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寒冬来临 传新浪裁员6000多人(组图)

大陆互联网与IT产业裁员潮持续扩大。大陆社交媒体流传,大陆大型门户网站公司新浪已经开始裁员,裁员规模为10%,这意味可能达6,400人丢失饭碗。新浪未回应传闻,不过大陆社交网站已大规模删除相关讯息。

报导称,身份认证为"新浪微博员工"的网民,昨天在大陆社交媒体"脉脉"留言称,"确凿,新浪开始裁员了!从未转正的入手,10%的比例!"

新浪裁员消息一出即引起热议,有媒体在社交媒体微博上向新浪求证。但新浪并没有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上有关新浪裁员的微博内容几乎全被删除。

公开资料显示,新浪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6亿,旗下有着名的社交媒体产品新浪微博。 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新浪公司排名第六。目前,新浪现有员工63,400人,如果真按照10%的幅度来裁员,那么将有近6,400人会失去工作。


10位被裁员工亲述:潮水退去 我们为曾经的盲目买单

裁员,成为了这个冬天的关键词。

裁员的企业不分大小,有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也有成立不到一年的创业新星;被裁的员工不论资历,有试用期未满的懵懂新人,也有征战多年的职场老炮;裁员后的反应各异,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理解、有人闹……这个寒冷的冬季里,冷风劲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我们走访了10位被裁员工,记录了他们亲历的裁员故事。

01 昨天还在天上,今天掉到地上

口述 | 张女士 工作7年 杭州

10月12日,我被公司裁掉了。

这是我经历过的第二家创业公司,这次只待了不到一年半。公司名叫“快货运”,最开始做的是物流行业的车货匹配,你可以理解为物流圈的滴滴。后来转型成为物流SaaS系统提供商,你可以理解为卖软件、卖服务。

还记得去年面试的时候,副总裁跟我说:B轮融资马上要来了,公司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不过,一年多过去了,融资一直没有到位。最近,公司准备再次转型——做物流行业的金融服务,所以进行人员优化,要裁掉一部分人。

公司一共70-80人,10月12日第一天裁员就裁掉20多人。每个部门都有裁员,被裁掉的基本是入职时间比较短的“新人”,留下来的大多是在公司时间比较久的“老人”。

裁员来得很突然。12日早上,我被叫到会议室,业务总监和HR都在场,大意就是公司现在没办法盈利、只能进行调整,给的补偿是N+1。聊完签字、离开公司,整个过程也就10来分钟。有同事问年终奖还有没有,HR说——公司这个情况是发不出年终奖的。

当天的感受,一方面觉得很寒心,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最奇怪的是公司里有很多老板的同学和亲戚,这些人平时不多干活,裁员的时候倒是留下来了;另一方面也坦然接受,公司遇到困难、老板没办法,裁员也是正常的。另外,因为业务不景气,离开前的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活可以干,朝九晚五、挺没劲的。

我被裁员的事儿,没敢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他们到现在都不知道。跟我弟弟说了,我弟弟说——他们公司也在裁员。

现在回顾在这家公司的经历,来的时候是被融资啊梦想啊这些东西忽悠进来的,也希望自己能有所提升,结果并没有。老板们说,在公司盈利前自己不从公司领一分工资,一开始觉得还挺了不起的,后来发现人家有车、有房,实际情况可能不是你表面理解的那样。以后再也不信这一套了,讲梦想、讲奋斗可以,前提是钱要给够。

我在传统行业待过多年,现在感觉互联网行业像一个泡沫,公司稍有点钱,就带员工出国旅游、给大家各种福利,没过多久又要马上过冬、节衣缩食。就好像,昨天还在天上,今天掉到地上了。

02  老板没想好,我们“牺牲”了

口述 | 肖先生 工作3年 北京

即便从摩拜离职,我还是非常喜欢和认同摩拜这家公司。

尽管创业公司很多东西没有那么完善,但这两年整个公司处在高速运转状态,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不可估量的成长和收获。

