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英伟达与软银宣布达成最终协议,英伟达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收购ARM。不过,这笔收购交易并不包括ARM的IoT服务,ARM的IoT服务业务还握在软银手中。这笔收购对于现金流不宽裕的孙正义而言无疑是及时雨,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可谓是一次地震。对于国内这些高举自主旗帜的ARM CPU而言,这场收购堪称晴天霹雳。
英伟达CEO黄仁勋 图:BBC
孙正义投资失败 现金流不足
孙正义之所以急于出售ARM,主要还是因为手头不宽裕,急需现金流。
近年来,孙正义投资手笔过于阔绰,虽然不乏慧眼识珠,但亏得一塌糊涂的投资更多。在一个财年里,Uber损失52亿美元,WeWork损失46亿美元,其他投资损失75亿美元。根据日本软银发布的2019财年财报,2019财年营业亏损达到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29亿元)。正是因为投资损失巨大,前不久,软银出售了价值22亿美元阿里股份用来填坑。本次软银意图出售ARM,也是希望用ARM来填坑。
同时,ARM的投资回报比不高。由于软银收购ARM的时候以2155亿元人民币(溢价43%)收购,而ARM公司体量有限,虽然用利润/员工数的比值非常可观,但从绝对营业收入和总利润来说无法与英特尔相比,而且ARM卖授权的商业模式属于细水长流这种类型的,这使得软银的投资需要至少6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现在软银显然无法等这么久,将ARM出售,或是在美国上市都是软银急于套现的表现。
此前,孙正义先是计划出售价值210亿美元的美国无线运营商T-Mobile的股票,在3月软银又宣布将会出售或变现最多410亿美元的资产以回购股票和减少债务。在出售ARM之前,孙正义曾经宣布将ARM到美国上市。路透社还披露,ARM在最新谈判中提升授权费,使部分客户授权费提高了超4倍。之所以上市、出售和提升授权费三步棋一起走,说白了还是为了现金流。
英伟达收购补全CPU短板
据外媒披露,软银曾聘请了高盛物色买家,高盛先与苹果接触,但苹果对收购ARM缺乏意向。随后,高盛又找了三星、高通和英伟达,随着高通和三星退出,英伟达成为最后的潜在买家。
近年来,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概念的加持,英伟达股价暴涨8倍,市值约为2540亿美元。从体量上看,英伟达确实有财力收购ARM。在走上高峰之后,英伟达必须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此前,英伟达已经收购了Mellanox,在本次收购ARM之后,英伟达已经集齐显卡/AI、网络、CPU,完全可以搞垂直整合,并以CPU+GPU的方式进军服务器市场。
如果英伟达收购了ARM,ARM CPU+英伟达GPU将是一个非常强力的组合,将与Intel、AMD、高通、苹果等公司上演新一轮爱恨情仇。特别是英特尔、AMD与英伟达之间的冲突会加剧。
近年来,诸多厂商用GPU做加速器使英特尔损失惨重。英特尔比较担心英伟达、赛灵思等公司用GPU、FGPA加速,这样原本4片CPU跑的应用,只需要一片CPU+GPU/FPGA就可以了,等于市场份额一下子少了75%。英特尔不怕ARM
CPU与X86 CPU竞争服务器市场,但ARM CPU+GPU/FPGA则着实令英特尔难受。
黄仁勋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提出:“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要创建一个比今天使用的互联网大数千倍的互联网。因此,我们希望为这个AI 时代创建一家计算机公司。”
对此,《福布斯》对英伟达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几种设想:
一是更多“大核” ARM数据中心通用处理器,以及更大的CPU,GPU,NPU和网络数据中心组合。
二是适用于HPC市场的CPU-GPU-NPU与共享内存系统结合。
三是基于NVIDIA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GPU / NPU IP。
四是适用于Windows笔记本的基于ARM的SoC。
对于《福布斯》的猜想,铁流认为,ARM CPU+GPU,以及HPC上用ARM+加速器,相对于ARM PC而言,更可能成为英伟达努力的方向。
如果英伟达对ARM的收购通过各国政府的审批,则会使英特尔和ARM的冲突加剧。如果英伟达搞ARM
CPU+GPU加速器的组合抢市场,则会促成英特尔和AMD靠拢。虽然英特尔和AMD结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很可能促使英特尔和AMD改善彼此的关系,进而改变行业格局。
英伟达收购ARM 利空国产ARM CPU
一直以来,国内ARM CPU厂商和一些媒体鼓吹ARM开源、中立、自主,但实际上,ARM压根和开源没啥关系,在立场上也是屈从于西方政客,也谈不上中立,至于自主就更是伪命题。ARM受美国出口法管控,因为ARM在北美奥斯丁有研发,受美国控制。诚然,一些网友认为国内ARM
CPU购买了ARM V8指令集的永久授权,但这种商业授权行为根本无法对抗西方政客动用国家力量下达的禁令,西方国家可以用威胁国家安全的名义轻易将授权作废。即便用“温和”一点的手法,英伟达只要在ARM未来版本中,随便加入几条国产ARM
