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生产力”被封锁 这场持久战要这么打

放弃幻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吧。下半年最重要的两大趋势:

一是“双循环”内外经济换挡,二是科技公司走入下半场。

中国的前路已经走到了一个谁也指望不上的时代,铁幕、脱钩、冲突将成为新常态。向内而生,构建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成为了一个时代命题。

全球在经济危机中下坠,未来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每一个人,能够重新拉动经济引擎的只能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敲开新经济周期大门的,将是一场“价值大讨论”: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你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勒紧腰带过苦日子的年代,你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

回答不上这些问题,在未来几年注定格局有限,甚至在失序中被淘汰。

双循环,内外动力换挡

“双循环”一提出来,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就聚焦到“内外之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核心要旨是抓住最后的窗口期,为中国下一步筑基。

据海关总署统计,7月的进出口数据是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

进出口额2.93万亿元,同比增长6.5%,为年内新高;其中出口1.69万亿,同比增长10.4%,进口1.24万亿,增长1.6%;贸易顺差4422.3亿,增长45.9%。

海关总署署长接受采访时说:

对中国而言,如果内外动力能实现自然转换是最完美的。这是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决定的。

世界版图被分割成了3个部分:

图源:世界银行《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

原料国,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零件制造、加工和劳动力,主要由中国、东南亚、印度等承担;而利润最丰厚、最有价值的部分,设计、专利、品牌都掌握在欧美日手中。

中国处于从初级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过渡的阶段。

图源:世界银行《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

这导致无论是发生经济危机,还是人为干扰——比如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都会遭受到最直接的冲击。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中国经济格局是由国际大循环塑造的,到今天依然受益于它,哪是说放弃就放弃的。

在改革开放初就明确国际大循环战略,以1987年王建的《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为代表。

其核心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进外循环,形成中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赚取外汇,推动重工业、农业发展,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推动。

它不但让中国走出短缺,最终改变了我国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格局,长三角、珠三角、深圳特区都因此而起,我国产业分布也重新洗牌。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峰在2006年高达64%。

2006年同样是一个分水岭:中国开始从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驱动。

黄奇帆曾表示,“一个强国一定是内循环经济占GDP的80%以上,外循环的经济占20%以内”。

2019年全球最大贸易国里,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降到31.8%,美国是19.7%,德国高达70.8%,日本约为28%。以严格标准衡量,只有美国的双循环构架是在合理运行的。

中国过去十几年一直在努力把经济增长动力交到内循环手中,只是并不迫切。

但国际政治的风云变色,让这一动作大大提速。

所以要深刻地去理解,中国要从受制于外向型经济,向受益于外向型经济转变。

过去十年,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大变化是:中国进出口第一大主体,已经从“国字头”变成了民营企业。

它就发生在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到43.3%。更早的2015年,民企海外并购占比就超过了7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营企业不仅是国外大循环的主力军,也因其在国内商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内循环的“压舱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今年,中国外贸订单断崖式下跌,80%的中小企业遭遇了订单荒,仿佛10年前的危机场景重现;

然而,现在的中国新外贸,建立在全链路数字化的跨境贸易平台上:支付、交易、接单、物流、通关、结算等环节,已经全部可以在一部手机上解决。

以阿里国际站、速卖通、1688等为代表的平台,向中国外贸行业、中小企业主们提供了最好的出海工具,没有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个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商业体系,并不仅仅服务于外贸,更成为了企业外贸转内销的最佳平台。

稳外贸是一方面,帮助更多制造企业拥抱国内市场,是更具长远意义的战略布局。

通过与淘宝、天猫这个最大消费者平台的联动,上半年,淘宝天猫、1688等平台连续举办多场外贸转内销专场,帮助无数外贸企业解决了货品销售难题,淘宝特价版还专门上线“外贸转内销”频道,让双立人、迪士尼、优衣库等这样的知名大牌代工厂产品直面国内消费者。

尽管短期内内销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外贸的损失,但是汇聚30万中国厂长,150万外贸公司,100个特色产业带和全球200多个国家超千万的批发商,这套商业体系的未来却依然引人遐想。

被封锁的“第一生产力”

但是,如果只是把内循环理解成出口转内销,这无疑没有反映这个转型的纵深。

内循环更高层面的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最大限度激发中国内需潜能。

永远不要低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分量。

1988年邓小平讲这句话,是又一次被科技的伟力所震动。改革开放的最重大成就之一,是中国科技的进步。

曾经我们被日本新干线震惊、要“8亿衬衫换飞机”,如今我们有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有国产大飞机;