越是长时间的平静,暴风雨来的可能越强烈。

对这次的裁员,要说没有提前的预判是不可能的。因为按正常逻辑,4月与美团合并后需要经历一波调整,大家多多少少都会觉得这个调整早晚是要来的。但是实际在这八九个月里,我们和美团之间的沟通很少,更多是双方部门管理层之间零散的交流。尽管也陆续有一些离职人员,但都是个别情况。

上周日(12月23日),胡阿姨(摩拜员工对CEO胡玮炜的称呼)对外宣布辞去公司CEO一职之后,有些消息灵通或者跟部门领导关系不错的员工,已经知道裁员的消息了。

大多数人,是在周一接到了这个正式的通知。

周一上午,公司通知我们有个关于个人工作的会议,所有员工务必参加。在会上,美团来的一个负责人先是讲了一些公司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宣布了裁员的事情。裁员主要在市场和技术等部门,因为现在的阶段已经不太需要市场开拓了,另外技术部门也和美团那边重合。而名单基本上由摩拜这边总监级的部门管理层来确定。

尽管公司内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裁员数字,但据我所知,这次裁员的数量一二百人肯定是有的。就像外界说的,当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转岗机会,但岗位基本上没有可操作性,大部分人也没有选择。然后就是一对一谈话,告诉我们按N+1赔偿。

在知道自己是名单中一员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震惊的,在公司两年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心里觉得很累,有点不甘。

当初美团收购摩拜,是要布局出行领域,在生活服务上做延伸。但是这九个月的时间里,摩拜和美团的内部沟通很少,而且美团对摩拜的调整迟迟没有进行。一来美团上市的确耗费巨大精力,二来我们觉得,也可能美团对摩拜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没有想清楚。

另外,被美团收购之后,摩拜的整体节奏慢了非常多。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以前晚上十点、十一点办公室里还有很多人,现在八点办公室的人就走得差不多了,还不如原来十点那会儿的人气。

在我看来,胡阿姨的离职也是早晚的事儿。如果她一直在摩拜,就没办法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因为共享单车发展到今天,之前遗留的一些问题,以及她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外部的力量做一个突破。比如一些在快速拓展时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可能已经不能胜任新时期的管理岗位了。

调整,是一个迟早的事儿,我们成了牺牲品。

03 眼看气球膨胀到极点,然后破了

口述 | 杨先生 工作六年 北京

人力告诉我离职的时候,我还在办公室整理数据。

我在一家区块链媒体,叫“金色财经”。12月初的一天,尽管行业已经凉到心里发毛,但我们部门还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突然,人力把我叫到办公室,没有寒暄,开口就告诉我,今年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公司无力负担,让我准备一下,办理离职,当天就不用工作了。我甚至都没有质疑的机会。

我以前一直在传统互联网公司,今年六月加入现在的公司,进入区块链行业。可进公司没多久,原本谈好的薪酬,却给我打了个“八折”。人力告诉我,我没有区块链行业工作经验。而且特别让我恼火的是,还把我的实习期定为六个月,同样是因为没有行业经验。好吧,我忍了,我进来也是看中了学习的机会。

当时的区块链,还是红透半边天,行业火到浮夸的地步。

怎么个浮夸法儿呢?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我来了公司后看到的真实一幕:一家在我看来并不入流的小区块链项目,找到我们这边,说要发一篇广告软文。结果收费10个比特币。当时的币价还在六万人民币以上,也就是说一篇广告要价60万元。

结果对方爽快地打币。看得我都觉得对方是不是傻了。而且像这种事情,几乎普遍存在,经常是一个打包宣传方案,就要15-20个比特币。

好日子没有持续很长时间。9月,公司第一次裁员了。当时正赶上一波比特币价格大跌,公司收入大减,于是就把一些创收能力低的岗位裁减掉。

裁完以后,领导说从此以后公司会稳定下来,甚至还带着剩下的人进行了一次团建。

谁也没预料到,这个所谓的“稳定”,也没超过三个月。现在我甚至对区块链都失望了。我感觉这个行业就像是一个气球,被一直鼓吹鼓吹,等膨胀到极点,然后轰然爆破,都不给你翻身的机会。

