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持续蔓延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令各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无限的机遇,中国城市格局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浮沉。
根据目前主要城市晒出的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全新GDP20强城市已基本落定。第三季度整体经济加快复苏,相比上半年各市增速都有较大回升,仅有武汉、上海、佛山增速仍为负。同时,20强城市的名单有了新的变化。
谁在拼命赶超,谁又被挤出榜单?
01
沪京深稳坐前三
上海成一线城市中唯一负增速城市
前三季度,北京、广州、郑州、宁波、泉州的GDP增速由负转正,天津增速由负转平,再加上上半年增速已转正的11个城市,20强中共有17个城市增速已转正/平,仅有武汉、上海和佛山增速仍为负。
上海是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GDP增速仍未转正的城市。前三季度,上海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18.0%,第二产业下降2.9%,仅有第三产业由负转正,增长了0.7%。不过,上海也有一些经济指标在快速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最高;进出口总额由负转正,增长1.7%。
GDP总量位居第二的北京,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最大功臣是强势复苏的第三产业。前三季度,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70.1亿元,增长12.9%;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244.5亿元,增长7.0%。两个行业占GDP比重为35.8%,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北京的工业生产也基本恢复,高端产业持续发力。前三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1.1%转为增长4.7%,汽车制造业由上半年的-3.2%转为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负转正,尤其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了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倍。
深圳虽未公布详细GDP数值,但以其公布的增速来看,仍稳坐第三。深圳市长陈如桂介绍,前三季度深圳GDP逆势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4%,占全市GDP比重近1/5,表现出色。接下来,深圳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努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者。
02
武汉逆势复苏
天津被挤出GDP前十
作为疫情“暴风眼”,武汉的经济运行情况备受关注。目前,虽然武汉GDP增速仍为负,复苏态势却极为强劲。前三季度,武汉GDP总量接近上年同期九成,同比下降1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9.1个百分点,回升幅度比全国高出6.8个百分点。
此外,武汉三季度还有6项指标实现正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个月正增长,三季度投资总量突破2200亿元,创2019年下半年以来五个季度新高;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负转正;进出口总额连续6个月正增长,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9月增速均创年内新高。
在如此强劲的复苏态势下,武汉官方虽未公布GDP具体数额,但已宣布超过了上半年位列第十名的天津,重返前十。同时,这也是天津近40年来首次被挤出前十。如今,GDP十强城市中已仅剩北京一个北方城市。
天津掉出前十也并不令人意外。今年一季度起,天津GDP就开始被南京超越,在武汉因疫情“掉队”的情况下,才勉强维持住了第十名的成绩。但今年上半年,在武汉增速低至-19.5%的情况下,天津GDP却仅比武汉高出14亿,排在第十名本就已经岌岌可危。三季度武汉强势复苏,曾经盛极一时的“津门大侠”不得不面临不进则退的尴尬现状。
近年来天津经济不断挤水分,产业转型又较为乏力,想要重回前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今南强北弱格局加剧,北方经济发展急需寻找新的思路。
03
广州逆风飞扬
三季度GDP增量超重庆
前十强城市中,广州与重庆的比拼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今年上半年,重庆GDP比广州高出241.5亿,位居第四,打破了“北上广深”强一线的城市格局。前三季度,广州GDP总量仍未超越重庆,但差距已由241.5亿缩小至231.24亿。也就是说,仅看第三季度的GDP增量,广州(6507.56亿)已超过重庆(6497.3亿)。
广州是沿海外贸城市,在今年的疫情冲击下受挫严重。前三季度,广州外贸进出口总值7041.8亿元,同比仍下降1.4%。而位居内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庆,进出口总额却增长了11.4%,即使在20强中也位居前列。
在此背景下,广州新兴产业与民间投资齐齐发力,助力经济恢复。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52亿元,同比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6.6%。
此外,广州的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恢复趋势也非常明显。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9%,比上半年收窄8.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2%,云计算、大数据等项目带动民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7.8%。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3404.65亿元,同比增长3.9%,较1-8月继续提升2.0个百分点。
广州未老,但能否填回上半年疫情砸下的坑,在第四季度追回名次,却依旧很难讲。毕竟,重庆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各方面也都没有短板。而且在双循环格局渐起的当下,重庆的地位至关重要。
04
济南外贸亮眼
超越西安跻身全国20强
GDP20强榜单中,11-20名的变化相对较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济南超越西安,拿到了20强最后一张“门票”。
济南的赶超,主要得益于它颇为亮眼的外贸和工业。前三季度,济南进出口总额1067.3亿元,增速高达3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9、28.4个百分点,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高居第一。实际上,自二季度以来,济南的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首先,济南作为“齐鲁号”欧亚班列的主要发运城市,前三季度开行欧亚班列395列,同比增长3倍,占全省开行量的37.8%,是拉动济南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此外,济南还开通了济南-美国洛杉矶全货机航线,加上之前的济南-比利时列日、济南-日本大阪航线,已搭建起济南至“欧美亚”国际货运航空网络。
