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穷国家到底长啥样?老百姓真的是在吃土(组图)








熟悉外交历史的人都知道,咱们在国际舞台上对落后国家向来比较温柔。

当年进联合国的时候,就有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投了赞成票;后来又老在一起做生意,时不时的给一些贷款、投资的支持,关系自然融洽。

不过有一个国家算是例外,那就是美洲的海地。

上个月底,联合国安理会就因为海地的事开了次会。在会上,几乎所有人都对海地的现状表示了不满,甚至提出了批评。




为啥这么痛心疾首呢?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太不争气了。

本来呢,海地也算是人类文明团结互助的样板工程。

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就开始介入海地事务,一到什么飓风、海啸、地震、饥荒的时候,大伙就会派人到当地救灾。

算上各种行动的开销,以及直接、间接的经济援助,近几十年来联合国在海地身上花掉的钱少说也有80亿美元。考虑到近几年老有人欠缴会费,这也算倾囊相助了。

远的不说,光派出去的团队就有联海支助团、过渡团、稳定团、司法支助团,还有各种志愿者、医疗队、救援队,连维和部队都去过好多波。

可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和精力,人家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该搞事搞事、该腐败腐败,2月7日刚爆发了一次政变,紧接着现任总统就开始抓人,底下没事就搞搞绑架、武装冲突什么的,又穷又乱。

用外交官的话说就是——海地政治派别争斗不休,政治人物毫不作为,滥权腐败屡禁不止,国家治理几近失败。



海地到底有多穷呢?你在集市里逛一圈就知道了。

一般来说吧,集市是个生活气息很浓的地方。除了批发小商品的小贩,还有不少做饭的小摊,卖的都是当地的特色,像最近抖音上爆火的山东拉面哥,就体现了北方人骨子里对面食的热爱。

海地的集市上啥最多呢?卖泥饼干的。顾名思义,这玩意其实就是黄土“烙”的饼。







在当地的山区,有一种叫做高岭土的土壤。这玩意有点类似咱们所说的“观音土”,土质比较细腻顺滑,逼急了甚至可以拿来充饥。

海地的粮食不太够吃,所以就有不少小贩专门做这个生意。

他们先从山里收购足量的土块,紧接着就雇人往里面加些雨水、河水什么的,稍微讲究一点的,还会往泥浆里添一点盐、糖、黄油之类的佐料,用纱布过滤一下摊在太阳底下晾晒。




这样一桶泥饼,在海地的集市上能卖2美元,换算下来的话一块大约值人民币2分钱,确实可以一时充饥,不过长期使用这种泥饼的代价是相当大的。

据吃过的人透露,这玩意入口有一种糟糕的黏舌感,仿佛会把口腔里的所有液体吸干,根本咽不下去。关键是土壤本身并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轻则便秘,重则腹大如斗。

所以有钱人是不吃这东西的,但大部分当地人也是没有办法,有饭吃的时候也就罢了,可遇上饥荒的时候就只能指望这个了。

海地虽有1100多万人口,但全国有近7成公民没有固定工作、人均GDP不到800美元,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60%以上的人是文盲、半数人口在挨饿。

首都太子港算是最发达的地方了,到处是灰扑扑的建筑,脏乱的棚屋随处可见,海地80%的地方都过着没电的生活,太子港也都经常断电。在这里很难看到正规的药铺,没有行医执照,那些头上顶着药丸的人就是这里的“医生”……

都到这份上了,恐怕也没多少选择了。



这里的饥荒和贫困是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吗?

好像不是。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还有另一个国家多米尼加,被称为度假天堂,一年有300万游客,人均GDP8000多美元,是海地的10倍。

当年哥伦布在欧洲拿到风投之后,最早踏上的就是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咖啡这类经济作物,最巅峰的时候这里供应着欧洲市场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所以欧洲没事就为了它打架。

西班牙厉害的时候西班牙占,法国变强后又让法国占,换了好几拨人。

从被法国殖民后,种植园主们就不断向岛上运送黑奴。截至独立前夕,岛上的黑人数量已多达50万左右,而同期岛上的白人不过3万,悬殊的数量也给后来的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1789年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海地种植园的黑奴们顺势就起了义。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叫杜桑·卢维杜尔的黑人领袖。

这位在政治上的造诣挺深,深谙拉一派打一派的道理,一会跟西班牙一起打法国,一会跟法国一起打英国,1801年又借着拿破仑政变的机会宣布了海地独立。

好不容易独立了,可麻烦事又来了。

从1804年到1915年这111年的时间里,海地前前后后更换了近90名领导人,每个人的统治时间平均下来也就一年零几个月,可愣是没选出来一个靠谱的。

比如杜桑最开始的继任者德萨林,不光对农业搞军管,闲的没事还称了个帝;再后来又换了个人上来,照搬美国的宪法搞了一阵子,没几年又反过来称了个王。

就这么折腾了快一百年,终于能腾出手收拾后花园的美国出兵海地,顺手扶植了个亲美的总统上台,好歹过上了一段政局稳定的日子。




1933年的时候,上台不久的罗斯福总统提出了“睦邻政策”,从海地撤军也提上了日程。

这样的选择背后其实有俩原因,一是一战后民族主义浪潮不断翻涌,直接占领的殖民模式开始不流行了;二是美国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手头没过去宽裕了。

美国军队走了,可海地的政府还是振作不起来。

1957年打着反独裁旗号上台的总统杜瓦利埃就是个例子,他上台后疯狂逮捕和迫害学生领袖和工会领袖,严厉打击其在政界、军界、商业界和宗教界的对手。据估计,被杜瓦利埃用各种手段剥夺生命的人数多达三万。

对了,他在去世前还特地修改了宪法,把担任总统的最低年龄标准从40岁降到了18岁。巧合的是,当时他儿子正好年满19岁。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小杜瓦利埃比老爹狠多了——

1980年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海地提供了2200万美元的贷款,结果小杜直接从这笔钱里面抽走了2000万,这就不是雁过拔毛了,自己把大雁吃了,给别人留了几根毛。

这钱最后用到哪里,除了他自己之外没人知道。

当时人们估计海地的总资产有10亿美元,杜瓦利埃家族大概有9亿。

1975年,小杜耗资300万美元给老爹修陵墓。1980年他结婚时,花费高达700万美元,仅燃放烟花就花了10万美元,民脂民膏啊。

这么折腾老百姓肯定不干,他在1986年被赶下台,狼狈地离开了海地,可随身竟然还能带着1亿美元的巨款四处招摇,确实是让人惊叹。

再后来,海地又回到了民主选举的路上。

说是选举,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上台靠贿赂,下台靠政变,枪支泛滥、政府腐败、最清廉的组织是黑帮,贫富差距连黑帮横行的巴西都快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这些年美国是怎么管的。

发现美洲的航海家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了海地所在的这个岛屿,他说,这里“土地极为肥沃”,“成千上百种高大的树木似乎能碰到天空”。据说哥伦布深信,这就是他希望发现的宝地。

可惜几百年过去了,这里还是处于极端贫穷的状态,想有点实际的改变,还是挺难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