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出手了 消灭高利贷 中国民营经济至少垮一半!

这年头,每天都在见证历史。这不,我看到新闻说。最高法调整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宣布以一年期LPR 3.85%的4倍,来取代原本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

短短两句话,看得我菊花一紧。

中国8000万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

政策的原意,是要加快民间借贷阳光化进程,打击职业放贷人。

但降低司法保护的红线,也有可能让民营企业的融资更难了。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它有可能会进一步挤压民企的融资空间,最后变相去补贴了国企。

这背后的连锁反应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中国人特别喜欢储蓄。一辈子省吃俭用,就为了把钱放到银行里边吃那点小利息,但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钱的去向。

如果我们把这些钱做下标记追踪。最终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有非常非常多的钱是流向了国企,或者是跟行长有关系的阶层。

中国的银行体系是一个垄断行业,由国家意志所控制。实控人(政府)跟代理人(行长)是错位的不一致的,所以国有银行对于风险极为厌恶,宁可求稳也不愿意冒险赚高息。

因为你一旦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成了坏账、呆账。好啦,这就叫国有资产流失。

这样一个帽子扣上来,谁能承受得住?

所以,掌握审批权限的人绝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赌,把大量贷款倾斜给中小微企业。

你一无抵押,二无担保,就想要我的贷款?不行,不行,太冒险了。

对银行来说,国企才是香饽饽啊。

人家就算经营状况差一点,背后还有政府爸爸呢。国家信誉就摆在那里,这可是隐形担保。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啥的,国企也不会“跑路”,而且地方政府还可能会化身白衣骑士,以最后救助者的身份“兜底”。我不用担心放出去的钱,最后打了水漂。

因此,国企部分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大量的信贷资源。

在有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更是被市长当做了“第二财政局”。

工商、建设、农业、中国银行这几大巨头由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管控,市长的“批条”不一定好使。但是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掌控人事任命权,便有很大的控制权。

为了扶持特定产业发展,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会在地方的“指挥”下,把廉价金融资源定向投放给本土国企。

这就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所在。

卡尔沃尔特在他著名的《红色资本》里写道:

在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借款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以此降低中国国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成本。

2015年,中国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但还是留下了一个尾巴——基准利率。它就像一条 “影子”红线,引导着商业银行的定价习惯,偏离太多都会被考核为违规,降档。

在这个窗口指导下,银行的贷款利率通常都维持在4%-6%。

利息虽然低了点,但是凭借着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凭借着国企有借有还的稳定性,银行还是活的很舒服。

(部分银行情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银行就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微企业了。

因为银行的贷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之后,风险跟收益就出现了不匹配。

什么意思呢?

你想想啊。贷给一家民企,风险是比贷给国企要高的。按照风险与收益相一致的原则,高风险就意味必须要高收益。

明明应该是用20%~25%的利率对外放贷,上边偏偏限制了我的自主定价权,只能以4%-6%的利率对外放贷。这样做岂不是亏死了?

所以,很多时候银行就放弃这一块业务。那么,这样是不是就把中小微企业逼上绝路了呢?

别急,职业放贷人和民间借贷了解一下。

我们先说职业放贷人。一些有门路的个人/企业,凭借着跟行长的裙带关系,可以低息套取银行贷款,转过身又高利转贷给中小民企。有的企业甚至会向单位员工集资后又转贷牟利。

这些白手套,4个点进来30个点出去,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暴利!把空气当黄金卖,都没这么赚钱。

张化桥曾经愤慨的说:有限的信贷都被特权阶级借走了。

话虽然夸张,但也不是凭空捏造。这些蛀虫割的都是人民的韭菜,我非常赞同对他们狠狠打击,让他们尝尝铁拳的厉害。

不过,正常的民间借贷跟这个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职业放贷人的钱都是从银行套过来的,而正常民间借贷的钱有很多都是自有资金。

人家愿意冒着拿不回本金的风险,把钱借给热锅上的中小微企业,就是因为有着高收益的诱惑。

放贷方看在百分之二三十的利率上,愿意冒险一试,以图丰厚的高利回报。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基础,很正常。

放以前,只有利率超过24%的借贷才被定义为高利贷,法院不会给与保护。而24%—36%的贷款属于自然之债,如果当事人愿意给这部分的利息,法院也不会反对。

新规之后,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整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以后超过15.4%的利率部分,就会被认为是高利贷,不受司法保护了。放贷人不能要求这部分的利息返还。

监管机构认为这是对债务的控制,因为今年一季度中国影子银行重新反弹到59.1万亿元的规模,必须时刻防风险。最高法也认为这是加快民间借贷阳光化进程,打击职业放贷人。

但是在我看来,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

超过15.4%的利率部分就不受司法保护了,你说民间放贷人会不会开始惜贷?

以至于这些钱,最终都流向了更具有保障性的国有企业部门呢?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8000万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估计, 截至3月31日,中国非正式贷款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4万亿元(合4910亿美元)。

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可能会有大量正常的民间借贷资金撤离,导致融资成本更高了。

即便民间资金不撤出,也有可能会出现砍头息。借你10万,实际只是给8万,补偿一下法律风险。

决策的原意是好的,但我也怕实际执行中,会出现一些走偏的效果。彭博评价称:乍一看,中国似乎正在保护这些小家伙。但实际上,中国正在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关闭重要的融资渠道。Covid-19疫情恶化了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而这一新的贷款上限可能会完全关闭影子银行的一角。

“中国刚刚杀死了4910亿美元的私人贷款市场”。彭博说。

所以,最关键的招数并不是去降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而是真真切切地,去解决民企融资难的问题——

让银行愿意放贷给中小民营企业,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千万不要因果倒置。

美国跟中国很不一样。

高峰期的时候,美国有15158家银行机构,今天减少到了5116家,但还是处于充分市场竞争。

由于美国奉行自由主义市场精神,反感政府干预,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私有银行。

这里头,既有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这样呼风唤雨的大银行,也有一些全部雇员就一百来号人的小银行。

这么多私有银行,那个竞争真的是香到不要不要的。

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香饽饽客户毕竟数量有限,而且美国发行债券、股市再融资也很方便,好企业并不用是很依赖银行贷款。

为了存活下去,这些银行会把目光放到中小企业群体,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潜在客户。在做风险尽调的时候,那叫一个尽心尽力,把那些可以合格中小微企业都挖掘出来,给与放贷。

而且美国又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利率定价权较强,风险和受益相一致后,银行没有动机对中小企业惜贷。

据媒体报道,2013年美国本土大概有7000多所银行,其实里头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分散在美国各个州。尽管社区银行资产不足10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

激烈的、充分的市场竞争,保证了美国中小企业较为顺畅的融资渠道。

回到中国这边。

我们的利率不仅没有做到完全的自由化,我们的银行体系还是以国有为主。民营企业想要拿到银行牌照,比登天还难。

2014年12月16日,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成立。从那个时候开始算,中国的民营银行破冰之旅,已经走了5年。

五年时间,初生宝宝都已经学会打酱油了。你猜猜目前有多少家民营银行?

答案是19家。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只有19家民营银行。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本来就应该实行信用扩张,去刺激经济升温。如果最后变成了对民企进行信用收缩,那可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比起简单一刀切的监管模式,我们不如多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