,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余年,营商环境都在持续改善,制造业对外资的行业准入门槛基本都已放开,这些是印度和越南这些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三是中国拥有竞争性的地方政府体系,招商引资是地方官员晋升考核时的重要指标,为吸引外资去投资建厂,地方官员可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外资政策优惠。四是产业链的完整性,上游的生产材料采购和下游的产品销售,都需要有一定的前期基础,而印度和越南这些国家,很多配套的产业和中国相比都有极大差距。笔者了解到,国内某企业去越南建厂后,包装箱所用的瓦楞纸前半年都需要从中国运过去。
正是由于这些隐性成本的存在,我们在看到一些企业从中国迁出的同时,也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在印度和越南投资设厂后又重新迁回中国的新闻报道。
第三,疫情让外资企业更加意识到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把工厂留在中国更有保障。正常时期跨国企业做决策,主要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把各种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考虑进去后,全球化布局采购、生产和销售。中国凭借着成本优势和市场规模,吸引着外资持续流入。
但生产全球化布局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某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可能都会受到影响。以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汽车行业为例,由于汽车芯片供应不足,全球多家知名车企宣布减产计划。研究机构IHS Markit 预测,汽车芯片短缺可能导致今年一季度全球减产近100万辆轻型车辆。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预计因芯片短缺全球汽车行业2021年损失规模可能达610亿美元。
新冠疫情何时能结束,目前来看还未知,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警告称新冠病毒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将长期和人类共存。即使最后的结局没有这么悲观,新冠疫情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跨国企业来说,产业链的安全变得更为重要,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以产业链安全为前提。
新冠疫情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在产业链安全上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一是中国原本就是唯一一个经联合国认证的、具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二是新冠疫情的高效防控,彰显了中国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制度优势。三是无论是国内疫情初期生产所需的防疫物资,还是疫后经济恢复阶段,中国制造都把效率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既有完备的产业链,又有高效的动员和生产能力。对外资企业来说,把工厂设在中国,相比于回流到发达国家或者是迁移到其它新兴市场国家,都更能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性。笔者认为,这是推动202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飙升的最重要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和很多人的直观感受不一样,外资并没有大规模从中国撤出,相反是在稳步流入的,2021年还呈现出加速的趋势。背后原因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制造业企业回迁到发达国家不符合经济利益、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短期内可大规模承接从中国转移出的产业等。新冠疫情让跨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在此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