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关键字
悬念十足的颜值
不负众望的性能
超越预期的亮点
以及全民关注的——
华为,路在何方?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华为,终于亮出了王牌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2日Mate 40系列正式公布 作为整个2020年最受关注的高端国产旗舰手机在Mate 40系列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曲折磨难也寄予过无可替代的殷切希望无论如何能够顶住四面八方施加的压力与阻挠以毫不褪色的王牌姿态登台亮相这个结果本身就是一场属于华为的胜利 那么作为2020年末登场的国产手机旗舰Mate 40的表现究竟有没有满足我们的期望?在这款产品身上我们又能看到多少华为未来的战略规划?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一切的谜底吧——
1悬念十足的颜值
开门见山,咱们看图:
真相大白,这就是Mate 40(以及Mate 40 Pro)的真面目。
百般怨念,一朝化解!
像我一样长出一口气的朋友,想必不在少数。
毕竟,自从“最后的Mate旗舰”传闻露头以来,隔三岔五,“Mate 40真相曝光”的谣言就要在微博上流传一下,且翻来覆去就是三张图:
“今天Mate 40曝光了吗?”
“没有?那抱歉打扰了。下次还敢。”
总之,凭借一流的保密工作,华为顺利把这个谜底捂到了Mate 40发布会召开前的那一周。
直到2020年10月14日,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的一条微博,彻底震懵了所有人:
“华为要搞……八卦阵?”
这还不算完。随后,两张看上去像模像样的产品渲染图,开始在微博上大肆流传:
“到底是方是圆?”
还好,这次华为没有把我们的胃口吊太久:
“八卦阵”背影图,对应的是保时捷合作款Mate 40 RS的背壳设计。
至于面向公众市场的Mate 40、Mate 40 Pro以及Mate 40 Pro+,摄像模组采用的都是“星环”造型,简洁而不失美感。
不过,这种“背后一个圆”的造型,会不会和Mate 30过于相似?
Mate 40的真机上手体验,到底是什么滋味?
别急,让我们开个箱来一探究竟:
我这次拿到的,是Mate 40 Pro的秘银配色样机。包装虽然不大,但内容物还是让人很满意的。
名不虚传的秘银配色!虹彩效果非常出彩,很有年初P40冰霜银配色的韵味,但整体色调明显偏暖,视觉效果一流。
虽然Mate 40全系列采用了曲面屏或者瀑布屏,但依旧保留了实体侧边按键,还在为音量调节耿耿于怀的同学,应该可以释然了。
另外,对于早已适应了“敲一敲”操作的同学来说,华为当然不会强迫我们改变习惯。
关于“背后都是一个圆,Mate 30和40到底有什么区别”,咱们直接看图吧。
差异一目了然,不过,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样清晰可辨。
至于正面的挖孔对视觉观感的影响,说实话,接触过P40的同学心里应该都有数。
和P40相比,Mate 40这次的正面挖孔存在感确实更低,基本不会影响日常体验。
总体来说,和去年的Mate 30相比,Mate 40给人的第一印象明显要细腻许多,各种贴心的小细节,让这款Mate旗舰的适用人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从数码极客到Vloger,想要一步到位满足个人需求,选择Mate 40准没错。
毕竟,在这台旗舰机简洁优雅的外表之下,埋藏着一整套货真价实的半导体工程学奇迹。
2不负众望的性能
“我们今年秋天将会上市的Mate 40,搭载了我们新一代的麒麟9000芯片,将会拥有更强大的5G能力,更强大的AI处理能力,更强大的CPU和GPU。但很遗憾的是,在美国的第二轮制裁下,我们的芯片生产只能截止到5月15日之前的订单,到9月15号生产就结束了。所以,今年可能是我们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全世界最领先的终端芯片——的绝版,最后一代。”
这是今年8月7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我们熟悉的余承东老师留下的一段发言。
“最后的Mate旗舰”,以及“末代麒麟芯片”,在这一刻正式定型。
“高端芯片前途不明,华为还有多少胜算?”
