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猪肉也被“卡脖子”!国人的肉和粮食只能二选一

高层今年频频强调“粮食安全”,背后信号意味深长。国际局势剑拔弩张,中国的危机感越来越强。做最坏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成为原则。

继炒作了一番粮食的话题之后,有海外研究机构又盯上了猪肉,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猪肉储备正加速见底……

当然,现在市场供应平稳,普通人基本不担心肉价,至于相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们,操心倒是应有之意。

经历了贸易战,挥之不去的非洲猪瘟之后,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思考猪肉问题,中国这场持续了一年的猪肉保卫战,还没到让人松一口气的时候。

而且,梳理中国关键产业对外依赖,赫然发现中国的“猪芯片”——种猪也大多依赖进口。

当然,由于政策反应及时,二师兄存栏上升,也有专家乐观地预言,猪价会在2022年跌到4-5元,你信吗?

危言耸听?中国猪肉储备即将耗尽

就在中国高层聚焦粮食安全、动员全社会坚决制止粮食浪费之时,外部又传来了一些风声。

《金融时报》报道,伦敦的一家专注研究中国的咨询公司Enodo Economics估计,在2019年9月至今年8月之间,储备量减少了约452000吨,剩下的储备应不足10万吨。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也就是每个月大概投放3.7万吨,两到三个月内猪肉储备就会被耗尽。

美国农业部也有一份看法趋同的报告。

报告预测,到2020年第三季度,猪肉储备接近耗尽。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央冻猪肉最大储备量不会超过60万吨,地方和企业的储备量最大可能是100万吨。

猪肉储备数据向来是国家机密,我们无从知道真实情况。外媒提到的这两份报告,倒是可以作为一个契机,让普通人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假设储备见底了,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实质影响吗?

战略储备可以帮助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实现“保供稳价”。

美国农业部的份报告称,中国冻猪肉储备主要来自欧美,成本价大概是每公斤8.7美元,比国内价格低40%,一旦储备消耗完,政府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直接干预猪价的能力将受限。

但储备肉的投放更多是政府在释放“稳价决心”,给百姓安全感。

虽说储备肉成本低,但在中国人去年3793.7万吨的猪肉消费量面前,储备肉的投放量就是颗小石子,丢进肉海里只泛起一层涟漪,根据华储网公开的数据,目前中央冻猪肉累计投放量达到了约59万吨,年内共投放了34次。

可以说,储备肉大大缓解了短期内供应突然紧缺的局面。

因此,不能抛开量级谈价格,储备肉的量级决定了它的实质影响并不高,更多是作用在心理层面。

想要猪价降下来,战略储备是指望不上的。

猪价将跌至4元?

要让猪价跌下来,最关键还是得产量上得去。

最近,猪企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发表了一个大胆预言:

“早已有圈内养猪大户预测,到2022年,国内肉价将跌到10块。我更悲观,届时肉价跌到4-5块都是完全可能的。”

他判断,未来生猪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或将面临一场灾难。

因为中国各大养猪企业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多达20亿头,而中国猪肉消费仅6.5亿头。

大概挺多人都觉得但凡有一盘花生米,这董事长都不至于醉得胡言乱语。

农科院专家就认为这种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自繁自养的生猪成本在14到15元每公斤之间,没人会亏本养猪。

新希望的新总裁张明贵也很怀疑,猪价一旦跌破大部分的养殖成本线,扩产的企业和养殖户大部分都会选择观望或者是出清,不可能持续下跌到4元到5元的水平。

So~你相信三年后猪肉价会跌回10字头吗?这可是本世纪初的美丽价格了。

国内的猪价较非洲猪瘟之前已经翻倍飞升,最高时在疫情期间达到了58.9元/公斤,之后随出栏恢复、消费量降低、调控加大而下滑,7月因洪水、猪瘟再次起飞突破50元/公斤,而后开始回落。

目前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7.5元/公斤。

来源:农业农村部

中国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缓解生猪短缺的局面呢?

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仅为4255万吨,同比下降21.3%。

2020年上半年,猪肉产量继续走低,仅为1998万吨,同比下降19.1%。

如果按10-12个月的产能周期推算,截止到8月底,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实现了连续11个月上涨,也就是说,这个月生猪出栏量就会开始增加,猪肉很难再大涨。

产能触底反弹最快也要等到明年。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估,今年中国猪肉产量会继续下降到3934万吨,同比减少7.5%,猪肉市场将延续供给偏紧态势,生猪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到2022年产能将恢复到2016年至2018年的正常水平,之后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猪肉产量达5972万吨。

