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舆论场存在一种观点:美国的GDP被高估了,相应地,中国的GDP被低估了。中美GDP核算方法是不同的,按照美国的核算方法,中国GDP就算没有超越美国,也已经大大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4月16日,中国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GDP数据,同比增长高达18.3%。而2020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的70%以上。这么看来,中国GDP规模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按照上述观点,两国真实的经济实力差距并不是官方数据呈现的那样。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中国GDP与美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吗?
一、生产法改成支出法,中国GDP就能赶上美国?
GDP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中国以生产法核算GDP,美国以支出法核算GDP,西方国家多采用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事实上,中国不仅采取生产法计算GDP,也长期使用支出法核算GDP(见下图)。支出法计算的GDP一般发表在次年年底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我国以生产法GDP为准,支出法GDP发布滞后,官方也没有广泛宣传,造成大多数民众不了解。不过,增加一种核算方法,有助于验证GDP统计的信度。
不同的核算方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理论上,通过三种不同方法核算的GDP应当一致,但实际上,不同统计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有误差。统计学意义上,这种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从下图2011-2019年中国生产法、支出法核算的GDP数据可以看出,整体而言,两种核算方法得出的GDP数据差异是非常小的。所以,认为中国采用支出法会带来GDP猛增的观点是荒谬的。
生产法的优点在于更多地避免了重复计算,更加关注社会产品价值的核算。而其缺点则是统计相对复杂,不够全面,往往忽视对非生产性领域,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所以,生产法“规避重复计算”“统计不够全面”特点,给一些人留下“中国GDP算少了”的感觉。
中国采取生产法核算GDP,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分不开。1985年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引自苏联体系的国民收入,它只能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1993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取消传统的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90年代之后,中国GDP统计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与国际接轨,遵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的主流核算标准及方法;二是统计调查范围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国GDP核算方法的底层逻辑,造成了中国在将非物质生产领域纳入统计调查范围的步伐上不是激进的,反而表现出滞后和谨慎。
二、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超越美国的说服力有多大?
国际上通常以各国货币折算成美元进行GDP对比,不过,按汇率折算的GDP有其缺点。比如,在质量一致的情况下,中国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比美国低,用汇率会低估中国的GDP。也就是说,汇率无法反映不同货币的真实购买力,特别是在美元被高估的情况下,中国等不少国家的GDP折算成美元是吃亏的。
其次,汇率不稳定。比如,俄罗斯2020年GDP折合成美元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卢布长期处于贬值通道。克里米亚事件前,俄罗斯GDP在2.3万亿美元左右,被美欧制裁6年后,2020年GDP只有1.4万亿美元。事实上,虽然按美元计俄罗斯经济下滑明显,但其国内生产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再次,汇率无法反映生活成本。比如,在香港一万块港币月收入的居民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但是一万块港币换算成人民币,在内地大部分地区都算是高收入了。
如何解决汇率GDP的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了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核算的GDP。“购买力”指的是将成千上万种商品,纳进“篮子”中——称之为“一篮子商品”。然后对比在各国购买这“一篮子商品”所需的货币量。如果在中国购买这“一篮子商品”需要30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需要1000万美元,那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对比关系是3:1,而不是目前汇率的6.5:1。使用PPP法计算通常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规模,因为这些国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对较低。
巨无霸指数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简单案例。根据最新的巨无霸指数,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中国售卖21.7元,在美国售卖5.71美元。这样算的话,1美元等于3.8元人民币。2020年,中国的GDP为101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GDP是20.68万亿美元。按汇率折算(2020年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89元人民币),中国GDP约为14.6万亿美元。而根据巨无霸指数,中国101万亿元人民币GDP相当于26.57万亿美元,远超美国的20.68万亿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核算方法,中国GDP早在2014年就超过了美国,并在2019年以23.4万亿美元领先美国的21.69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各国都以“汇率法”来计算GDP,只有少数国家在采用“汇率法”的同时也采用购买力平价。究其原因,购买力平价算法自身存在缺点。假设中国原本用6.89万人民币进口一件商品,现在改为出价3.8万人民币,外国卖家愿意吗?自然不愿意,卖家定价是1万美元。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缺点,一是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二是它只重视商品本身,忽视服务的价值,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比如,同样是火锅店,菜品也差不多,海底捞就比不少火锅店收费高,因为海底捞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所以说,购买力平价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商品的质量层次。
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GDP在2014年已经领先美国。但是,我们不好意思说中国的经济在当时就已经强大到可以俯视美国了。不仅是中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一夜之间集体致富了,都走上赶英超美的道路。这跟我们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感官判断是不一致的。举例来说,根据购买力平价,印度GDP总量超过了日本、德国。有一种说法是:购买力平价是贫穷国家的遮羞布。
所以,购买力平价是一个很笼统且不那么准确的评判数据,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带给我国的数据超越,也只有参考价值而已。
三、中国GDP落后于美国,是因为很多项目不纳入GDP统计?
