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正在给上海打开枷锁。
前几天,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重磅信号:长达数十年的金融禁区有望迎来突破,未来上海可能会从香港手中接棒,扛起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旗。
上个月,上海还挂牌成立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这是全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贸易自由化程度无限逼近香港。
作为超级联系人,香港对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而当前的上海,却在高层的牵引下朝着这两个目标加速狂奔。
历史上,上海曾是远东的中心城市。但因为国运的变化,上海阴差阳错地从全球城市序列中滑落。香港则强势崛起,一举取代上海的地位。
这一次,上海正在加速重归百年前的荣光和辉煌。
尽管深圳内心深处也有“全面赶超”香港的雄心壮志,并以此为目标藏在背后奋起直追。不过,中央似乎有意把这个历史性进程交给上海实现。
从很久以前开始,中国就希望人民币能够走向国际化,以打破美元霸权地位。
原本这个目标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而水道渠成,一点都急不得。
像19世纪末,美国的GDP就超过了英国,但五十多年之后,美元才真正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货币霸主。所以,人民币要赶超美元,乐观估计也至少是本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
然而,今天在大国博弈的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有了非常强烈的紧迫性。
前不久,美国“制裁”香港时,坊间就疯传美国会发动一场金融“核战”,把香港踢出SWIFT美元支付清算体系。
当时传言一度引起了恐慌。因为这意味着香港会被挤出全球金融体系之外,成为了一座孤岛。“所幸”的是,最后美国只是单方面取消了香港的独立关税地位。
不过,这场危机也足以显示——继贸易脱钩之后,中美也可能会发生金融脱钩。
过去,它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却变成了一件不可不防的事情。
这两天,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就在财新论坛发出了警告:“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开展国际业务,主要是依靠美元支付体系。但这套支付途径是否安全,值得担忧”。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在俄罗斯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身上,我们也不得不及早地预防,做好真正的应对准备,而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应对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央行释放出了上海会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先行先试的信号。
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是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最重要的标志。很明显,中央是希望上海能够以此为支点,加速推动人民币走出海外。
过去,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中,比上海扮演了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对通过香港摆脱“阿格琉斯之踵”方面,寄予了厚望。
不过,现在香港内部正处于多事之秋,外部还是中美对抗的一个契子,各种不确定性陡然上升。
让上海成为香港的B计划,此时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人民币要想国际化,自由兑换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1996年,中国就允许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只要你能够提供材料证明存在真实的贸易往来,企业就可以把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去购买国外的货物或者劳务服务。
随后,中国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资本项目下的渐次开放。不过,该领域动一发则牵全身,中国一直十分谨慎。
至今,中国仍有几块禁区无法踏足。包括海外企业无法在中国境内发行股票、外国人无法直接投资境内有价证券、不允许个人购汇在境外买房投资不动产、限制非居民购买内地房产……
上海既然要先行先试,只能是做前人未有之事。这方面上海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一未来上海可能会率先在一定程度上放开货币市场。每人每年不再限定在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给与上海居民更高的弹性空间,比如说两倍、三倍甚至更高?
这并非不可想象。就像我之前在《海南会不会取代香港?》一文中分析,海南建设自贸港,900多万常住人口拿到了一个独享的大红包,就是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进境商品。
零关税的受益者,从“企业”身上外溢出来,扩张到了特定某个省市的普通消费者,由这个片区的民众独享,这在内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中央若是为上海单独开一个口子,我一点也不意外。
第二上海证券市场有机会开设国际板。之前上海已经筹划很多年了,只是因为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原因,才遭致搁浅。
虽然澳门也会建立以人民币计价计算的离岸证券交易所,但并不妨碍上海开设同种类型的国际板。
毕竟在人民币在岸证券交易所方面,中国就有过一南一北两个市场(上海、深圳),是有过先例的。
第三,上海自贸区最先实验FT账户,其资金划转采用了“一线宏观审慎,二线有限渗透”规则。中国居民开设FT账户后,跟境外账户之间的划转结算相对自由,跟境内常规账户则相当于跨境业务管理。
只有因为经常项下的业务、偿还自身名下贷款、实业投资等真实需求,本土居民才能把钱(限于人民币)从境内常规账户,划到FT账户下。
未来这道防火墙会不会整个后移,既跳开自贸区范围覆盖到全上海,把整个上海市打造成一个特殊的离岸市场。而上海跟境内其他城市的资金往来,则当做跨境业务处理?