以后,我可能还会关注这个行业,但不会再回到这个行业工作了。

04 哪有什么至暗时刻,只是前方的光亮有点微弱

口述 | 刘女士 工作11年 北京

12月14日,我失业了。

我在职场打拼多年,以前在传统行业折腾,后来进入到了互联网行业。2017年9月,我加入Kika,这是一家出海的创业公司,主营业务是输入法。当时觉得出海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方向,因为在国内,很多领域都已经被BAT垄断了,创业公司想要有所建树还是很难的。但在美国、印度这些市场,用户基数大、文化比较多元,有比较大的挖掘空间。

公司规模应该在200人以上,一部分在北京,剩下的分散在全球各地。公司的全球用户数量超过5亿,营收主要靠广告。这么多年运转得还不错,公司文化也挺好的,只是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

所以,当老板跟我聊裁员的时候,他说很抱歉,我也是理解他的难处的。

公司裁员的直接原因是,产品因为一些问题被Google Play下架了(编者注:谷歌下架猎豹移动和Kika Tech时称原因是“广告欺诈”),所以会影响到广告收入,公司肯定得做一些相应的业务调整。

裁员的消息来得比较突然,补偿标准要比N+1多,所以我觉得公司还是很人道的,也考虑到快过年了员工生活不容易。

老板说,他感动的是——有不少员工愿意降薪留下来。我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办一场公司IPO的北京分会场的媒体发布会,老板和我说——希望这个愿望可以在Kika实现。我走的时候,老板说,如果哪天公司发展的不错,要IPO了,他肯定会找我回去的。不管能不能成真,我心里还是很感激的。

我在北京的这四年,也是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四年,个人的成长很快。我觉得互联网行业还是很创新的,现在只是遇到了一些暂时性的问题。所以我还是会留在这个行业的。

被裁员后我和家人说了,我妹妹特意跟我说要坚强一点。我有一些朋友,也在遭遇裁员,这个冬天就是这样的。

于我而言,从来没有失业的我,突然失业肯定算是一次中年危机,我也会在喝醉的时候哭着说我想上班。但是我始终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会算数。

哪有什么至暗时刻,只是前方的光亮有点微弱,耐心等等,总会看见。

05 被裁当晚,我只睡了3小时

口述 | 达女士 工作3年 深圳

12月10号那天,快下班的时候,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具体说了什么我忘了,反正大概意思就是——我被裁了,就这么简单。

我在的公司是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本身并不出名,技术老是出BUG,到现在一直没有成熟的产品。

和我一起被裁的人大约占公司总人数的30%,裁掉的有运营也有技术,我们部门被裁掉了差不多70%。

HR怕我保留打卡记录当晚把我从钉钉里弄出团队,以为这样我就没法计算我加班的时间了。但我当晚已经把钉钉的内容截图了。

我要求按照N+1赔偿,这样计算,差不多得赔我2个月的工资。还有,入职之后,有段时间加班是996,当时说996的同事年底补偿,原则是按照“工作日加班,超过8小时部分按1.5倍时薪,休息日双倍,节假日双倍”来算的,这些都加起来,差不多两三万的样子。

老板不同意我的赔偿要求。离职证明也没有开给我,所以我这边就没有签署任何离职协议和离职证明,而当初入职的时候是签了正式的劳动合同的。

老板是年入数百万的人,开宝马7系,有钱的,就是人不行,非常嚣张。

所以,被裁那天,我非常生气,当晚只睡了3个小时,凌晨6点就爬起来了。

不过,我也算幸运,现在已经找到新工作了。但目前,我依然没有拿到赔偿。

06 这是我遇到的最奇葩的操作

口述 | 颜女士 工作8年 成都

12月24日,我被裁了。

我记得是下午5点左右,我刚刚忙完圣诞和元旦的活动,HR就来找我了。她说我试用期不合格,然后让我写离职申请书。

这家公司员工大概在200人左右,对外宣称C轮融了10个多亿。因为是创业公司,拿到融资之后,人员规模大概扩大了有一倍。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时间不长,差不多4个月。我是从大公司过来的,觉得自己的能力更容易在创业公司施展,他们背景还不错,所以我就过来了,到这边之后,我到手的薪水可能不到之前的一半。