国际上各国核算GDP遵循主流的原则和方法,在统计数据采集方面有一致性和同一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经历了更新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对具体原则、方法、口径范围做出调整。
举例来说,2013年7月,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了新的GDP核算方法。根据新的核算方法,美国将研发投入和娱乐、文学、艺术产业的支出等原本纳入成本的部分,以及养老金赤字、住宅所有权转移成本等计入核算范畴之后,其2012年GDP总量增加了3.6%,即5598亿美元。媒体把新纳入统计的项目概括为“无形资产”。
中国同样在“研发投入”方面做过文章。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2015年GDP增加8798亿元,增加幅度为1.30%。除了将研发投入纳入GDP之外,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表示,统计局还将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指标进行修订,包括:核算从享用角度计算最终消费的“实际最终消费”;将居民居住自己拥有的房屋纳入住房服务价值中来;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农民财产收入;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
印度在调整GDP核算方法上展示了“骚操作”。2015年,印度调整了GDP的核算方法,计算GDP的基准年份从2005年后移至2012年,生产成本计价也改为市场计价。此举令印度GDP大增:2014年12月当季印度GDP同比增长7.5%,超过同期中国7.3%的增速。印度还将2014/15财年上半年的GDP增速从之前报告的5.5%上调至7.4%。调整后,绵羊排泄率等指标也被纳入核算范畴。
还有一些国家GDP核算加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项目:2014年5月,意大利统计局宣布把毒品、卖淫、走私计入GDP。不久,英国也宣布效仿意大利,将毒品与性交易纳入GDP。在此之前,荷兰等国已将走私和毒品纳入GDP统计范围。
GDP核算是一个动态过程,核算范畴纳入新的项目,直接带来了GDP的增加。而且,从下图美国2020年GDP分行业增加值分布,再结合生产法统计“不够全面”和当时国家统计局扩充统计调查范围的计划,说明我国GDP统计口径还有进一步扩大、完善的空间。
此前,不少文章提到中国自有房屋没有纳入GDP总量,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统计局就表示,居民自住房或作为虚拟租金纳入GDP。不过,目前没有确切消息显示这一工作是否完成。参考美国2.15万亿的自有住房规模,14亿人口的中国自有住房一项的GDP规模就很可观。
在美国2020年GDP增加值中,“娱乐、赌博和休闲行业”产值706亿。中国是没有“赌博”这一项统计的(港澳台除外),但是中国民间的赌博行为并不少见,这一部分“活动”没有统计到GDP总量。
美国GDP行业结构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色,美国2020年“法律服务”一项就为GDP贡献了2824.25亿美元。只能说美国人太喜欢打官司了。
另外,2020大部分时间美国被疫情肆虐,而中国早早就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美国“住宿和餐饮业”产值超出中国2950亿美元。数据看起来非常迷惑,美国人靠吃喝拉撒就贡献了巨额GDP。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新业态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GDP数据上。2017年1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如何纳入(GDP)统计,是统计界的前沿问题,分享经济、滴滴打车等等,都是统计上的一个难题,目前为止还处于探索阶段。
从这一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统计口径的变化给GDP数据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只要扩大口径范围,会直接带来GDP增量;二是美国GDP统计口径是全面且细化的,其完善程度高于中国。中国一些项目未能及时且全面纳入GDP统计,事实上让中美之间的GDP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四、美国GDP有虚拟成分,中国GDP有水分?
