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被约谈 “马已今服” 蚂蚁道歉 暂不上市了

来源:央视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辛继召、陈植 编辑:马春园 曾芳)、公开信息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称,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原因为蚂蚁集团部分高管被有关部门进行监管约谈,导致暂时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据央视新闻,11月3日晚间,继上交所宣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后,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公告,暂停公司在H股的上市。

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公告表示,其今天(3日)接获中国内地相关监管机构的通知,由于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可能会使得公司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决定暂缓公司的A股于科创板上市。因此,同时进行的H股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亦将暂缓。公司将尽快公布有关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

蚂蚁集团最新回应致歉并称“拥抱监管”

11月3日,蚂蚁集团在官方微信公号发布《致投资者》如下:

致投资者

蚂蚁集团于今日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通知,暂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计划。受此影响,蚂蚁决定于香港联交所H股同步上市的计划也将暂缓。

对由此给投资者带来的麻烦,蚂蚁集团深表歉意。我们将按照两地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

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会让蚂蚁集团经得起考验和信任。我们会坚持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继续用我们的热情、专业、担当,致力于为广大小微企业和大众消费者做好服务。有关发行上市的下一步进展我们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及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并及时披露相关情况。

蚂蚁集团

2020年11月3日

蚂蚁暂缓上市公告漏洞百出:150字公告出现3处文字错误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或许是过于匆忙繁简转换,蚂蚁集团在港交所繁字体公告出现错别字。

11月3日晚,在上交所公告决定后,蚂蚁集团公告,今天接获中国内地相关监管机构的通知,由于实际控制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事项,可能会使得蚂蚁集团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决定暂缓A股于科创版上市。因此,同时进行的H股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版上市亦将暂缓。

不过,由于港交所上市公告使用繁体字。蚂蚁集团公告先是连续写了两个“事项”词语,“科创板”、“主板”对应的繁体词汇“科創板”、“主板”也被错误写成“科創版”、“主版”。

此类“低级错误”并不少见。此前某城商行上市时,将“预计募集资金总额376658.25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361056.20元”;实际单位应为“万元”,更正后的内容为“预计募集资金总额376658.25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361056.20万元”。

对于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港交所发言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今天接获蚂蚁集团通知,其决定暂缓在上海及香港的上市。香港交易所不评论个别上市申请或发行人。”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

据经济日报,蚂蚁集团上市按下“暂停键”,引发境内外一些人士的猜测和议论。监管部门秉持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就要坚决纠正问题、解决问题。

蚂蚁集团已完成上市定价,可谓是全民关注,参与初步询价的投资者众多,涉及数以百万计的股民的切身利益。暂缓蚂蚁集团上市,正是为了更好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蚂蚁集团当务之急是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切实抓紧整改。

事实上,只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优质上市公司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中国资本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此事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注册制下,资本市场每个环节都有完善的市场规则、严肃的监管手段。市场各参与主体必须尊重规则、敬畏规则,谁也不能例外。

蚂蚁“A+H”上市突然被缓是否引发金融科技估值重估?

蚂蚁集团被缓上市的原因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事项,可能会使得蚂蚁集团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无论从哪个维度,蚂蚁集团上市及暂缓上市,都将是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该公司此前估值创下A股最高,原本有望创下史上最大IPO记录,打新冻结资金高达惊人的20万亿!

但暂缓上市计划,蚂蚁集团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规模高达20万亿的打新资金如何退回,一些基金公司已发行蚂蚁相关上市基金如何处置。

更重要的是,市场人士担忧,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会否引发金融科技公司估值重估,从而深刻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逻辑。

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所谓“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或与在IPO上市前夕,蚂蚁集团被四大监管部门联合约谈有关。

11月2日晚,证监会发布消息称,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对此,蚂蚁集团并未详细披露,而是只对媒体回应:“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26条,中国证监会作出注册决定后、发行人股票上市交易前,发行人应当及时更新信息披露文件内容,财务报表过期的,发行人应当补充财务会计报告等文件;保荐人及证券服务机构应当持续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发生重大事项的,发行人、保荐人应当及时向交易所报告。交易所应当对上述事项及时处理,发现发行人存在重大事项影响发行条件、上市条件的,应当出具明确意见并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在监管环境变化上,11月2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监管范围涉及蚂蚁两款核心贷款产品——花呗、借呗。

上周六10月31日,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市场低估了周末金融委会议的表态,即“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今年10月,央行连续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将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新增纳入监管职责。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像蚂蚁这类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如经国务院金融委认定,也可能既要受到金融控股公司办法的约束,又要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重估金融科技估值?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若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继续变化,最悲观的预期是金融科技估值重估,不排除金融科技泡沫破裂的可能性。

此前公布的发行价测算,蚂蚁总市值达2.1万亿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市值。

此前10月26日,上交所公告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的约2.5万亿-3万亿元,折让幅度约20%-30%。港股的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为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与A股基本持平。

有分析师表示,监管风险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最大风险因素。虽然大多数投资者对金融科技增长还抱有信心,但未来估值前景要重新审视所作。

