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胡万程
今日,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14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承认,劝说多国不要使用华为,想跟美国做生意就别用华为,否则会影响有关国家同美国的关系。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这再次证明有关禁用华为的决定与国家安全无关,而是高度政治化的操弄。也再次让世人看清,到处恐吓、威胁、挑拨威逼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就在一天前,英国就宣布,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
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解释道:“担心来自美国方面的供应链管控,会对华为的服务造成不稳定影响,英国无法承担基础通信设备长期受到威胁的风险。”
英国的担忧并非不能理解。基于同样理由,海外的个人消费者也用脚投票——自去年5月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禁用安卓、谷歌等服务应用后,华为手机在在欧洲的份额急跌 40%。
华为在英国的投入不可谓不多,除去长年在公关、广告及销售领域的巨额花费,今年6月,华为还刚刚决定投资10亿英镑在剑桥新建研发中心。
瞧见华为如此掏心掏肺,英国也曾投桃报李。1月,正式批准华为有限度参与英国5G网络建设。
可惜,蜜月期没撑过半年。
英国政府宣布,从今年底开始英国运营商从华为购买任何5G设备都将是非法的,另外政府要求运营商到2027年将华为设备完全从英国的5G网络中移除
海外市场的相继失守,好在未动摇华为的根基,营收占比近六成的国内市场是华为的基本盘。在新冠疫情和美国制裁的双重打击下,今年上半年华为仍然实现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1%的好成绩。
客观上来说,华为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与美国一边延长禁令、一边延长豁免的“矛盾做法”相关,至少现阶段,华为仍能采购台积电等供应商生产的芯片。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期限逼近,华为除了加急储备,未来的应对措施仍不明朗。
步步紧逼的禁令,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华为能否活下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深夜“成绩单”
“如果没有美国的禁令,华为的5G业务这两年一定是爆发性的增长。”一位负责欧洲区设备销售的华为人曾对南风窗说过这样的话。7月13日,华为在深夜发布的半年报证明了他的话。
7月13日晚间,华为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
纵然面对美国如此强力的绞杀,华为依然实现了销售收入4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净利润率9.2%。虽然营收增速和近利润率都为近五年内最低水平,但考虑到大量备货造成的运营成本上升,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再次证明了华为在5G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这一增速,基本符合任正非在去年年底的预期。他当时接受媒体采访说,“华为在2020年应该还是会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会太高,估计2020年会在10%左右”。
从收入结构上看,比较近三年的年报,华为的各项业务增速不尽相同。
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是华为的三大核心业务。出生伊始,华为是运营商端见长的企业,但随着近年华为不断加码个人类电子消费品,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首次超过运营商业务,2019年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0%。
今年上半年,这个趋势仍在延续,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进一步增长至56.34%。一方面是华为在网络、基站、基带等领域的5G技术优势形成了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因疫情暴增的线上需求在客观上助推了智能手机的使用。
此外,贸贸易摩擦导致的情绪让消费者更为关注华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4月时,超越三星,终于坐上老大的位置。
但在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的增速上就没有那么显眼了。相较于消费者业务350亿元的增收,运营商业务只增加了131亿元,企业业务只增加了47亿元。5G业务合同最近也被爱立信超越,华为停留在了91个,爱立信达到了95个。
