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报》指出,从长远看,中国为了应对贸易纠纷提出的“双循环”策略将对全球构成巨大风险。《每日镜报》则关注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竞争。
《商报》周六发表文章“双循环:中国的新路线为全球带来风险”指出,美国试图阻挡中国崛起,为了减少经济上所受到的制约,中国推出了“双循环”新策略,但这个策略长期将给欧盟以至全球带来风险。
作者写道,中国订立了新的优先项目,以获得更多自主性,包括扩大本土半导体产业、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加速区域整合。“但与美国、欧盟及其他西方国家脱钩并非毫无风险。因为中国自1978年来的经济成就毫无疑问建立在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上。中国转为面向国内市场,长此以往将失去经济活力。短期内中国企业若与美国继续对抗,其全球供应链将进一步受限……从长远看,这个策略将带来可观成本。或许中国将变得更为自主并部分退出国际劳动分工,但却会失去全球化的优势。”
作者接着指出,即便11月胜选的是拜登,美国仍将继续在关键产业中执行保护主义政策。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激烈的国内竞争可以使其免受政策负面后果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届时美国可能会进口其他国家产品,而非使用本国产品取代中国商品的缺口。
“欧洲已经决定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安全问题作为更重要的优先考量(从5G网络便可看出端倪)。从长远看来,欧洲难以在美中纠纷中选择一个国家或一个市场站队。或许最后欧洲的决定会有利于美国,进而导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企业—无论是在出口或直接投资方面—遭遇更大的阻力。”
《每日镜报》指出,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不愿坐视北京在区域的势力扩张
德国《每日镜报》在一篇题为“澳洲和中国如何争夺南太平洋影响力”的文章中指出,北京在南太平洋以金钱外交的方式扩张实力,在2011年至2019年之间向多个岛国注入16.2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基里巴斯和所罗门群岛放弃了与台湾的邦交关系,而中国在瓦努阿图共和国建军事基地的消息曾在2018年登上澳大利亚媒体头条引发关注,该地区的紧张局势随之上升。
“在中国海岸边境线以及资源争议引起欧洲关注的同时,北京不断在南太平洋悄悄扩张影响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满怀猜疑地观察着事态发展。”
《每日镜报》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澳洲总理莫里森对此并未投入太多关注。但在疫情爆发后,澳洲官员意识到国际秩序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希望,在由特朗普领导的美国不再承担其国际责任之际,无论如何都不能陷入由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
“莫里森不愿坐视北京继续扩张区域影响力。近期他宣布赤资数十亿美元用于军队建设并投资新西兰。今年六月,澳大利亚和印度签署了双边后勤支援的军事协议。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中心亚洲研究所(GIGA)研究员科纳尔(Patrick Köllner)指出:‘这显然有关安全政策利益,因为该协议有助于遏制中国。’”
文章指出,在疫情期间,澳大利亚致力于在该地区提供医疗物资援助,新西兰政府过去几年也不断增加对南太平洋的发展援助。但科纳尔认为:“澳大利亚在地区内的公信力有限。”原因是2017年莫里森曾经在议会表示支持煤炭并提倡煤炭出口,但南太平洋岛国的环境已因为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
“科纳尔表示:‘对这些岛国而言,中国对他们的关注是件喜事。这提供他们更多选择,使其更具独立性。”
“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同,中国出钱时不会倡导民主。为了中国与台湾断交并选择更大的经济潜力—所衍生出的依赖关系并不总是能立即被察觉到。澳大利亚和纽西兰难以找到一个平等的立足点。科纳尔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密切交流能有助提升对地区的了解, 但并不能成为平等交流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