辞退我的理由很可笑。他们找了个大概一个月以前我已经交手出去的项目,告诉我这个项目11月的成绩不理想,所以觉得我不适合这个岗位。

另一个理由是我的个人事务太多了。12月,因为家里老人身体的一些事情,我请了一天假。再加上我今年打算考MBA,12月份我又请了三天假备考,加起来这个月总共请了四天假,这些可能是导火索。

告诉我的时候,我感觉很惊讶,我直接问他“我什么时候走呢”。他说,“你手上工作交接完,就可以走”。所以,我很迅速的在1个小时内盖完所有的章,就走了。

我要走的时候,试用期已经满了,但因为一直没有转正,并没有拿到赔偿。不仅我个人,我们这批要走的人,全部都是试用期要满,还没转正的。

这家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很高,因为是创业公司,很多业务还在探索,所以公司成立了一些新的事业部,基本上三个月一换,觉得这个事业部不符合预期就开掉你了,就这样基本维持在一个临时工的状态。我当时离职的时候,就把我整个部门都砍掉了,和我同期进来的其他事业部的同事走了一半了,还剩不到三分之一。

我工作8年了,这是我遇到的最奇葩的操作。

07 每一次选择都有风险

口述| 田女士 工作3年 上海

大约一个月以前的晚上,我被人事叫去办公室。她告诉我公司战略调整,我被裁掉了。

我在的是一家区块链咨询公司,名字叫“维优咨询”,是元界区块链的母公司,规模大约100人。公司成立于2017年,起步比较早。目前,除去咨询,公司还有一条公链,同时发展了交易所、量化业务,也会孵化一些区块链项目。

因为来公司时间比较长,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大家都觉得我比较安全,所以当时被裁掉的时候,我感觉很意外。公司最初给我的赔偿我不同意,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我只要了本应该给我的赔偿金额的50%。

和我一起被辞退的20多个人中,有一些同事试用期还没有满,他们大部分是公司做新项目时招进来的,因为公司对项目不是很有把握,签的试用期都是6个月,方便在试用期没有结束的时候辞掉他们,这些人都是没有赔偿的。剩下的工作6个月~1年的同事给了1个月的赔偿,还有一些人是工作1年~2年之间的,他们是酌情给的。

按照当时的约定,赔偿和11月的工资会一起在12月10号发给我,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只给了我很少一部分钱,这个星期我又有一笔大的支出,加上我买了房子,需要还房贷,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如果这个星期还没有把赔偿和工资发给我的话,我也打算和其他同事一起诉诸于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我听说去年的时候,老板娘空降公司,裁了一些人,那些人后来去仲裁了,还拿到了赔偿。但因为被仲裁过的公司是可以查到的,所以他们又换了一个公司主体,也更换了法人。

我是公司的牺牲品,但话说回来,每一次的选择都有风险,被裁没什么,该给的工资和赔偿不给,很糟心。

08 公司天天开人,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口述 | 张先生 工作3年 杭州

11月7号晚上11点多,我收到了公司发给我的解除劳动合同的邮件,邮件里说当天不回复,就默认接受本条款。

那天,我正在杭州出差,负责趣学习的推广,就是让学生注册APP。起初,我不是负责趣学习的,是后来被调过去的。趣店这边,你每在一个地方干两三个月,他就会把你调到另一个地方,所以你的个人职业基本上每2-3个月清一次零。

我是去年11月份入职的管培生,那批管培生共700多人。从我入职以来,他们就经常开人。今年4月以来,整个风控部门和电商部门几乎全部都开掉了。8月中旬,趣店把大白分期全国所有的本地店员(大约1000人)全都开掉,又把门店关了,车务也裁掉了一部分人。