我相信,肯定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抱着这种复杂的心情,继续关注麒麟9000芯片的动向:
一方面,“无路可退”往往意味着“不留后路的全力以赴”,我们都希望海思麒麟团队这次可以倾尽全力,创造出真正的性能奇迹。
另一方面,“末代麒麟”到底有没有可能用上最先进的ARM架构核心,我们心中其实早有把握。只不过,在谜底揭晓之前,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放弃那份希望。
终于,2020年10月22日,麒麟9000系列芯片正式登场,最终答案水落石出:
开局一张图,一图胜千言,先说结论:
海思麒麟团队今年的表现极其给力,对于2020年的骁龙来说,这个安卓平台上的老对手,拿出了有实力改变市场格局的决战兵器。
但在另一方面,作为“末代旗舰”的核心引擎,新一代麒麟高端芯片的性能,似乎并没有达到想象中“奇迹”的境界。
好了,让咱们逐条分析:
和去年公布的麒麟990 5G不同,今年登场的麒麟旗舰芯片包含两个版本——麒麟9000,以及麒麟9000E。
两款芯片都采用了5nm EUV工艺制造,都集成了巴龙5000 5G基带;换句话来说,采用最先进5nm制程的5G旗舰SoC,目前市面上只有华为一家完成了商业化量产。
不仅如此,凭借先进的5nm EUV工艺,麒麟9000实现了叹为观止的集成度:
整颗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量,高达153亿。
作为对比,上一代7nm制程的麒麟990 5G芯片,晶体管集成数是103亿。即便是同样采用了5nm制程,刚刚发售的苹果A14处理器,集成晶体管数量也只有118亿。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回顾一下摩尔定律,麒麟9000这次的基本盘优势有多大,一目了然。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吃足了先进制程的红利,但在另一项攸关参数表现的关键节点上,麒麟9000,并没有成为赢家:
架构。
在麒麟9000正式浮出水面之前,曾经有不少关注国产芯片的同学,期望这次的CPU能够采用ARM的A78架构——虽然性能提升相对有限,但在5nm制程的工艺红利影响下,功耗和发热应该能控制在更好的程度上,针对采用了A77架构的骁龙865,更容易构成综合参数优势。
然而,在10月22日揭开谜底之后,我们发现麒麟9000采用的依旧是2020年主流的A77架构,虽然多少都在预期之中,但“万一能成”的小确幸可能性宣告落空,心里总归不是滋味。
不过,虽然没有采用新架构,但并不意味着海思的工程师不给力——恰恰相反,一口气把A77巨核主频堆到了3.13Ghz,整个CPU相比骁龙865+性能提升了10%,这种“在同一起跑线上超越对手”的胜利,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点赞三连。
当然,更厉害的还在后面:
在负责处理图像的GPU方面,海思麒麟团队这回彻底放飞了一把——24核的G78!相比于骁龙865+性能提升超过50%!如果说CPU还维持在“超越”的水平上,那么在GPU方面,麒麟今年可是全面翻身做主,彻底把安卓平台的主流竞品暴打了一顿,爽啊!
顺带一提,不仅仅是芯片,从HMS Core今年六月更新的5.0版本新组件来看,图像性能显然是华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从软件到硬件,围绕“视觉化体验”展开的扶持投入,很可能要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游戏固然是重点,但华为真正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游戏那么简单。
除此之外,在负责AI的NPU方面,麒麟9000保持了一贯的强势,对骁龙865+保持了2.4倍的优势;至于这个领先又意味着什么,请看演示:
没错,麒麟990 5G时代还属于噱头的隔空操作,如今已经彻底脱胎换骨。
除了正面摄像头的进化升级之外,NPU性能全面增强推动AI算法效率大幅提升,才是让手势控制走向实用的关键。再顺带一说,手机并不是这种“非触摸”体感操作的主场,华为在这个领域的持续投入,多半也是在给未来的商业策略做铺垫。
最后,作为一款面向移动平台的高端芯片,除了强大的性能参数,功耗同样不容忽视。很明显,相比于性能提升,麒麟9000采用先进制程工艺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了功耗控制上,整体表现相对于骁龙865+明显稳定了许多,客观上更符合Mate系列一贯的“水桶机”特色。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麒麟9000系列的初步印象吧:
归根结底,麒麟9000确实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半导体行业游戏规则框架下,承受着前所未见的压力,逆风创造出的最优解;单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海思麒麟团队完全没有让人失望。
至于“麒麟9000并没有创造奇迹”,不妨让我们换个解读角度:
在工业制造领域,基于机缘巧合、难以复现的小概率成功事件,从来都没有资格被称作“奇迹”;只有经过不断研发论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迭代完善理论,最终创造出超越时代的产物,这种“量变引发质变”的唯物主义逻辑,才是工程学“奇迹”的真正含义。
所以说,之所以麒麟芯片能够从不入流的低端产品成长为影响全球手机市场格局的挑战者,海思麒麟工程师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才是“创造奇迹”的关键;之所以刚刚进入巅峰的麒麟芯片不得不宣告急流勇退,核心原因就在于“量变引发质变”的技术主导权并没有完全被我们掌握。
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否认“末代麒麟”对华为造成的打击,但这场打击换来的教训与催生的希望,对于正在努力破局的华为来说,同样具备无可替代的价值。
3超越预期的亮点
不得不承认,如今手机行业的新品发布会,“无趣”几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对于大多数厂商来说,作为设备核心的芯片很难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卖点,因此只能通过外围功能创造噱头进行宣传。久而久之,相同的套路见过太多,观众的期待当然会消磨殆尽。
正因如此,能够拿出绝无仅有的“核心”方案,并且围绕这个“核心”定制独一无二的功能卖点,这种手机厂商推出的产品才会赢得我们的关注。
作为这个领域的代表选手之一,华为近年来的高端旗舰产品从未会辜负过我们的期望,这次登场的Mate 40系列,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是屏幕:
无论是6.5寸的中杯Mate 40,还是6.76寸的大杯Mate 40 Pro以及Mate 40 Pro+,华为统一安排了90Hz的AMOLED屏幕,跟上了2020年的高刷屏潮流。
“90Hz?120还有144Hz不香吗?华为干嘛不一次到位?”