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联想电脑、华为5G、阿里云、大疆无人机,乃至TikTok等等……在各自领域站到了行业顶端,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同是科技企业,其技术含量也不尽相同,硬件生产还是集中在低端组装,5G技术全球领先,但依然无法摆脱对海外硬件供给的依赖。

相比之下,互联网领域依然是最坚强的堡垒,还好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提前布局,搭建起一套全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摆脱了供给侧的限制。

试想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中,如中国企业的大数据也掌握在外国供应商手中,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当美国“一个也不放过”的封杀、印度不惜交恶也要“去中国化”,各国关起门来发展科技产业,更深层的原因也呼之欲出:

经济大周期中,能穿越危机的“最优解”,一定是科技革命。不要低估任何属于新技术的细枝末节。那些看似并不多么炫酷的技术,也关系着中国经济升级的命门。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29年大萧条、东亚经济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历史反复验证了,危机与科技革命相生相伴。

过去,煤炭、蒸汽、电力、石油如何改变的世界版图,今天5G,数据,芯片,半导体带来的冲击只会更猛烈。

第四次技术革命已经进入下半场,数字化、智能化方兴未艾。科技内循环,才是本次经济危机的破局关键和最大机遇。

美国针对中国的,正是这些领域——回流高端制造业、限制核心技术专利交易、圈定互联网疆界、隔绝数据的外泄。

权力与资本,政府和市场,终于集体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产背书——科技公司。

2019年美国GDP仍然相当于全球第3-10名的总和。

图源:世界银行  2019年GDP排名前十国

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当面临危机、政治战车绑架一切时,其宣扬的自由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价值观通通被扭曲:

精致的美国梦最终踩在别人的梦想上,让世界一起为美国梦窒息。

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引动社会危机,疫情仍处于高爆发状态。

如今中美发生的一切,都能在历史中找到隐喻——美苏冷战、世界划分两大阵营;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打压、掀起三十年贸易战和半导体战争。

从华为、中兴开始的芯片战,到TikTok的强买强卖,到对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网易等公司一网打尽。

实体清单上超300家公司,美国对中国科技的封锁,已经远远超出中美贸易摩擦的烈度。

科技封锁其实就是对未来的封锁。这与近年来对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打压一以贯之。

封锁禁令之后,引发了又一轮中概股危机——白宫计划要求所有中概股公司必须遵守美国审计要求,否则强迫其退市。

消息一出,阿里巴巴股价暴跌了5.11%,一家就蒸发了367亿美元;京东下跌4.39%,网易下跌3.32%。接连被做空的在线教育龙头跟谁学大跌了18.5%。

高层所说的“外部环境变得极其不稳定和不确定”,这才是冰山一隅。

今年以来中概股频频被做空,回归国内市场,进入科创板成为了很多科技巨头的选择。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全球最大独角兽——蚂蚁集团宣布在科创板和港股上市。

其2000亿美元的估值,为优质的中国科技企业上市树立了标杆,也为科创板进行背书。这证明了我们为了鼓励优质科技公司的发展,是有创新融资能力的。

决定权不在我手,科技公司的前路,和内外换挡的改革方向,紧密交织在了一起。无论从技术、资本还是市场角度,中国科技公司都必须和脚下的土壤形成更深的连接。

回归价值,科技破壁的两条路径

面对数字铁幕,中国科技公司“渡劫”之路何在?

面对新冷战危机,中国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

还得从“双循环”架构中寻找价值定位。

40年前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彻底扭转了局势,一场改革开放改变了山河你我的样貌。

如今中国走到另一个拐点,迎来的是一场“价值大讨论”。

每一个科技公司都需要回答: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你能带来什么样的突破?

你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

回答不上这些问题的公司,在未来几年注定格局有限,甚至在失序中被淘汰。

安永《摆脱新冠危机:后疫情时代的应对》

但这并不容易。

和经济结构一样,中国不少互联网公司早已“脱实向虚”——追逐流量思维、收割短期利益。

创业者言必称流量,用户时长就是广告收入,游戏和泛娱乐业务的快钱最好赚!

但是——让用户沉迷于“奶头乐”中——科技公司为我们的时代只能作出这些贡献吗?习惯了赚快钱的科技公司,还能不能自我革命?