天天开人,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再加上白天就有风声了,所以收到邮件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惊讶,随后大家就开始在群里商量:1、怎么跟公司谈18薪的补偿问题;2、邮件要怎么回;3、找懂法律的人问一下合同和仲裁的相关事项。这样折腾到凌晨两三点吧,大家才睡。

18薪是当时招聘的时候,承诺给我们18万无责任底薪(月薪1万,按照18个月发),但是在劳动合同里只写月薪1万,并没有写发多少个月。

因为当天我不同意公司提出的方案。11月10号,公司又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意思是你这边不同意也不行,我这边可以强制开除,他们要把解除劳动合同和离职证明邮寄给我。发完邮件之后,就把我的钉钉关了,邮箱也关了,然后我被调离岗位,就不再跟我接触了。

我们这一批被裁的大概有40来个人,我被裁的时候就差几天满一年,他们和我的情况差不多,趣店只给了我们N+1的赔偿方案,离职的时候,趣店还有900人左右。

我们走之后,趣店还在裁员。11月20号,裁掉了200个管培生,这批人拿到了N+6.5的赔偿,这个赔偿是按照18薪折算的。现在,经过几次裁员后,趣店从年初的3000人裁到现在只剩688人。

入职趣店之后,我几乎全年都在出差,工作也挺忙的,基本24小时工作,一周工作6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以上。

我努力工作,却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我们去厦门找公司谈判,公司法务竟然说:“就是违法开除你们,你们尽管去仲裁,公司有时间陪你们玩。”

09 刚入职场,我就被上了一课

口述 | 曹女士 工作1年 北京

我所在的公司叫“兜趣”,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游戏,用户可以在App上玩麻将,输赢会在线下自行结算,所以对公司而言,规避了牵涉赌博的风险。

刚来的时候,对未来充满期待、饱含斗志。每天早起上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身边的同事也格外照顾我这个实习生。

2017年7月份,公司被转卖,身边小部分同事离职了。慢慢地,员工的福利也缩水了,曾经随便吃、随便拿的零食也变成了扫码付钱。不过心态还好,因为工作每天都很忙,经常晚点下班,时而连续通宵两三晚奋战,有时,周末还会来公司加班。

后来,公司在2018年10月份第二次被转卖,身边的同事被辞掉的太多,我也渐渐成了公司老员工,此时的福利待遇也是大大缩水,同事私下也是各种不满,心里有些伤感。

被裁员的那一天,我上班来的比较早。有一个项目出了问题,我忙前忙后想办法处理。下午,人事就找我说离职的事情,我当时心态就崩了。

更过分的是,HR说我蹭公司福利打车回家、说我不加班,我真的很生气,我说按劳动法周六上班得给我加班费,HR说那宿舍费我们得一笔一笔地算……

各种拉扯争吵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属于我的钱。现在,我正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收拾心情。

我没想到,我的第一份工作会是这样收尾的。

可以说,刚入职场,我就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10 潮水退去,我们为曾经的盲目买单

口述 | 周女士 工作4年 北京

2018一整年,互金行业都在动荡和不确定中度过。

我在的是一家比较老牌的网贷公司,已经运营了整整6年。甚至在年初3·15的一场活动上,我们还拿了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行业竞争力平台”的大奖。

可是从年初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网贷停业事件,让我们公关部很是被动,隔几天就要找媒体发个稿子,或者办个活动,告诉投资者我们平台还正常经营,不要慌张。

上边政策一收紧,我们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我们总给自己打气,过了这段惶惶的日子就会好一些。甚至连十分严厉的网贷整改大限也因为行业特殊一再推迟,我们觉得,希望还是有的,我们还有准备的时间。

10月中旬裁员的那天,太阳毒得很。

那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坐地铁到公司,甚至还迟到了几分钟,一路担心会被领导训。到了公司,路过领导办公室,看到平日一直忙碌的他一上班就在自己收拾桌子。我甚至还在心里调侃,领导这是要准备跑路吗。