第四,中国的资本账户可分为7大类11大项40个子项,绝大多数已实现“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但都是在事前资质审批及事后额度严格限制下。以后上海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取消限制,变成完全的自由兑换。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储备货币。虽然排名很高,但是还远远称不上国际货币。因为在全球跨境支付交易中,使用美元的比重约42.5%,人民币仅有2.2%。
这些闸门一旦开启,上海将为中国打开更加顺畅的人民币回流通道。
而基于通畅的回流渠道、高水平的自由兑换,境外居民对于人民币才会有普遍的接受性,愿意持有人民币。如此,人民币才能真正的走向国际化,帮助中国减少汇兑损失,收取更多的铸币税,刺激对外贸易和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是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方星海就说: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取得更大进展,中国抵御金融被人家脱钩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香港的另一大功能,是国际航运中心。
虽然从经济体量上来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已经相继超越了香港。但是香港仍是中国制造连通世界的一个超级大通道。
2018年,大陆对香港的出口额为3020亿美元。而香港人口只有700多万人口,本地市场极其有限,所以3000亿美元贸易中,香港居民只消费了一部分,大部分是借道香港出口。
这个规模大概为2000-2400亿美元。如果取最高值的话,约相当于中国内地全年出口总额(2.48万亿美元)的10%。
换句话说,内地有十分之一的出口货物,通过香港转口!
明明整个大湾区有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几个超级港口,为何内地还如此依赖香港?
因为,香港是一个自贸港,货物运输以及船舶进出,手续极为简单。以航运自由为例。在内地很多地方,经常会有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登船联检,导致船只滞留在港口走不了,每滞留一天都是一笔巨大的运输风险。
香港这边,则不会对船舶和船员实施额外检查,而且外来船只进入或驶离香港港口时,无须向海关办理结关,来去自由。也由此,船老大在进出香港时也就不需要准备一份疏通费用来做公关了。
由于清关效率极快,货物抽检率很低。很多深圳公司在进口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时候,会走香港的港口。可以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与临近香港有很大的关系。
香港作为自贸港,极有力地托起了珠三角这个世界工厂。
2013年,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但是历经六七年的探索,其货物流动的便利程度、通关速度仍不及香港。所以,上海始终做不了国际贸易的中转中心。
上个月16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上海揭牌。该片区包含芦潮港区域、小洋山岛区域、浦东机场南部区域三个部分,目前已设立电子围网,封关运行。
按官方的表述,这是目前内地开放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原本,这个地方就属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相比普通港口已享有了较为便利的通关手续,如今又再一次升级,你可以想象其开放程度之高吗?
现在绝大多数货物入区,海关会径行放行,企业可直接提货、发货,不再需要申报、备案和统计。
而且货物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不设存储期限,想放多久就放多久,极大便利了企业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相比其他保税区的不同
举个例子。以前,江苏运了半个集装箱的汽车零部件到这里中转出口,只是跟其他集装箱拼在同一艘船发货,以此共享了某段路程,减少一点运输费用。
但是你不能开箱集拼。所以,你还是占用了一个集装箱的空间,得付一个集装箱的费用。
如今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下,企业可以打开集装箱,甚至打开包装,将箱内货物进行重新组合,发往不同目的地国家。相比之前可以节省一半的费用。
可以说,在这片封关运行的十几平方公里内,很多条条框框都不见了,货物自由化无限逼近香港。
上海冲击国际航运中心,有了更大的底气。
在金融和贸易自由化方面,中央再次为上海开闸。这座城市,越来越像香港!
要论实际开放程度,上海才是目前中国的第一高地。比之刚刚起步的海南,上海不知道要领先了多少年。
海南自贸港除了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进境商品这个政策,剩下的基本可以算是上海的影子。这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我个人推断,上海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自贸港。
不过从中短期来看,上海并不会完全取代香港。
因为在法制环境、信息自由化方面,香港仍是全中国最一流的地区,无与伦比。在这个方面,上海很难超越香港。
我说个细节你就能明白了。当前内地企业签订的航运合同中,有极高的比例会把香港选为仲裁地。因为大家觉得,自己一定能拿到一个公平的判决结果,对方很难拿钱去收买。这个信任感程度,内地一线城市目前还做不到。
此外,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发展,我相信中央也不会拿上海去“取代”香港,让香港沦为一个经济孤岛。
它不是一个要么A要么B的选项,而是“AB都想要”的计划。
只是我们不可否认,上海的崛起,确实会稀释香港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香港极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近年来,深圳经济蓬勃发展,其内心深处其实也产生了成为下一个香港的雄心壮志。深圳一直以这个为目标奋起直追。
不过,中央似乎有意把这个历史性进程交给上海实现。
纵观过去的历史,证券交易所、自贸区、FT账户、科创板等极为重要的棋子,中央都是率先放给上海。
在多数情况下,深圳要滞后几年才能拿到类似的正式牌照。
深圳唯一领先的一次实验,是经济特区。但这样做,也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高层考虑到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这张王牌太重要,不敢轻易冒险罢了。
这一次,上海又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特殊保税区方面先行先试。我不知道深圳会等候多少年?
