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局加快研制“中国芯片”的脚步。彭博社报导说,中国准备制定一套全方位的新政策,2025年前将投放9.5万亿人民币(1.4万亿美元)发展本国半导体产业,以应对特朗普政府的限制。这项任务的优先程度,“如同制造原子弹一样”。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中国高层领导人将于10月开会,制定下一个五年的经济策略,全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提供科研、教育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相关措施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三代半导体是由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等材料制造的芯片组,相较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高效能与更高功率等优势,被广泛用于5G通讯、军用雷达和电动车。
彭博社报道说: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的半导体开发商依赖美国制造的芯片设计工具和专利、以及来自美国盟友的关键制造技术。不过,随着美中关系恶化,中国企业愈来愈难从海外获得组件和芯片制造技术。华为9月15日起无法获得台积电等公司的芯片,因此增强了中国打造自主替代产品的急迫性。
紫金财经:各种“卡脖子”,芯片制造为什么难?
众所周知,1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10年后的生活水平完全是两个概念,这种反差让我们一边感叹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一边也更加深刻理解什么叫做“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进步,逐渐引起美国的关注,而美国人一担忧,事情就会起变化。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逐渐演化成成科技战、网络战,甚至金融战,中美关系正在焦灼中复杂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有之。而对于科技领域,特别是大家关注的芯片、操作系统、生态的认知,大多数公众仅仅停留在催促行业快马加鞭的状态。而普通公众对这个领域多一些了解和认知,对于在风口浪尖上前行的IT和通信领域,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在分享中,给出来很多不一样的思路和看法,而这些思路和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芯片以及相关的产业,或许有所帮助。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国产芯片业尽快崛起,但如果我们有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认知,则是行业之幸,也是公众之幸。
芯片制造为什么难?
芯片,简单说就是一片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元件实现一些功能,最常见的就是电脑、手机的CPU。
同其他行业不同,芯片制造行业并不比芯片设计行业轻松,或者比芯片设计要更难。比如华为,是具备芯片设计能力的,但芯片的制造,他一般也是给到诸如台积电、中芯国际等芯片代工厂来加工。
在芯片制造领域,芯片制造的难,关键是不断地向物理极限发起挑战,而且不知道这个物理极限到底在哪里?
我们普通人关注的,逻辑芯片在器件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以及尺寸的缩小,CMOS器件在某些电性能方面出现了衰退,这就需要新的器件设计。
但逻辑芯片不仅仅要解决微电子器件的问题,当尺寸缩小之后,工艺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比如,为了让尺寸缩小,分辨率更高,光刻工艺会采用浸没式光刻。所谓的浸没式,就是让光源与光刻胶之间使用水来充当光路介质,这就对光刻机以及工艺提出更高的挑战。
尺寸的缩小不仅仅体现在图案的尺寸上,垂直方向上的薄膜高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子层沉积(ALD)技术被发明出来,这样在薄膜厚度上可以精确地控制到只有几层原子的厚度。
但是,工艺越先进,工艺缺陷与失败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用业界术语来说,就是工艺的window在缩小。所谓的window,就是允许的工艺参数浮动的范围。在关键的步骤里,一旦工艺指标跑出了limit,芯片制造失败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此,越是先进的工艺,就越要保证工艺的稳定性。
另外,芯片在制造上是一个成百上千步的过程,前后步之间相互影响非常大。
很多时候,前步出现了工艺调整,后步就要相应地做出调整,而调整多少,怎么调整,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往往都是未知的。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工艺验证以及新工艺的开发,也会让芯片研发的周期延长。
而消费者那边,还在苦苦盼望着更先进芯片的上市。殊不知,芯片厂里面的研发工程师,用尽了他们学到的所有科学知识,消耗了本已残存不多的脑细胞,辛苦搬砖。其实工程师比消费者还想让芯片尽快面市。
大国的竞争在于科技,高科技的竞争在于芯片,它是顶级科技的结晶。
而在中美摩擦的这个阶段,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到芯片这个领域。代表高科技的芯片产业,中国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如今面对国外有些国家恶意发起的科技战,我们一定需要定力,只要我们通过人才的累积就可以突破这道坎,着急也没什么用。
民用操作系统难在生态
现在说说操作系统,我们认为,目前这个阶段,但凡在民用操作系统领域说国产化的,都要打个问号。
操作系统是一组主管并控制计算机操作、运用和运行硬件、软件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来组织用户交互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软件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如果是在国防设备上,比如飞机、坦克,那么操作系统是需要国产化。在这个场景下,成本、性能、生态与自主控制相比,都不那么重要,它也不需要与外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只要在国内军队发展生态即可。
但是做一个商用操作系统就要难很多。如果一个操作系统推出之后,市场上缺少兼容它的软件,又缺少兼容它的硬件,那么它造出来,哪怕质量再高,也是难用的,因为它会不支持现有的芯片,也不支持现有的应用程序,用户要如何使用它?