过了一会儿,领导把我叫进办公室,递过来一份文件。我打开一看,“清盘公告”几个字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没等我反应过来,领导说,这份文件需要我们公关部准备一下,三天后发布。

一周前,公司的财务突然收紧,让还没报销的账目赶紧报销,可没想到停业来得这么快。

当天中午,人力就给我们下发通知,下午领导组织开会,我们才知道公司资金已经很困难,无法继续运营。随后人力称,在公司清盘后,只保留几名技术和维护人员,其他人员由人力部门组织办理离职手续,办完手续的可以不用上班了。

至于补偿,几乎没有。

三天后,公司发布清盘公告,我的手机像炸了一样,来询问的信息多得让我回复不过来,有媒体,有朋友,有投资者,还有合作客户;有关心的,有骂人的,还有看笑话的。对于关心我的人,我把信息回了个遍。

我那天甚至都没有心情吃饭,连化妆的勇气都没有,感觉整个人都没了尊严。我甚至没有再找下一份工作的勇气。

现在的我,每天要么看看书,偶尔帮几个朋友做做代购。

尽管这段经历让我心生挫败,但我不怪公司。在互金的风口上,钱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很少人看到风险;潮水退去,我们就要为自己曾经的盲目付出代价。


寒冬裁员实录:整个11月 公司微信群里消失了200多人

“没想到裁员来得这么快,也没想到会先从我开始。”在创业公司工作的一年多以来,市场部经理李远的考核成绩一直是最好等级,但这并不能改变他被裁员的事实,几天后,他就将离开公司,进入待业状态。

裁员来得有点突然。李远所在的公司规模在300人左右,以拓展海外市场为业务核心。在被老板叫到办公室的那个下午,他正坐在工位上为公司规划第二年的品牌推广方案,老板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离职,要么转岗做变现业务,这意味着他的岗位要被“砍掉”。“转岗只是公司的一种说辞罢了。”李远选择了前者。

在挖财工作了三年多的张伟,在11月下旬的某一天被迫“离职”了,他至今也没弄清楚自己被裁的理由。他只是听说,近期公司内部在执行第二波的裁员计划,要求每个部门不论组员数量,必须裁去至少一名员工,而他恰好是部门“躺枪”的那位,“到底要裁掉多少人我也不清楚。”他无奈地说。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这个年底爆发式地上演。从10月开始,网络上就陆续传出不少公司或裁员或缩招或冻薪的“爆料”,其中有成立不久的初创公司,也不乏那些站在聚光灯下、备受关注的明星公司。

10月23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则有关阿里“全面缩减人员编”的消息,有网友回复:“阿里要裁员50%,刚收到的通知”。。。。。。

11月27日,有网友匿名爆料,称“京东将裁员超10%,拟先裁未婚未育女性”。。。。。。

12月6日,斗鱼深圳的70名员工在没有收到任何邮件的情况下,被口头传达了裁员消息。。。。。。更有接近斗鱼的人士称“斗鱼武汉总部也有裁员计划”。。。。。。

12月11日,在脉脉、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有多位自称知乎员工的网友爆料称,知乎正在大规模裁员,比例将达到20%。更有内部员工留言证明,目前已经裁了500人,裁员还将继续,被裁的员工可以获得N+1补偿。。。。。。

尽管裁员爆料的消息一出,公司都纷纷出面辟谣,并多以“组织结构调整”或“人员结构优化”为由来表达淘汰部分员工的合理性,但频频爆出的裁员消息却因其发生之突然、裁员规模之大而让很多公司人陷入了恐慌。

2018年的这个寒冬,危机四伏。

一些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的招聘需求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要知道,从2011年至2017年,该数据均呈现同比上升的趋势。

而对应的结果是,在同样由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白领秋季跳槽及职业发展调研报告》中显示,公司人就业信心指数仅为2.91分,是近3年以来的最低值。。。。。。

为什么这波裁员搞得人心惶惶?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分清“裁员”和“减员”的区别。后者是一家公司的正常行为,出于增加效能的目的,在正常考核之后,公司会将个人或是单元产出低于平均线以下的员工淘汰——被辞退的公司人多少对此有所准备。