CPU不支持的指令,甚至加入哪怕一条相互嵌套的指令——而国产ARM CPU的旧版本架构和指令不支持、不被授权,就会有bug,产生巨大隐患。
ARM作为一家西方商业公司,是必须屈从于西方政客的,从来就不是中立的。在此前的制裁事件中,ARM等西方科技公司也是在赚钱和政治风险间找平衡,当政治风险大的时候,打着“不合规”的旗号,立马翻脸制裁你。当政治风险变小了,就一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样子,标榜“合规”,在中国做生意,从中国赚取高额利润。甚至联合中国合资企业或合作伙伴高举自主可控旗帜,大家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从实践上看,国产ARM CPU在自主方面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风险已经无法掩盖,一些风险已经变成了现实。一些厂商鼓吹的“ARM符合自主标准”已经成为皇帝的新衣。当下,国产ARM芯片设计制造都对境外技术有依赖,设计上依赖ARM授权,在制造上依赖台积电工艺,这种设计、制造依赖境外技术的模式是存在较大风险的,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就有休克的风险。数日前,华为高管余承东表示芯片的生产将于
9 月 15 日截止,麒麟芯片或将绝版就是这一风险的最新证据。
在ARM被英伟达收购之后,美国对ARM的控制将进一步增强,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美国进一步加强对ARM的掌控,犹如把枪口顶在脑门上。一旦ARM授权和台积电工艺两个都被卡脖子,对于国产ARM
CPU而言,等于是被拷上了双重锁链。这对国产ARM CPU而言,堪称晴空霹雳。
美国400亿美元买下英国芯片巨头,中国要做最坏打算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正解局出品
最近传出消息,美国英伟达计划收购软银旗下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虽然,英伟达宣称将继续保持ARM“在全球客户中的中立性”,但是,这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
01、软银血亏
英伟达给出的价格是400亿美元,这将是芯片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
理解这笔收购案,就得从案件的核心——ARM说起。
ARM是一家英国企业,自己不生产芯片,而是将芯片架构授权给有兴趣的厂家。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ARM研发出一堆菜谱,自己不做菜,而是将菜谱卖给高通、联发科、华为等厂家,后者利用菜谱做菜赚钱,ARM则收取相应的费用。
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为IP授权模式。
2016年-2019年,ARM共签署的授权许可总数分别为1442个、1557个、1694个、1767个,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应商。
ARM商业模式
凭借着低功耗优势,ARM的CPU架构在移动设备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有数据显示,ARM在智能手机上的份额大于99%、车载信息设备上大于95%、可穿戴设备上大于90%。
ARM可谓是隐藏在智能手机背后的王者。
正因如此,日本软银才看上了ARM。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收购ARM。这起亚洲企业在英国完成的最大规模并购交易,轰动一时。
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于2016年7月在日本东京发表讲话
短短4年过去,软银为什么又要卖掉ARM呢?
原因很简单,投资失败了。
日本软银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的是低买高卖的生意。孙正义的算盘是,先收购ARM,然后将ARM打包重新上市,届时套现离场,大赚一笔。
万万没想到,被软银收购的第二年,ARM的净利润就持续下降。2015年,利润还有8.43亿美元,到2019年,已经不足3亿美元。
今年,又遭遇新冠病毒,智能设备出货量大受影响,自然要影响上游企业ARM的生意。
这么看,2023年重新上市的计划,只怕是没有希望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近几年,软银投资的印度酒店初创公司OYO、美国科技公司Uber、WeWork等明星企业,先后失败,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业绩。
今年4月,软银集团公布了2019财年报告,公司预计运营亏损1.35万亿日元(约125亿美元),净亏损7500亿日元(约70亿美元),这是软银15年来首次年度净亏损,也创下了1994年上市以来最大的亏损。
当年,为了筹资收购ARM,孙正义不惜减持阿里巴巴股票套现了100亿美元。如果不套现,现在的阿里股票市值至少300亿美元。
软银集团资产价值构成,截至2019年5月9日,单位:万亿日元
这么一算,收购ARM,实在是亏大了。
为了止损,也为了给股东一个交代,软银只能靠出售资产回血自救。
ARM正是在出售之列。
02、为什么是英伟达?