而生态,可能正是操作系统厂家最大的商业壁垒。这也是一种网络效应:软件开发者和硬件开发者越愿意开发兼容这个操作系统的产品,这个操作系统的市场地位就越稳固;而操作系统的市场表现越好,软件开发者和硬件开发者就越愿意开发兼容它的产品。Windows、iOS、Android都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已经有一个操作系统占据了市场上这个生态位,那么,很难有机会改变它的地位。要想发展新的操作系统,我们想到有几种情况:
一、出现了新的战场,比如出现了手机,苹果谷歌抢先微软占据了生态位,Windows Phone姗姗来迟也就来不及了。
二、旧的市场霸主出现了大危机,这个我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但是如果出现什么巨大危机导致一夜之间一款操作系统被市场抛弃、厂商破产、腾出生态位,这种极端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三、中国市场闭门造车,不进口国外硬件和软件,中国人只用中国软件和中国硬件,完全搞一个闭关锁国的生态,那么是可以做出“国产操作系统”的,而且它会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但是这样的话中国信息产业会和外界脱钩。
所以,正确的方案是,尽量在现有市场中做好,然后布局下一代平台,比如,当前的汽车操作系统,就很有前景,中国公司可能很有机会。
还有一条路,是参与当前占领支配地位的开源操作系统社区,提高在社区中的话语权,比如,在最新发布的Linux Kernel5.8中,华为公司在内核代码贡献上就排到了世界第二,华为对Linux操作系统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
创新决定未来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每一年,都面临被外界卡脖子的问题,卡脖子不是今天才有的。之前那么多年,可以说,独立自主的因素占比很大,当然也有利用与苏联关系的窗口期,与美国关系的窗口期,引进一些技术的事实。但总体上,我们国家还是以独立自主为主,因此基础在后起的国家中,算是比较牢固的。
但目前,我们的脖子被别人卡的越来越紧,越是到突破赶超的关头,我们越要坚持一个信念:只有创新才能决定未来。增强在源头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真正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比如,光刻机被科技部列为首位的“卡脖子”技术,第二位才是芯片。光刻,就是用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的光线作为刻刀,在晶圆上雕刻原子,形成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图像。而这些图像最终汇聚成芯片、传感器等各种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因而它也是很多领域的基础加工条件,这也是其超越芯片成为“卡脖子”技术列表头名的原因。
光刻有几个指标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是对准。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光刻就像两架大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齐头并进,一架飞机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飞机的米粒上刻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对准精度能达到什么程度呢?相当于月球有一个五毛钱大的硬币,站在地球上的人一枪就能打中它。
这个难度系数,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但我们国家目前在20多nm的领域,已经赶上来了,精度到几个nm的技术,还有不少差距。有差距不可怕,创新嘛,就是要一步步来,很少会有捷径让你跨越式发展。
现在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卡脖子的内容,发现我们已经在不少领域,开始进行集中攻关,认识到了,再集中攻关,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所进展。
之前网上有人说,中国其实挺不容易,不管什么领域,都得做到前面去,不做到前面去,可能就被别人卡脖子。这个是没办法的事,中国体量太大了,关键技术和能力,不自己做出来,基本上无法像小国一样靠“买买买”过日子。另外,像西方的一些工业化国家,人家发展几百年了,这个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赶上的。
喧嚣的声音永远都有,但最终实现赶超,还是需要沉浸下来务实研发,逐步精进。这是正确的路,也是唯一正确的路。(特约作者 陈力坤 花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