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时代结束了?一个大趋势来了…(组图)

作者| 猫哥

01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为了这句话,美国媒体彭博社(Bloomberg)和富士康打了一场“口水仗”。

彭博社报道了富士康董事长的发言,说苹果公司的供应商们已经在准备把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分开了,连富士康都已经在海外加仓了,海外生产力从25%提升到了30%,总之,富士康认为中国已经丢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富士康叛变了?

被喷了的富士康,求生欲还是很旺盛的,第一时间出来反驳,“我们没有这么说”,彭博自己过度解读,曲解误导。

富士康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自己5%的生产力,就能改变中国的一个时代,比川普发起的贸易纷争还厉害。

彭博的论断,倒是很符合川普的意愿,他一直在喊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想让苹果的生产线重回美国,中国制造若因此“败”一城,他也是喜闻乐见。

但是,对中国一直口诛笔伐的川建国,却是“嘴里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热搜,#TrumpMadeinChina(特朗普中国制造)。

川建国在忙选举,造势活动还是很宏大的,一遍又一遍“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信誓旦旦,他的支持者们也是疯狂应援,身上的周边自然少不了,帽子、旗子、衣服、横幅,口号都印在身上。

但在MAGA口号不远处,眼尖的群众发现,“中国制造”的标签如影随形,毕竟这批应援物资都来自义乌。

这不算是川建国的小聪明,只能说是一个商人的自觉,这点账还是能算明白的,如果真的把这些应援周边都放在美国生产,效率、价格哪有义乌有保障。

让世界知道“世界工厂”还在中国,这个男人也算是是功不可没。

02

世界工厂这个说法其实也没多少年,说起来,美国算是老牌的“世界工厂”了。

当然,美国的“世界工厂”头衔也是来自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自然是有资本的,但是玩剩下的怎么办呢,自然是便宜后来“五眼联盟”的小伙伴了,毕竟那里帝国留下脚步的地方。

英国的“过剩产能”成了美国“Great”的中坚力量之一,倒是“日不落帝国”遭遇黄昏,从老大哥变成了小老弟,美国成为最大的得利者,并成为输出国,开始一手掌控制造业中心的迁移。

第一站是日本,“世界工厂”进入亚洲。

二战后美国接手了日本,50年代的“美属日本”咋恢复呢?

美国是“世界工厂”,那么日本就做“亚洲工厂”吧,给钱、给物资、给产业,日本的工业体系恢复,并承接了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在1968年就成为全球老二了。

然后,日本、美国合力输出“落后产能”,接手的就是“亚洲四小龙”。

四小龙的发展多少都有点效仿日本的意思,承接来的产业都算是美日淘汰下来的玩意,走得也都是先给欧美日代工,然后再产业升级的路子。

靠着在朝鲜战争中倒卖美国物资,财阀们赚了一大笔,后来朴正熙缔造了汉江奇迹,韩国的制造业发展还是很快的,虽然韩日两国仇恨不小,但有同一个“主人”的面子,发展经济也不吃亏,韩国举国发展、财阀出力,造船业全球出挑;

中国台湾的崛起也是靠着美援起步,实施“代纺代织”政策以后,出口创汇的纺织业也成为了支柱产业,而此时美国和日本也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台湾从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了电子代工,鸿海、台积电、联电,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这期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制造业也是飞速发展,当然也少不了美日的产业和资本。

03

当“世界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已经是80年代的事情了。

靠着制造业,四小龙飞得确实很快,但是也很快就饱和,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也越来越贵了,尤其是中国香港,发展快确实又好处,但是发展太快,就容易盛极而衰,而此时恰逢内地改革开放,彼时竞争力不太足的香港找到了出路。

1978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服装厂与濒临倒闭的香港信孚手袋合资的太平手袋厂,拿到了工商总局发的“粤字001号”的执照,港商张子弥松了口气,他在手袋厂终于有救了,从前因为人工和地价的上涨而行将倒闭的工厂,在东莞焕发了第二春。

太平服装厂富了,信孚手袋活了,“三来一补”开始在广东转起来了。

那时开始,大量的港资进入到了内地,班尼路、真维斯等港资品牌来了,厂子也来了,一直发展成为了我们的“国民品牌”。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宝安西乡崩山工业区,建立了第一座只有百余人的精密电脑接插件厂,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iPhone;

1992年,三星在惠州市的陈江镇设立了三星生产基地,三星的制造业正式进入到中国市场,即便那时候的三星手机,还没有正式销往中国,甚至中韩还没有正式建交。

从纺织、玩具、五金,到电子零配件、电器,开放的中国散发着对制造业的天然吸引力。

外资制造业涌入中国,工厂落地,流水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的,为啥动辄就拿富士康说事儿,因为光一个富士康郑州园区里面,就有10几万人,你说它是个城镇都不为过。

重工业的基础,加上轻工业的发展,外资、国货,“中国制造”开了花。

截止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以上,中国制造在全球产值比重19.8%,超过美国,有200多种商品产量是世界第一,钢、水泥、煤炭、家电、手机、计算机等行业的产量世界占比超50%。

“世界工厂”,名副其实。

反倒是日本,在两次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作为输出方,损失还是很大的,资本毕竟逐利,日本失落的20年,与此也不无关系。

04

“世界工厂”的转移路径有点类似,毕竟制造业这事儿目前还是主要靠人,所以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就很有戏。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同时,人口红利这事儿,我们说得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了,而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谁还想进工厂啊。

所以,制造业看上去不太香了。

第五次制造业中心大转移要来了?谁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隔壁的越南和印度是呼声非常高的选手,三星的手机、电脑制造从中国撤退后,就是奔向了越南,苹果的一些生产线,也有往越南和印度转移的趋势,印度已经拿到了几条,据说iPhone11系列的手机,已经有一部分印度制造了。

不过,想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他们还得再等等,暂时并没有谁有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绝对实力。

而且,最大的变数是,世界似乎已经不需要“世界工厂”了。

05

当年那些亲手主导丢掉“世界工厂”地位的发达国家,再提起“世界工厂”的时候,已经开始跳脚了,现在他们的流行说法是:产业回流。

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开始再工业化了。

其实,无论美日还是欧洲,当年的产业转移的时候,仍然有不少的小心思,本国的核心部分还是要掐在手里,转移的也只是位于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产业,瞧不上的才拱手相让的,当初为了进入中国,没少说什么“打破壁垒、反对保护主义”的话。

但是,现在,产业空心化了,尤其是疫情当下,全球化的自然倒退和人为的倒退,让国内的一些中间产品是缺失的,供应链眼瞅着要断,心里着急,美国到了选举的当口,不整回来一点企业来保就业,对选民都不好交代。

而且,这几年中国发力高端制造,直接跟他们形成了竞争关系,这还能了得?

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已经开始号召在中国的企业撤离中国了,“得不到就毁掉”,这个思想倒是贯彻地很厉害,对内游说国内企业,对外打压和抹黑中国企业,比如华为,而仰美国鼻息的国家,也都跟着。

撤不撤,企业心里有数;技术壁垒和围追堵截能不能生效,还在互相较劲的阶段。

但后疫情时代,“国家工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打破壁垒、反对保护主义”?这会儿已经没人再提这茬了。

再这么玩下去,历史可能就此止步,中国将是最后一个“世界工厂”了。

而有的,只是“美国工厂”、“日本工厂”、“中国工厂”……

又将是一番激烈的厮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