今年8月12日,孙正义公开表示,考虑出售ARM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并已经在就该事宜展开谈判。
消息一出,各方势力蜂拥而至。
潜在的买家,有苹果、富士康、高通和英伟达等业内巨头。
英伟达最终得手,原因无他,想买+有钱。
热衷电脑硬件特别是PC游戏的读者,对英伟达应该不陌生。
简单地说,英伟达是做GPU的。最近几年,英伟达抓住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风口,业务突飞猛进。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
除了GPU,英伟达还想弥补CPU的短板。毕竟,在计算世界中,GPU是加速器,CPU是基座,两者缺一不可。
收购ARM,无疑能够填补英伟达没有基座的缺憾。此外,英伟达更可以借助ARM,延伸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视、IoT等领域。
有了ARM这件大杀器,CPU+GPU,给予了英伟达巨大的想象空间。
想买,还得有钱。英伟达,不差钱。
最近几年,英伟达市值不断飙升,早已超越了英特尔,晋升美国市值最高、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厂商。坐拥3000亿美元市值,手头有钱,正是买买买的好时候。
英伟达股价走势
在价钱方面,英伟达出手大方。
按照英伟达和软银以及ARM达成的收购协议,英伟达计划支付价值215亿美元的股票和120亿美元的现金获得ARM超过92%的股权。
此外,如果ARM满足设定的业绩目标,英伟达还将支付至多50亿美元。为了留住人才,英伟达还将向ARM员工支付15亿美元。
股票+现金,英伟达是最有诚意和魄力的金主,自然获得软银的青睐。
03、对中国的影响
英伟达收购ARM,看起来是天作之合,质疑声却也不少。
英国工党就明确提出反对,认为ARM是英国最具创新力之一的科技企业。与其说是被收购,不如说是被海外资本掠夺,这将导致工作岗位流失。
英国工党的担心不无道理,却也有点矫情。早在2016年,ARM被日本软银收购,已经被掠夺过一次了。
ARM的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曾公开反对将ARM出售给英伟达,称这对ARM而言是一场“灾难”——
如果它成为英伟达的一部分,很多授权公司都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显然他们会寻找ARM的替代产品。
赫尔曼·豪瑟
ARM中立性受损,恰恰是外界最担心的。
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后来被软银收购,ARM都只专注于架构设计,不涉及芯片制造。各司其职、互不冲突,这是ARM大受欢迎、大获成功的基础。
现在,ARM被芯片巨头英伟达收购,能否继续保持中立,就很值得怀疑了。
其他芯片巨头特别是英伟达的对手,恐怕也要慎重考虑,是否要继续与ARM合作。
如果ARM失去中立性,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特朗普政府为了绞杀华为,先后向高通、ARM、台积电等企业施压,断供华为。
放在以前,ARM作为非美国企业,还能顶一顶。现在,被英伟达收购,变成一家美国公司。
ARM极有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制约中国的一张王牌。
为了打消市场的担忧,英伟达在公告中承诺,ARM将继续运营其开放许可模式,同时保持全球客户中立性,称这是其成功的基础。
英伟达太天真了。一旦完成收购,中立不中立,就不是它说的算了。
因此,中国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04、中国的筹码
中国,也有自己的筹码——反垄断法。
按照中国反垄断法的规定,英伟达收购ARM一案,必须经过中国反垄断部门的批准。
中国应该谨慎评估英伟达收购ARM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害中国利益,可以拒绝批准。
英伟达也可以强行收购,只不过要放弃中国市场。这对英伟达和ARM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例如,2018年,高通曾计划以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结果被中国否决。高通最后只能支付恩智浦20亿美元的分手费。
新闻报道
从时间上看,英伟达收购ARM,大概需要18个月才能完成。
此前,华为海思等中国企业已经获得了ARM v8的永久授权,短时间内,国内芯片设计厂商的后续规划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中国企业,应该抓住18个月的窗口期,为可能到来的禁令做准备。
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研发。
RISC-V是一款开源架构,允许任何人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而不必支付专利授权费。
RISC-V基金会
更牛的是,为了免于美国政府管制,RISC-V主动将总部从美国迁移至中立国瑞士。
这意味着,基于RISC-V,中国有可能开发出不含美国专利的芯片,进而摆脱美国的限制。
这当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处理器行业,基本是X86、ARM两大架构的天下。
X86应用于传统PC市场,掌握在美国英特尔和AMD手中。ARM称霸移动市场,现在又被美国英伟达拿下。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