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桃子
滞销的商品,和拼多多一起去了五环外。
2012年左右,以H&M、Zara、优衣库、GAP等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们曾风头无两,但从2018年开始,这些品牌的日子也不再“舒适”,破产、撤店、巨亏。
最近,原本应该为新产品奔忙的品牌们正在被积压已久的库存折磨,“低价处理”成为了迅速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的众多商场内,各大快时尚品牌显眼的折扣促销牌占据了整个店面,“全场商品2折起”更是让人直呼疯狂。
一直以来,在快时尚的世界观里,更多的款式意味着能占据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所以越来越多的款式、一年四季的新品都是在所难免。
制衣速度快、款式多样、价格亲民,快时尚的种种优点刺激着消费者的兴趣,同时也造成了衣服寿命的缩减。
但是,那些没有被顾客选中的、以及过季积压的服装,成为了品牌发展的一根“肉刺”,“更快、更多、更便宜”激励着快时尚的汹涌发展,但拖不动的库存却让它们偏离正轨。
贩卖流行的快消巨头Zara,一直以“少量快产”的柔性产业链模式,被认为是快速洞察市场、应对库存问题的最好办法。
据统计,Zara一年推出的时装种类达到12万种之多,每一款都是小批量生产。它每一季度的销售周期为12周,换季之初只准备预定销售款式25%的库存,大约供3周销售,之后再根据消费者选择的结果(销售数量),将人气商品和又一轮的新品再各自补三周的货。
只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这套广受赞誉的模式也在逐渐失灵。Zara母公司Inditex在财报中提到,今年2-4月Zara首次净亏损超32亿元,同比下跌44%,而Inditex总部也决定,将于2020年及2021年间关闭Zara 1000-1200间实体分店,该数量相当于其全球门店总数的13%至16%。
长时间积压旧货,钱就一直无法收回,没有现金流支持,新款生产也变得困难,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销售库存这件事上,商家们都费尽心思。
一件衣服从被挂进商场开始,销售周期可能有三年之久。
出现在一线城市的高街橱窗时,它光鲜亮丽,如果到过季还没有被带走,它就会在同一店面被贴上打折标签;直到变成一件“上了年纪”的滞销服装,它将会被发往三四线城市;当这些滞销服装流转到低线城市后,它的价格可能还会卖得更高。
消费分层越多,销售周期就会拉得越长,不同时段、地域带来的价格差,能让库存服装得到一丝喘息。
有网友抱怨说,“同样的品牌在深圳买肯定比在老家小城市买便宜很多,而且老家款式还没有深圳的多和新。”
也有不少品牌为了保护自身品牌价值,选择自建工厂店、折扣店等尾货销售渠道,奥特莱斯便是乘着这波尾货销售浪潮崛起的代表。
据奥莱领秀的数据显示,全国以奥特莱斯命名的折扣店达400家以上,2019年统计的34家奥特莱斯销售额高达700亿元。
市场上永远不缺价低的商品,也不缺捡漏的买家,当一件流转了三年的“弃衣”挂在奥特莱斯,你是否也会抱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