疫情期间,线上经济好像到处都是“风口”,一些在解决问题,一些在制造泡沫。

一个判断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没有提升效率,减少成本。还是说只是在用流量说话,占据用户的时间。

图源:Trustdata

廉价的“奶头乐”文化诱惑很大,因为这是把用户变成数据后,直指人性弱点、精心设计的算法,也是流量驱动的公司最快变现的商业模式。

但最后在回答“社会价值”问题时,会又走向泡沫和虚无。在网上是声色犬马,放下手机面对着失衡的生活。

真正能改变社会的巨大变化,在舆论热潮中反而被泡沫淹没。价值不应仅以体量和数据简单衡量,虽然都是科技公司,但是一些成就更值得珍视。

我们反复论证,中国不缺少大公司,这是我们的经济体量、人口基数和国内大市场决定的;我们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坚定长期主义,能够从0到1,更能不断自我革命的强大公司。

摆在科技公司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新基建,数字经济产业化,构建“科技内循环”;一条通往产业升级,赋能中小企业,推动实体经济构建“消费内循环”。

5G正在高速的规模化扩张,中国是最早大规模实现商用5G的。预计5G基站数量规模会达500-600万个,预计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直接带动经济产出10.6万亿元。

全球云市场被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占据,其营收规模分别为350亿美元、181亿和89亿。在硬件基建上,又要摆脱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储存设备。

7月31日,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落成,由阿里云在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陆续增加和开放超百万台服务器。这是算力的大解放,意味着中国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上自己的云。

未来3年,阿里云还将投入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开发。

这些还都只是基础设施,在基础之上,更指向产业升级,科技公司释放数字红利,赋能中小微企业,形成更多的数字化产业带和城市集群。

从上一次经济危机到现在,中国消费市场、产业链布局最大改变就是商业的数字化。

线上消费在社会总消费所占比例连年走高,目前已达30%。意味着电商已经掌握了需求端的规律,有能力也有技术去推动整个供给链上下游做出改变。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之一是“淘宝村”,这是中国电商改变产业集群的样本,将乡村振兴、新城镇化、产业升级、跨境电商等命题统统囊括进去。它展现出科技革命的一重重要价值—让技术推动普惠和平权。

从2009年开始,在浙江、广东、河北等地开始出现淘宝村,到2019年全国有4310个淘宝村,95个淘宝村集群,33个大型集群(30村以上),7个超大规模淘宝集群(100淘宝村以上)。

据《农村网商发展研究报告》,参与电商经济的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提高了2.05万元。

通过科技公司的平台,填补了区域间数字化发展的鸿沟,带动这些地区向着数字化的第二、三产业转型。从而聚合起了一条从各环节生产、物流仓储架构、网上消费、跨境出海、需求反馈的完整闭环。

仅以阿里生态为例,就蕴含了6901万就业机会,电商平台2019年带动就业4976万个。

这样的数据背后,是数字化力量对实体经济的显著推动。

图源:商务部《中国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

目前,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仍是美国,3.3亿人口在2019年创造了5.7万亿美元的消费总额。

中国有14亿人口,2019年零售总额是5.4万亿美元。专家估计,在今明两年内中国的消费额将超过美国。

这种乐观情绪从何而来?

来自中国人改善自己生活的不竭动力!

中国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他们也承负着贷款,居住在一二线城市,12个大都市圈中;

同时有6亿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散布中国各个角落,主要在农村地区,城镇化必将释放出他们巨大的活力,而将成为支撑中国内循环的新生力军。

我们所希望的,是让所有人知道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并且能够负担得起。面对空前严峻的世界格局,中国必须有一套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的新基础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未来竞争最重要的起跑线。

今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把握数字基建这一新基建的重大机遇。结合当下的形势,数字新基建的价值更加凸显,也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家的远见。

结语

全球化的逆流、双循环的构建、中美走向冲突,都是必然的结果。

改革不是因为一次危机、一份文件引起的,它是在对应的时期下,各种要素的共同结果。

但是只有到了真正大危机的时刻,人们才能克服惰性,从短期利益抬眼到长期主义。所以每到危急时刻,都是拐点时刻和战略机遇期。

通往未来的道路,必然是由科技铸就的。

高层的议程表上还有许多重要任务:金融让利、房住不炒、新城镇化……但宏观趋势已经明朗,就是走新的双循环格局。

怎么理解双循环?简单说,就是中国要从生产大国走向生产强国、消费强国和科技强国。

科技公司被逼到了墙角,也到了必须回答价值定位,解决真正问题的时候。

善用数字化力量,做真正的服务双循环的新型基础设施,是中国科技企业面对的一道不能跳过的必答题。

个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抓住历史进程、避免失序危机,才能一次次扭转乾坤。

所有仍然心怀理想、相信价值、笃信长期主义的人,都要做好长期面对一个不确定未来的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