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比特币等监管规则,加密资产将登堂入室?






财联社4月20日消息,4月18日,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比特币和稳定币不是货币,而是作为投资选项的加密资产,目前中国正研究对比特币、稳定币监管规则。

对此,算力智库创始人燕丽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这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认可,监管部门考虑把一个既有的资产管理起来,本身就是认可了它的地位。为了让它更有序地参与金融市场,所以需要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监管规则。

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却认为,央行计划监管比特币并不是认可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而是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


主流机构大规模配置加密资产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李波指出,比特币和稳定币是加密资产,加密资产是投资选项,本身不是货币,而是另类投资品。未来加密资产可能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或是替代性投资。

据了解,从2020年以来,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新加坡星展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纽约梅隆银行、高盛等顶级金融机构陆续开展加密资产交易和托管业务,特斯拉、PayPal、Square、微策略、美图公司等知名上市公司已经将比特币纳入核心资产配置,加拿大也陆续推出了多支基于实际资产的比特币ETF基金,在中国香港也推出了100%锚定比特币的基金产品。

根据 BitcoinTreasuries.org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或公开交易产品持有比特币的数量已超过142万枚,按当前价格市值约超过810亿美元。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财富管理人、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机构大规模持有比特币,且比特币ETF成交量惊人的背景下,比特币已不再是虚拟的“概念型”、“泡沫”资产,而是另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丽认为,既然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变成一种官方认可的资产,那就会像其他的资产一样,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上接受同等比例的约束。她表示,长期来看,国内主要投资机构也有可能去配置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资产,但具体要看央行的监管政策。

北京市法学会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金融系教授胡继晔亦表示,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的本身属性来看,投资加密资产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他表示:“此前央行就曾定义比特币为特定虚拟商品,作为有价值的商品如果称之为资产也不为过。现在央行李波副行长提出加密货币为资产,其实是回归本源。”

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李波此次表态是把原先对比特币“特定虚拟商品”的定义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表明央行对比特币这类资产的认知更为深刻。

但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并不认为主流机构大规模配置加密资产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他指出,如果形成国际主流机构密集配置比特币等虚拟资产这种预期,会对加密资产短期的价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整个加密货币的供给是在逐步萎缩,同时存有的加密货币还会因为遗忘密钥等问题不断退出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持币观望。

稳定币成为支付工具需接受严格监管

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表示,将来任何稳定币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必须要接受严格监管,就像银行或准银行金融机构一样受到严格监管。

据了解,稳定币指的是在区块链上发行的,以Token形态存在的,价值锚定某种法定货币的加密资产。

2020年11 月 24 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工作报告《稳定币:风险、机遇和监管》,认为对稳定币的监管应建立在其可能提供诸多便利的基础上,而不局限于现有的监管框架,可以考虑实现 " 嵌入式监管 ",即直接将监管要求嵌入到 “全球稳定币” 系统的实现中。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指出,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的一般加密资产,价格波动性较大,因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属性,难以应用在日常的支付场景中。

而稳定币在发行时以法币或资产作为抵押,价值与某种法币锚定,以此实现价格的稳定,具备一定程度的货币属性,但是又兼具区块链加密资产的技术优势,因此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可选项之一。

尽管稳定币被认为具备全面变革全球支付体系的潜力,但若不加管理则会对法币市场造成直接冲击,而且也会造成像洗钱等犯罪行为。因此陈文表示,央行不管从确保法币主权的角度,还是金融合规审慎的监管角度,必然是要把稳定币纳入严格的监管。

胡继晔亦表示,总体来说,央行对于加密资产未来的发展持审慎、包容的态度,但当其进入金融体系时,监管部门是一定要进行监管的。

所以尽管央行对加密货币态度愈加开明,但李波也明确强调表示,为确保加密资产的投机不会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监管规则出来之前会继续保持现在的举措和做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