不少去过美国的国人质疑,美国城市破烂老旧,基础设施还是几十年前的成果,GDP增加值怎么那么高?美国的GDP有水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言,要做到GDP数据100%准确是不可能的。统计意义上的GDP与真实的GDP之间,多少有误差。但是,民主国家的数据是很难造假的。
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的不同,是两国GDP的重要差别。中国第一、第二产业产值高,制造业发达,而美国服务业、虚拟经济强大。
具体来说,2020年,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58.02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960.92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0646.64亿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0.84:17.65:81.51。
2020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272.58亿美元,是美国的6.41倍;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708.32亿美元,是美国的1.5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314.09亿美元,是美国的47.1%。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比重为7.7:37.8:54.5。
从统计可以发现,在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方面,中国的数据大大落后于美国。中国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美国20个百分点,美国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1%。中国是一个实体底色的经济体,美国是一个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两者各有优势。
由于第一、第二产业是实体经济,注水的空间很小,数据货真价实。第三产业以服务业、虚拟经济为主,统计口径和核算范畴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美国第三产业的巨量GDP充分反映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特点。美国是一个高负债、高消费的国家,以支出法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美国是占便宜的。而且,美国第三产业在统计口径范围上比中国更加完整,能够产出更多增量。
如果美国的虚拟经济一定程度上给美国带来“虚假”领先,那么中国的GDP就是实打实的?没有水分?不完全是,至少出现过阶段性、局部性的虚报情况。
比如,个别地方经济数据系统性造假和误报。在2018年,天津、辽宁和内蒙古GDP被挤“水分”曾引发热议。其中,天津2018年的GDP被下调了5500亿元,从18810亿元变成了13310亿元。在更改统计口径(注册改为在地)、挤掉水分后,2016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0002.31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降幅约为1/3。
经济数据统计还受人为因素影响。2019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曾曝光一起企业在统计中弄虚作假的案例:山东省寿光市一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几年前就已经完全停产,但在全国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该企业却一直在填报统计报表。当记者询问基层统计站统计员时,该工作人员却以路程远为由未到现场查看。
虽然存在误报、瞒报和虚报情况,但是中国GDP核算制度日趋完善。虚报情况的修订和曝光,本身就说明我们的GDP统计越来越科学合理,也越来越降低了造假的空间。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在这种统计制度下,个别地方给GDP注水的企图,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中国GDP统计不仅有“虚报”,而且还有“漏报”。中国国内还有大量地下经济、灰色经济、微型经济没有计算在内,这些漏报的经济数据很可能在GDP中占有不小的份额。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就曾说,“我们农村有大量的经济活动……很多实际这些活动没有算进去(GDP)。我们城市里边,人家都没注意到的很多街头小贩,这是很大的一个产业链,我们也不计入统计范围的。”
五、中国GDP被低估了吗?
不管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都不够客观。汇率法差异不等于中美真实GDP差异。汇率上,中国GDP被低估了,若采用购买力平价,又有点被捧杀的意味。
支出法GDP数据高度接近于生产法GDP,将生产法改成支出法来统计中国GDP也没有多大意义。在现有统计口径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用支出法核算GDP,美国改用生产法核算GDP,各自GDP数值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统计口径一致的情况下,按照同一种核算方法来对比中美两国的GDP,才能真实地反映两国GDP之差。比如某些项目不纳入中国的核算范畴,但纳入了美国的核算范畴,即便用支出法统计,两国GDP也不具有完全可比性。
这样真相就出来了,统计口径不同很可能是造成中美GDP差距的直接因素。对比美国,中国GDP统计的口径范围还不够完整。汇率又放大了两国之间经济真实状况的差距。
而且,中美两国经济产业结构差别甚大,中国拥有强大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美国则拥有产出远高于中国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虚拟经济、服务业方面的统计口径更具豪放性。所以,两国GDP总量上应该是旗鼓相当的,中国GDP不应该只有美国的70%。数据上,目前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更突出一些。
总结来说,按照目前的汇率和GDP统计口径,中国GDP相对于美国很可能被低估了,但是这样的低估对于中国并非坏事。至少在目前,中国不想当老大,美国不想当老二,中国在数字上的“屈居”也许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