来源:《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

美国农业部在前述报告中认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乐观了。

美国农业部的预估是,中国今年猪肉产能为3800万吨,2021年恢复到4520万吨,但仍低于非洲猪瘟爆发之前的5500万吨。

除了产能提上去,还有两种办法可以让猪价降下来。

以肉换粮

第一种方法,也是现在中国正在实践的,扩大肉类进口。

仅在2020年的前七个月,中国就进口了256万吨猪肉,远高于去年全年总量。

2018年猪肉进口量仅占供应量2.2%,而到了2020上半年进口占比不断提升到了9.6%。

美国农业部前述报告预估,2020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将达到创纪录的430万吨,同比增长76%。随着中国国内生猪产量恢复,2021年后进口量会稳定在370万吨的水平。

爆买的力量赋予了“猪”尊贵无比的地位。

在外交舞台上,猪简直是长袖善舞。

比如说,在中欧峰会之前,中国因德国发生非洲猪瘟病例而暂停了德国猪肉进口。据说,欧盟对此颇有意见。

今年上半年,德国向中国出售了23.33万吨猪肉,增长了一倍以上。

就像荷兰合作银行动物蛋白全球策略师贾斯汀•谢拉德说的:“中国今年的需求处于创纪录水平,它能够左右全球动物肉类贸易中谁将为王。”

今年上半年,美国是中国猪肉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占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得益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在粮食安全的大战略上,猪还提供了一种更出其不意的解题思路——以肉换粮。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认为,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以肉换粮”将成为中国进口政策的一个选项。因为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猪肉净进口量增加将减少稻谷、小麦、玉米、豆粕等饲料粮的需求。

测算显示,当中国猪肉进口量由155万吨增至496万吨时,粮食净进口量可减少1339万吨,自给率将从83.5%提升至85%。

中国养殖行业一直有个痛点,就是饲料高度依赖进口,加剧了产业链风险。

中国猪饲料的原料主要是大豆、玉米。

大豆每年需要进口的量大约是国内产量的4倍以上,而原本玉米的进口依赖程度较低,2019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6078万吨,远远高于进口的479万吨。

但流年不利,今年东北在半个月内罕见遭遇三个台风,这是历史上首次,导致玉米供应短缺。

据农业部预测,中国预计2020/21年度玉米产量约为2.665亿吨,年底玉米缺口为1670万吨。路透社调查的五位分析师和交易员认为,这一缺口可能高达3000万吨。

今年中国会是第一大猪肉进口国、大豆最大进口国,还很可能会是玉米第一大进口国。

在目前这种国际环境下,以高层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猪肉产业链风险不言而喻。

中国每年留给玉米的进口配额只有700万吨,现在除了提高配额,还有就是以肉换粮,多进口猪肉减少饲料进口,也减少了粮食进口依赖度。

但猪肉不还是被人抓在手里吗?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认为,猪肉进口来源国比较分散。言下之意,被断供的风险也较低。

被“卡脖子”的“猪芯片”

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下手,提高养猪的科技含量,实现数字化养猪。

没错,现在连踏踏实实的养猪业也想靠数字化弯道超车。

在9月初,国新办请了4位企业家代表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中外记者交流,其中一位就是新希望的董事长刘永好。

他说现在原种猪很多是靠进口,这种格局必须要改变: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种猪。有人说我们养种猪就是做‘猪的芯片’,而猪的芯片现在必须要冲上去,我们要解决种猪国产化问题。”

真是没想到,连“猪芯片”都被卡脖子。

据行业内估算,“正常情况下中国一头原种公猪也就三五千块钱,而进口的价格是国产的10倍,需要3万元左右,而且从国外运输回中国包机的运费一头还需要1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头进口种猪的成本需要4万元左右。”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称,2014年时中国就至少有90%的猪来自外国品种,洛克、长白和约克是最主流的三个品种。

当国际种猪企业销售种猪时,也把相应的工业化养殖模式贩卖给了中国,这种模式就是在封闭的饲养场生产特定的“经过改良”的猪。

中国本地土猪所具有的多胎特性,农业生态价值以及丰富的味道就不是这种模式能实现的。

新希望感到肩头沉甸甸,于是,这个传统养猪企业也学起了京东、网易搞花里胡哨的养猪方式,要用数以百亿计的投资,用数以万台的高清晰摄像头、传感器和物联网体系,在云上进行管控。

这下连猪都要过上没有隐私的日子了。

据称,如此一来,养猪所需要的人力、占地可能比传统方式减少90%,用水也要减少90%,污染程度和病死率也要减少90%。

高层强调过,中国的现代农业道路上,最关键的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中国养猪行业的科技复兴之路,才刚刚起步。

而眼下的现实是,我们不止高科技领域被卡脖子,就连要吃到饭碗里那块肉也有后顾之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