此前,一位香港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相当于指名道姓大型互联网企业,表面看拉高了门槛利好蚂蚁等头部玩家。但实际上意味着,长期想象空间受限了,而互联网估值是靠未来前景预期来判断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受影响。”

有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表示,蚂蚁、京东等等待IPO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直比较排斥金融估值。比如银行估值是看市净率(PB),而互联网公司估值更多看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率等情况。

意在保护中小投资者

对于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一位大型基金投资人士表示,虽然蚂蚁集团推迟上市,市场对此毫无预期。但分析其原因,可能跟大型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将加强监管有关,若互联网金融监管大力度加强,这个时候上市,将会提高后续金融科技严监管的难度。

此外,若金融科技公司严监管继续加强,市场对金融科技公司估值重估,股价不断下跌,就会“套牢”很多投资者,从中小投资者保护角度来说,可能暂缓上市会更好些,避免上市以后就是一直下跌套牢的情况出现。

《经济日报》也在当晚评论中认为,此前,蚂蚁集团经过各方批准,按相关程序走到现在,正在静候上市。蚂蚁集团启动上市以来,也广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方面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了相关问题。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从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监管层决定让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若按此逻辑,从蚂蚁集团打新中签结果可见一斑。

蚂蚁集团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蚂蚁将在A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3.34亿股(绿鞋机制前)。

按照每股发行价格计算,绿鞋前A股募资总规模为1150亿元,其中面向A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超过220亿元。

10月29日,蚂蚁集团披露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显示,在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516万户,创下科创板新高;申购金额合计超19万亿,也刷新了A股纪录。10月30日中午,蚂蚁集团,蚂蚁H股已经获得近150万人认购,冻结资金近1.3万亿港元,双双打破H股纪录。也即,如果A+H两市合计,有666万户、超20万亿人民币的资金将参与蚂蚁打新。

是否承担连带责任?

由于蚂蚁集团此前已完成IPO上市的所有手续,只待明日上市。上市前夜突然被暂缓IPO计划,为历史罕见的案例。

上一个类似案例发生在2010年4月。彼时,湖南胜景山河公司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有媒体发文称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监管紧急叫停,公司申请暂缓上市。此后2011年4月,胜景山河公司二次过会被否,成为继宁波立立电子、苏州恒久后,中国证券史上第三家“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

此次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虽然已是注册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但围绕其上市,仍有诸多后续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打新资金如何退回。

蚂蚁集团公告称,将尽快公布有关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一位投资人表示,重仓了蚂蚁集团上市打新,现在也不知道打新资金怎么办。此前,蚂蚁集团港股打新火热,甚至有港股券商系统因此一度崩了。蚂蚁集团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部分也因申购火热,提前2天结束申购,创下港股市场新纪录。

二是,围绕蚂蚁集团上市,一些基金公司已发行蚂蚁相关上市基金。“现在这些基金后续怎么办,我们也不知道。公司领导也在打听。”一位公募基金投资经理说。

根据《证券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对已作出的证券发行注册的决定,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法定程序,尚未发行证券的,应当予以撤销,停止发行。已经发行尚未上市的,撤销发行注册决定,发行人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由于此次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是上交所公告决定,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

那么,蚂蚁集团应当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此外,蚂蚁集团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是否处罚“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例外条款,仍待观察。

蚂蚁中签者怎么办?个别投资者欲索赔

蚂蚁集团H股上市进程被暂缓,不少蚂蚁集团港股打新投资者纷纷寻求互联网券商快速退款。

11月3日晚,一家互联网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蚂蚁集团公布《致投资者》一文后,他们已接受众多港股打新投资者的咨询电话,询问打新资金能否快速退款,以及杠杆打新所涉及的利息如何处理。

“目前我们也与相关投行等机构联系,尽快为投资者办妥打新资金退款手续。”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但他们比较伤脑筋的是,部分投资者已经在暗盘交易市场进行蚂蚁新股买卖,相关交易需要追溯取消,在得到双方同意情况下原路退回交易款。但由于蚂蚁集团股票在暗盘交易的溢价率达到约50%,卖出者是否愿意放弃这部分利润,仍是未知数。

“目前已有投资者因利息损失,打算向蚂蚁集团方面索赔,但此事我们正与投行等相关机构沟通,力争给到投资者一个比较妥善的解决方案。”上述互联网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

上述消息发布后,阿里巴巴盘前股价短线跳水,转跌6%,此前一度上涨超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据中国证监会消息,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对此,蚂蚁集团回应表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与相关管理层接受了各主要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蚂蚁集团原定上市计划在即,惟中证监周一发表公告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4大监管机构,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惟并无披露约谈的内容。蚂蚁集团其后回应称,将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16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最新消息报告蚂蚁上市被暂缓。

据香港经济日报今天报道称,蚂蚁、马云遭监管约谈后,中国官媒未停批评:促停止盲目崇拜热门新股。消息说,随内地官方机构盯上蚂蚁集团营运模式,外界料蚂蚁集团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内地官媒于监管机构约谈蚂蚁高层后,继续批评蚂蚁集团。