但裁员则不同。此次裁员潮之所以搞得人心惶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毫无征兆”,有人上午还在改bug,下午就被通知走人;有人刚过试用期准备转正,等来的却是辞退信。。。。。。很多被裁的员工之所以懵圈,正是因为没人对他们被辞的原因做一个解释。

挖财的裁员计划从今年7月就开始了,10月之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人员调整”。张伟之前就听说自己的部门要被撤掉重组,但第一次裁员还是主要集中在非赢利部门。

“这种裁员就是悄悄的,单个突破,只看到群里的人数每天在减少,大家人心动荡。”据张伟回忆,此次大约裁去了10%的员工,共100人左右,按照绩效考核的方式执行末位淘汰制。“但管理层好像对第一波裁员不太满意”,11月初,第二波裁员接踵而至。

在两天内接连被老板和HR谈话的过程中,业务能力不错的张伟都反复询问过自己被裁的理由,但得到的答案很含糊,老板给出的说法是“这是必须要背的指标”,而HR只会不断充满歉意地说“这是公司的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整个11月,公司微信群里消失了200多人。

为什么裁员潮爆发在年底?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今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明显,而前三季度经济平均增速为6.7%。此前几年,国家还接连下调了经济增速的目标,诸如2011年时增速目标为8%左右,2012年为7.5%左右,从2017年开始调整为6.5%左右。在宏观层面上,中美贸易摩擦也是影响经济的一大因素,结果的不确定性将会直接影响到拥有进出口贸易企业的经济利益问题。

于是在年末做第二年规划的时候,企业变得谨慎起来。 “当下,行业内普遍有一种气氛,就是对明年的整体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所以形成一种准备过冬的局面,比如说将预期的扩张降低,或者为了降低成本储备现金而做一些裁员。”科锐国际副总裁段立新说。

资本市场回归理性也使得公司收紧人才需求。“如果公司对未来预期不太乐观的话,可能会砍掉一些创新型业务或是进展不理想的业务,在这个时间点,他们会提前考虑要不要留这么多的资源继续发展。”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李强解释道。

在整个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今年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同样是一记重创。

比如2019年1月1日即将全面实施的税改新政就着实引起了一批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动荡。林卓在一家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内担任管理层,同时也是人员架构调整的决策者。在他心中有一个账本,他清楚公司在每一位员工身上的实际支出是发放工资的1.5倍,其中包含五险一金的缴纳以及日常办公室和办公用品的投入等。而在税改新政策敲定后,按照目前的人员规模来看,公司平均每半年就要多缴纳4000万元左右的税款,造成的人员成本同比上升30%,“人力成本直线拉升,未来会更加注重人效。”林卓的想法也代表了多数中小型创业公司管理者的想法。

可以说,年底这波裁员潮是各个因素叠加之后的结果。对于任何公司而言,裁员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裁员重灾区在哪里?

段立新认为,资本和生产力是决定行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的核心。当失去资本支持、亦或生产力过低时,就会面临行业洗牌和人员淘汰的风险。

若从时间的纵向深度上回溯,上一波裁员潮的“重灾区”往往是重工业之类产能落后的实体企业,而在今年的裁员潮里,以互联网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前两年高歌猛进、用高薪招聘的行业却成了最危险的区域。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特别指出,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的CIER(就业景气指数)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其中,互联网行业招聘需求人数环比减少了31.53%。《报告》给出的解释是,行业发展遭遇流量瓶颈,竞争出现白热化,资本不再热衷于流向这个领域。而房地产行业在多轮监管和政策压力下,开发商、运营商都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招聘需求人数环比减少了29.81%。据《财经》媒体报道,2018年下半年,像万科、碧桂园、华夏幸福等拥有千亿级地产的大公司都深陷在裁员风波中。