原因很简单,还是功耗。
手机屏幕的刷新率,往往和手机本身的续航成反比,再加上5G手机芯片本身的功耗就不低,单方面追求高刷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电池耗能速度直线上升。所以,90Hz的屏幕刷新率,是华为平衡了功耗与性能得出的最优解,和利用5nm先进制程控制功耗是相同的思路。
其次,是电池和充电系统:
Mate 40采用了4200毫安时电池,容量和上一代Mate 30持平;Mate 40 Pro与Mate 40 Pro+的电池容量都是4400毫安时,相比于上一代Mate 30 Pro似乎略有降低,不过无伤大雅。
相比之下,66W的有线快充似乎更容易引发质疑:如今的国产手机快充已经稳步跨越了100W大关,华为怎么还是这么保守?
的确,谁也无法否认百瓦快充“15分钟手机满电复活”的魅力,但如果单方面追求充电功率,对于手机电池本身的寿命,以及充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作为今年下半年刚刚开始商业化量产的新技术,手机百瓦快充确实还需要经历市场考验,在此之前,采取相对保守的参数方案也是合情合理——只要控制好充电曲线,一样可以获得不错的充电体验。
再考虑到这次发布会特别强调了Mate 40在低温环境下也能正常充电,华为这次拿出的电源方案,显然不止“一个中庸的参数”那么简单。
顺带一说,充电器可是Mate 40系列的标配,库克,你悔改罢!
接下来,让我们瞧瞧摄像模组:
作为华为手机的传统优势项目,无论是前置摄像头还是背部相机模组,Mate 40系列的表现丝毫没有出乎我们的预料:
在发布会结束的当天,DxOMark官网上的摄像模组排名就被Mate 40 Pro霸了榜。
注意,这次华为派出的仅仅是大杯选手Mate 40 Pro,超大杯的Mate 40 Pro+还没上场呢。
当然,只要看看华为这次对Mate 40系列近乎丧心病狂的堆料力度,谁都不会对这份成绩的含金量抱有怀疑:
今年年初公布,代表华为影像模组最强实力的P40 Pro+,主摄模组被连根拔起,进行适当调整升级之后,完整移植到了Mate 40 Pro+背后。换句话来说,以往让花粉纠结的“P系列还是Mate系列”旗舰二选一难题,被华为自己划上了句号——Mate 40超大杯在手,2020别无所求。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自拍爱好者的需求,华为这次拿出的配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没错,就是这个小玩意儿:
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这个补光灯不仅可以一键自动弹起,更可以一键调整色温与亮度,并且完全不必担心电量问题——Mate 40 Pro可以直接对灯组进行无线反向供电,无需占用接口,即开即用。
就连红米的产品总监王腾,都表示这个创意很赞:
至于其它细节,例如线性马达、双扬声器以及熄屏显示等等,同样不会在Mate 40系列上缺席;诸如更强大的畅连、更完善的多屏协同以及多应用悬浮窗显示功能,这些华为一贯的看家本领Mate 40当然是应有尽有。
总之,无愧于年度旗舰之名,在性能与体验两方面,华为给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无论是“最强”“最省心”还是“最好用”,Mate 40都是我们的最优解。
尾声下一站,华为步向何方?
和往年的Mate旗舰机发布会相比,今年Mate 40的登台首秀,在时长上明显要短很多。但是,从信息密度来看,10月22日这场前后一小时出头的发布会,丝毫不比以往动辄两小时的重大发表会逊色多少。
实际上,关于“华为的下一步何去何从”,无论是发布会开始之前的预热,还是开场阶段的定调,以及下半场发布会的所有内容,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超越手机独力支撑的单极格局,迈向全场景物联网的智能产品新阶段。
对于华为来说,这不仅仅是拓宽市场的发展策略,更是攸关生死的生存策略。今年9月HDC大会上公布的鸿蒙2.0,已经明确无误地展现了华为的决心,10月公布的Mate 40,更像是对“现有格局”的阶段性总结:
再见,我的老战友与老对手们,让我们在崭新的赛道上重新相见。
从全新的智能降噪耳机FreeBuds Studio,到保时捷设计款的华为watch GT2,再到与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智能眼镜,华为已经在穿戴设备这个智能物联网的子赛道上迈出了稳健的一步——这仅仅是个开始,在之后的Mate 40国内发布会上,华为会不会遵循惯例推出更精彩的“One More Thing”?
值得期待。
归根结底,如果要为2020年10月22日,华为Mate 40系列的首秀加上注解,我相信,发布会的片尾曲《dream it possible》,想必是最合适的答案:
至暗之时,更显星河璀璨。
日蚀终将结束,朝阳必然回归。在此之前,让我们齐心协力,秉烛夜行,用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属于我们未来的通途。
希望,与永不言弃的我们同在。加油,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