阿里巴巴 ADR延续港股升势,截至今晨5时,折算收报301.02港元,较港收市价297.8元高1.1%。阿里巴巴周二早市股价曾见300元,至下午尾市,阿里巴巴最新升幅收窄至0.6%,报299.6元,成交42亿元。

马云早前在上海论坛狠批现有银行业“当铺思维”,巴塞尔协议如老人俱乐部,引来银行业界猛烈批评。早前人民银行旗下金融时报官方公众号,于上周转载学者文章称,有些大型公司设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审慎监管,但后来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更点名蚂蚁集团,称其拿到了很多的金融业务牌照,可以进行与银行类似的存贷款业务,需要进行“审慎监管”,特别指出蚂蚁旗下“花呗”业务类近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续费却高于银行,做法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该报道称,随监管约谈后,内地官媒《经济日报》、人行属下《金融时报》未停止对蚂蚁集团的批评。中国内地经济日报周二(3日)发表评论指:脱离实体经济谈金融科技创新、谈扩大金融资产规模、谈经营利润,既违背了金融业发展的初心,又容易出现金融虚拟化运行趋势,引发脱实向虚的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本质一是持牌金融企业,二是违法违规的“伪金融业态”,认为对近期要蹭数字科技的少数金融公司,“都应停止对热门新股的盲目崇拜”。

据评论续指,仅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出台规章制度不够,必须将伪金融业态、金融乱象纳入统一有序的监管标准,减少无序金融创新抬高社会融资成本的风险。

香港经济日报说,另外中国内地金融时报连续两日发表署名文章,直接指名蚂蚁集团:支付宝偏离支付主业扩张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集团成为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对于蚂蚁集团使用的信贷评审模型,评论续指,互联网公司的信贷评审模型大多处于黑箱状态,其有效性尚未经过完整经济周期和压力情景的检验,极端事件可能令模型失效并导致大额损失。将大数据用于信贷评审(贷前管理),并不意味着其风控一定比抵质押和担保这类普遍采用的风险缓释手段(贷后管理)更为“先进”。


相关报道:“马已今服”: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11月3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此前马云等人被中国四大机构联合约谈。而 “马已今服”,也一时间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词。

周二(11月3日)晚些时候,上交所发布公告表示,暂缓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

公告称,蚂蚁集团原计划于11月5日于科创板上市,“但因近日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且蚂蚁方面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

周一,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刚刚被中国四大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约谈,引起大量讨论与猜测。

马云等人被约谈的具体内容并未得到披露,此后,蚂蚁集团方面回应称,“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马云的质疑与北京的警告

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近日,《金融时报》、银保监会接连发表数篇评论文章,谈及金融创新与监管等问题。

马云十月底曾在上海一个论坛上,质疑国际金融监管法例是否适用于中国经济模式。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周一(11月2日)在报章撰文指,蚂蚁集团旗下贷款公司如“花呗”和“借呗”需要受到最严格的监管。他认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有着银行的功能,因此应该向其实施相类似的风险管理。

郭武平在文中如此形容:“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他点名质疑“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却较高,不符合其普惠金融的理念,“实际上是普而不惠”。他说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对借款人“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

另外,由中国副总理刘鹤领导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在周日(11月1日)提示金融科技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风险,被外界视为北京对蚂蚁集团此等企业冒起的警告。

目前正值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推出新的小额贷款草案,限制放贷公司必须持有最少50亿人民币(7.48亿美元)注册资本,才能在网上进行贷款业务。虽然草案没有明确提及蚂蚁集团,但近日中国部分银行倚重蚂蚁集团等小型贷款公司和第三方科技平台向消费者承保,当局忧虑中国经济在疫情打击下,银行会面临违约率增加和资产品质恶化。这份草案将开放公众谘询至十二月二日。

蚂蚁集团由阿里巴巴集团持有,本周四(11月5日)在香港上市集资344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型新股。它旗下拥有支付宝等多个网上金融业务,垄断了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同时提供贷款丶保险丶资产管理等服务。根据它的招股书,支付宝已拥有超过10亿年度活跃用户,至今处理的中国内地总支付交易额达118万亿人民币。

“求锤得锤”?

关于马云等被约谈和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新闻引起中国舆论巨大关注。一时间,“马已今服”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热词。

很多网友提到了马云10月24日在金融会议上的“惊世言论”,以及银保监会消保局局长郭武平近期关于“掠夺性贷款”的表态。不少评论对中国当局的做法表示了肯定,指责蚂蚁的“借呗“就是高利贷。

有网友批评马云,想要降低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是太缺乏对风险的敬畏”。也有网友表示,马云所说的“当铺式金融”格局太小,不利于中国”,尤其是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还有人嘲讽,马云是“求锤得锤”,或者称 “这是马云修来的福报”(影射马云曾说996是福报)。

在知乎上,一位中国网友写道,马云不要以为自己“too big to fail”。另一位则表示,“事实证明,蚂蚁终究是姓马,马克思的马”。

Phoebe Kong/王凡/杨威廉 (综合报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