“靠资本补贴、脱离核心竞争力而盲目扩张的公司,在这次的裁员潮中受到波及最为严重。”段立新说。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从2014后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光景不再,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滋生出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无人货架等一连串的创业风口在资本的助推下此起彼伏,历经一段时间的狂飙突进后,突然在资本环节遇冷,只能用裁员的方式维持正常开支。

林卓对此深有感触,“互联网公司在成长阶段时,大家对毛利的指标都没有足够重视,关注点聚焦在用户获取和营收规模增加上,但忽视了通过增加人或者增加某一部分投入带来营收背后的实际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毛利空间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萎缩。但现在,无论从投资人、大环境还是企业的健康发展角度上看,都会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毛利的空间,也迫切需要毛利的增长。”他特别提到,目前团队的人力成本开销已经占据全部运营成本的50%以上,这是一个极高的数值。


从裁员潮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保持危机感

对于公司人来说,裁员行为虽然突然,但也不是毫无端倪。

李远的公司已经一年没有拿到融资了,尽管在第二季度,公司还在大量招人,规模从200人不到急速扩张到300人,但到了第三季度,李远已经嗅到了公司的危机。“提交上去的活动方案都批不下来,几乎国内所有合作的项目都停掉了,包括已经签完合同付完款的,而海外留下的活动也仅仅是对变现有帮助的。”他回忆说,“主要还是融资难,但没想到会这么困难。”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公司人必须保持危机感。

可以借鉴的一些方法是,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比如融资状况、营业额及业绩等;关注公司竞争对手的状况,一般行业内其他对手的动向也会影响到自身。另外,判断自身所处岗位及部门在公司现阶段所处的角色和作用,李强的经验是,对于盈利能力较弱或者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部门往往会首先成为裁员的首选目标。这些部门中,如果目前有十个人,根据当下的规模,留下三个人并提高他们的单体效能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那其他人员就属于可以被裁去的冗余。

如果被裁,做好复盘

被裁员可能会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面试下一份工作时,可能会被问及被裁的原因——这大概也是很多被裁当事人都很想知道的事。如何解释自己上一份工作的经历,是公司人需要准备的。

复盘,会是一个很好的重新整理和规划的方式。考虑清楚到底是因为个人能力与职位不匹配而被淘汰,还是由于公司内部问题的爆发导致被裁。“这些都是下次找工作时需要向面试官解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总结出自己的核心技能,以及能给新公司带来什么。”李强说。

调整心态,机会可能在别处

张伟算是裁员潮中比较幸运的一位,他很快找到了新工作,尽管他对这份offer不是太满意。

“一定要快,随着进入市场的人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比较。”会让张伟产生这种危机感主要源于他之前找工作的一段经历。11月初他刚开始面试时,市场上还有大量岗位流出,但到了12月初,他发现很多公司都开始暂停招聘或者裁员。对此,他的猜测是“我不觉得所有公司的现金流都会吃紧,只是大家普遍对经济预期比较差,以保住资金为先,停止招聘或者跟着裁员潮一起裁,压力会小一点。”

相较而言,有6年工作经验的李远显得相对从容,目前他已经收到了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offer,正在犹豫如何选择。

像李远这样的情况不是特例,尤其是从互联网行业出来的人,在人才市场上仍然有很多机会。“如今面临一个产业升级阶段,很多传统行业都会想要从互联网行业挖人。”李强以他目前接触的一个农业集团的客户为例,随着整个战略升级,该公司希望招聘近2000名IT工程师,而这些裁员企业就是它重点要人的方向。

对未来有合理预期,降低对公司的依赖

机会尚存,但对未来我们得有一个合理预期。“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回归理性,过去‘薪资虚高’的状况不能再当作常态。”段立新说。

除了对薪酬有一个理性预期外,越来越多的公司人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里,没有绝对安全的公司,没有绝对稳定的工作。比起把公司当成自己赖以生存的平台,更适应当下这个时代的做法是,助力自己的个人职业品牌。在李强的判断中,未来职场会更加看重个体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公司人必须要保持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以及应对外界变化的灵活性,不断在工作和积累中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当你无论放在任何公司都能产生足够的价值时,再没有人能“裁”掉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