可以说,受制于外部对5G的打压,华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部分调整,愈发依赖于消费者业务。但在美国“芯片+应用”的组合攻击下,华为的消费者业务也将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美国新一轮制裁的影响并未充分反映在上半年的财报当中,下半年仍是一条荆棘之路。
午时未到
目前的华为,面临着一个大限。
5月15日,美国针对华为更改的出口管制条例是,限制半导体制造商采用被列为管制清单的设备与技术。在为华为生产芯片之前,制造商需获得美国政府许可。
正是这个条例,让具有常年合作关系的台积电望而却步,甚至让中芯国际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这个中间有着120天的缓冲期,也就是禁令后120日内,生产、交付的设备与软件将得到豁免。缓冲期的前60天是美国政府搜集各方意见的期限,企业最晚可在7月14日前提交意见。
业内有消息称,台积电、高通等厂家均已向美方递交意见书,以力争宽限期后可持续为华为供货。各厂家的许可证是否能够得到批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华为在未来的走向甚至是命运。
禁令究竟能严到什么程度,各方许可证的申请通过可能性有多大,解释权在美国商务部。
由于美国一方面连续加码打压力度,一方面又“钝刀子割肉”,不断延缓禁令生效时点,其实各方生产者也并未完全摸透“美国心”。加上禁令会相当程度上影响本土企业的利益,美国也不乏延缓禁令或减小禁令力度的声音。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坦言,新禁令有一些未必能称为 “漏洞” 的“漏洞”。但这关键要看美国商务部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台积电也为此特别雇佣了美国的律师团来沟通与分析美国的意向。
从震惊担忧,到同仇敌忾,再到心平气和,一年来身处漩涡中心的华为人的心态早已变得“钝感力”十足。对于美国屡次延缓禁令,多数人并不抱以幻想。任正非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美国禁令对华为构不成死亡威胁,延缓禁令也没有多大意义,华为已做好准备。
任正非口中“华为的准备”,主要指的是核心芯片及元器件的备货,与操作系统的开发。
根据华为19年财报披露的数据,原材料同比增长65%至585亿元,整体存货同比增长75%至1653亿元,如此之多的备货,目的就是保证在极端情况发生后核心产品能够保证半年到两年的正常供应。
软件方面,华为在柬埔寨、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至少9个国家以及欧盟地区提请了鸿蒙(Harmony)商标注册申请,用途涵盖智能手机、便携式计算机、机器人、汽车中控等。
与鸿蒙系统一同推出的还有华为HMS生态。华为HMS和鸿蒙的关系,就像谷歌的GMS与安卓。在华为被谷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鸿蒙和HMS的成熟是重返海外智能手机市场的关键。
最坏的打算
有关华为的将来,国内舆论场上不乏积极乐观的讨论。
但在我国芯片及系统研发能力尚不成熟的当下,“断芯”和“断系统”直接卡住了华为各项业务的脖子。
伴随美国层出不穷、毫无底线的打压,很多事情并非华为一人说了算,做好最坏打算是有必要的。
万一在漫长的消耗战中,华为把芯片备货消耗殆尽,自产芯片和系统尚未达到主流商用级别,又因禁令无法找到供货商,那么华为不可避免地存在分崩离析的可能。
分崩离析,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断臂求生。
盛传已久的华为剥离海思,是一个可能性较大的选项。美国禁的是“华为设计”,采用美国设备的半导体厂,无法生产 “华为设计” 的产品。但只要剥离了华为海思,华为是可以外购通用芯片的。
不过,不经客制化的芯片,无法满足高端智能机的需求。这样下去,华为的手机业务就变得不再具有竞争力,导致手机业务也需要拆分。通过引入多方股权,形成独立实体。从市场上继续获得第三方的零部件供应和软件支持,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继续维持手机业务。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华为出来的研发人员,特别是通信、半导体相关技术领域的,也可在其他企业贡献力量,从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
当然也有可能,美国会“丧心病狂”地继续围堵新公司。但人才和技术是很难围堵的,围堵的过程耗时漫长,中国有足够的时间继续发展芯片和操作系统。
禁令对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反噬,也不可不提。贸易制裁,向来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华为禁令亦不例外。
华为每年购买约200亿美元的芯片,约占全球4000亿美元芯片市场的5%。尽管全球芯片销售额下降5%似乎并不十分明显,但新政策将对美国公司的打击尤其严重。
原本从美国公司采购的芯片订单,逐渐转移到了本国和他国身上。而中国其他科技公司,也会因寒蝉效应提早备案来摆脱美国方面的钳制,这些都会给美国的芯片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已然成为中美角逐象征的华为,背负了太多本不该承担的东西。禁令的松紧、芯片生产商是否拿到许可证、甚至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中美关系的冷暖都将对华为产生重要影响。
刚交完上半年的成绩单,华为又要准备下一场大考。
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