济南今年7月提出的工业强市战略也颇有成效。前三季度,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较上半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按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增长87.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36.3%,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增长33.3%,医药制造业增长17.7%。
上半年GDP20强城市中经济增速最高的西安,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也不乏亮眼之处——GDP增速4.5%,在已公布数据的主要城市中继续位居第一;GDP总值占全省比重37.9%,达到1978年来高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是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不过西安与济南同为“万亿俱乐部”后备军,彼此之间的差距本就不大,2019年仅相差100亿出头。今年一季度西安超过济南,但差距仅有68亿,上半年更是缩小至45亿。如今济南持续发力,终于扳回一局,四季度扩大优势坐稳20强也十分可期。
05
宁波“满血复活”
再次超越青岛和无锡
与济南一样受益于外贸拉动,从而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还有“满血复活”的宁波。
作为“吃开放饭”的外贸强市,宁波今年受挫严重。一季度被长沙、青岛、郑州、无锡集体超越,全市GDP同比下降7.0%,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10.3%,第二产业增加值下跌11.4%。上半年经济回暖,宁波GDP小幅超越郑州,但仍排在GDP增速转正的长沙、无锡和青岛之后。前三季度,宁波终于超过了青岛和无锡,或许也将超过尚未公布数据的长沙,重回全国12名的“宝座”。
前三季度,宁波GDP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三季度增长6.7%,与去年增幅(6.8%)已相差无几。这也就意味着,从第三季度来看,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已经有所降低,宁波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中,外贸的复苏功不可没。前三季度,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3%,比上半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9月份进出口总额达到946.6亿元,增幅高达19%。其中出口总额达到605.8亿元,增幅20.1%,主要是受到海外疫情造成出口需求大增带来的影响。
除了出口拉动之外,宁波的工业制造业也有明显复苏,其中汽车业表现最为明显。上半年宁波汽车制造业增加值-0.6%,前三季度已转为3.8%,对全市的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其他几大行业,如计算机、烟草制品和金属制品业增幅也较快,分别达到18.3%、12%和9.7%。在35个行业大类中,前三季度共有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比上半年多了10个。
不过,如今宁波与青岛、无锡之间的GDP差额也仅在100亿以内,能否在第四季度扩大优势,稳坐全国第12名的“宝座”,还是个未知数。
06
佛山追回南通泉州
万亿俱乐部候选成员晋级成迷
20强城市中除武汉外GDP增速最低的城市,就是佛山。
作为著名的制造业强市和沿海外贸城市,佛山上半年就是除武汉外跌幅最大的20强城市,GDP同比下跌7.5%。前三季度降幅虽有缩窄,但仍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3%。具体来看,前三季度佛山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1%、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3.3%、进出口总额下降4.8%,各项主要指标均面临较大压力。且由于上半年增速较低,佛山今年还能否留在“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已成悬念。
不过,佛山还是追回了南通和泉州。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小,且主要经济指标已由负转正的南通和泉州,GDP分别超过佛山38亿和41.6亿,排名暂时超过了佛山。不过到了第三季度,它们的步伐也有所放缓。南通GDP同比增长3.4%,仅比上半年提升1.4个百分点;泉州同比增长1.5%,比上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增速仍为负的佛山却比上半年提升了5.3个百分点,与南通、泉州之间不足50亿的差距瞬间被追回。
作为“万亿俱乐部”候选成员,泉州无疑是最热门的一个。去年泉州GDP达到9946.66亿,距离万亿只差临门一脚。如今GDP增速已转正,泉州只需在四季度继续发力,晋级“万亿俱乐部”并非难事。紧随其后的南通、济南、合肥、西安,前三季度GDP均处于7000-7300亿之间,且增速均为正。若第四季度猛发力,晋级万亿仍有希望。
“万亿俱乐部”候选成员的另外两个热门城市东莞和福州,成绩却不甚理想。前三季度东莞GDP仅有6892.52亿,福州仅有6759.34亿,距离万亿分别还有3107亿和3240多亿。虽然这两个城市GDP增速均已转正,但要想靠第四季度成功晋级,压力显然不小。
此外,“成绩单”中还暗藏很多信息,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长三角城市表现亮眼——上海增速最快,达到10.3%;南通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均为最高,分别达到22.4%和30.4%;苏州工业投资最高,达到27.4%。消费方面,天津、佛山和北京恢复最慢,增速分别为-16.8%、-13.3%和-13.1%;重庆(-2.2%)、青岛(-3%)、南通(-3.6%)、泉州(-3.6%)和无锡(-3.9%)恢复最快。进出口方面,济南、成都、重庆一骑绝尘,增速分别达到32.6%、25.3%和11.4%。
第四季度已至,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各大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仍在继续。到底谁能稳住优势,谁能再创新高,谁又会遗憾掉队,就看最后这一个季度了。
最新定调!东北再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快崛起,东部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定了。
据新华社报道,《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透露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可见,十四五时期,从东部到西部,从中部到东北,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从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到雄安新区,都有战略部署。
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内地31省市分属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四大区域再定位,影响有多大?
01
西部地区的关键是“新格局”。
西部地区,多数处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东西差距”一度成为经济焦点。
最近10年来,西部地区呈现崛起之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的经济增速多年领跑全国,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强势崛起,西部地区一改军事工业主导的局面,汽车、电子等行业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北方多个省份经济出现明显失速,不少城市GDP几年内都在原地踏步,“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
在此背景下,西部大开发被赋予新的重任: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这方面,相关国家战略已经落地。
今年5月,《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再次赋予西部地区一系列政策利好:
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西部贫困地区企业IPO适用绿色通道政策,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
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文件还提出:
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
可见,未来的西部大开发,不仅是经济赶超,更要将西部内陆加速变身开放前沿,政策洼地扭转为政策高地。
02
振兴东北,落脚点在于“新突破”。
之所以说是“新突破”,原因很好理解。作为三大传统国家战略之一,西部大开发可谓硕果累累,中部崛起亦取得不错的成绩,只有振兴东北难言令人满意。
且不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广为流传,东北地区的确已经失去重工业时代的荣光,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人口增长,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40多年前,东北还是中国经济高地。在1980年的GDP十强城市里,东北有2个城市入围:沈阳、大连。
到了2019年,不仅GDP十强城市里已经没有东北城市的身影,连TOP20城市里也不见东北城市,东北城市全部跌到了25名开外。
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徘徊在全国平均线以下,而占全国的经济比重从当初的10%以上,下滑到如今的6%左右。
东北确实在衰落,振兴东北必须要有“新突破”。
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产业结构,抑或城市发展模式,东北都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国家将会怎样的“战略性举措”,我们拭目以待。
03
中部地区,则是加快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六个省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这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万亿GDP俱乐部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武汉GDP早已跻身全国十强,长沙、郑州陆续进入万亿俱乐部,合肥带着长三角的光环风驰电掣,南昌和太原在各自区域也在大展身手。
2019年,高层对中部地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中部地区正在崛起,未来需要的是“加快崛起”。
在区域发展方面,中部地区到底有哪些发展优势?
其一,产业转移机遇。中部地区多是人口大省,仍旧拥有人口红利。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中部地区是主要承接区域之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富士康落地郑州,富士康直接带动了郑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进出口规模,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人口回流。过去是孔雀东南飞,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和中部城市崛起,人口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回流。安徽常住人口已经连续多年正增长,河南湖北虽然还在净流出,但流出规模越来越小。
其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多数都拥有相对强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无论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争取上,还是对重要产业的争夺上,均拥有一定优势。
04
东部地区,关键词是“现代化”。
过去在定调区域发展战略时,与东部地区相对应的是“率先发展”。这一次,从“率先发展”变成“鼓励加快推进现代化”,有什么特殊含义?
所谓“现代化”,在2035远景目标中有详细描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开放新格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等。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应该指的是东部地区在科技、经济、治理能力等方面率先达到现代化水平。
这无疑是更高的定位。
东部地区本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极所在,也是中国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万亿GDP城市云集,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同样也是战略高地。从最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后来的计划单列市,再到如今的进博会、科创板、先行示范区等,东部地区仍是改革的试验田和探索者。
未来,东部地区在经济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有必要承担起科技创新领头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样板的重任。
这方面,政策利好,还会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