其实,上海是典型的买办经济,深圳是移民经济,深圳有更大的闯雷区冲劲、更强的创新活力。
这也是为什么深圳在政策滞后的情况下,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奇迹。在很多地方与上海平起平坐。
所以,让两个城市同时起跑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如果说金融的发展需要历史沉淀,百年前上海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选择上海实验无可厚非。那么,在国际科创中心以及航运中心方面,深圳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是不是会有更有实验效率呢?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历史性关口面前,中国最顶尖的三座城市同时迈进了一个十字路口。
谁胜谁败,都会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香港, 为什么不好取代?
01
“退市潮”下,中国公司不能在纽交所上市了?
其实这有点危言耸听了。在前几天的陆家嘴论坛上,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专门解释了下:“准确的说法是,中概股中少数企业想通过主动的私有化从纽约交易所退市,再寻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说白了,就是不再跟纽交所玩了。没办法,瑞幸的陆正耀拍拍屁股就走了,坏名声却像屎一样摊在了咱们所有人的脸上,二百多家中概股的日子不好过——
不光做空机构把中国公司视作肥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也公开提醒大伙不要投资中概股,正规军和游击队一起唱空,简直是釜底抽薪;
不过杀伤力最大的,还是美国监管方面借这个由头搞的一系列组合拳。不光要查你的审计底稿,还弄了个《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不配合就不让做业务,一点办法都没有。
与其在别人地盘上忍气吞声,还不如换一个更友好的地方另起炉灶。
相比越发苛刻的纽交所,包容度更高的香港成了很多公司的新选择。紧随阿里之后,网易和京东也接过了李小加抛来的橄榄枝,百度、携程和字节也蠢蠢欲动。
据说为了把敲钟仪式弄得隆重点,甚至有公司特地找了做锣的老手工艺人,一锤一锤敲出来一个200公斤的大锣,花了20多万,给足了港交所面子。
开业比上海早了4年、接纳“中概股”比纳斯达克早了6年、场内聚齐了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新经济巨头,即使放眼全球,这也是一家能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证券交易所,
可就在几十年前,港交所连几家像样的中国公司都找不出来。
02
香港的股票交易,最早能追溯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时的股票转让规模不大,主要是英国商人之间私下交易。1891年的时候,当地还建了个香港股票交易协会,可人们还是习惯在大马路边交易。
一大群带着黑色高礼帽、穿着灰色燕尾服的股票经纪人们在街头兜售股,确实有逼格,但能玩的很少,只有汇丰、置地那几家英国公司,比上海的华商证券交易所差得远了。
可惜后来打起了仗,上海金融中心的名头跟着出逃的移民和资本一起转移到了香港头上。源源不断运进来的黄金和热钱,在“新移民”的手里成了最烈的燃料,东方之珠开始腾飞。
整个60年代,香港的GDP几乎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长,不过上市公司的数量不多,只有60多家。公司少、热钱多,还停留在手写时代的交易所越来越力不从心,不得不延长每天的休市时间。
英国人不行了,有心的华人盯上了证券市场。
1969年,美国游学归来的李福兆跟合作伙伴一起开了家由华人主导的证券交易所——远东会。在远东会的鼓舞下,金银会和九龙会相继成立,香港股票市场进入了四会并立的时代。
不过交易所多,也有不少问题,1973年的股灾就跟这个脱不开关心。当时的香港股市很乱套,几家交易所谁也不服谁,都想压垮对手当老大。
为了从挂牌公司数量上碾压对手,几个交易所纷纷放低上市门槛——远东交易所的老板更是放出豪言:有2000万资本额就能上市,哪怕是酒楼、茶楼也来者不拒。
短短几年时间,超过200家公司在四大交易所挂牌,几乎是日日有新股、夜夜有笙歌。
随着恒指从几百点迅速飙涨近千点,上至富豪商贾下至保姆司机,都开始视股市为金矿。暴富新闻一个接一个,类似鱼翅捞饭、鲍鱼煲粥和钞票点烟的奇闻也开始屡见报端,堪称疯狂。
1973年,毫无征兆的断崖式下跌突然袭来。几个月不到,恒指就从1774点狂泻至400点,一年后又跌到了177点,九成市值灰飞烟灭,简直是世所罕见。
早些年特火的港剧《大时代》里面就拍了这段历史,郑少秋在里面演了个靠做空股市发财的丁蟹。
可能是演技太过精湛,在那之后只要有郑少秋的新剧上映,恒指就得跌上几天,甚至有券商专门对这个不着调的“丁蟹效应”做了分析,还发了份研报。
03
痛定思痛,曾经互为竞争关系的四大交易所在1986年选择合并,创立了香港联合交易所。借着当时的地产牛市,香港的经济有了复苏的苗头,就是结构不太理想——好公司太少、地产商太多。
不过架不住命好,幸运的香港又一次搭上了时代的便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西方资本进入香港落脚,而大陆的国企也纷纷南下设立据点。眼看着无数资金来来往往,香港人坐不住了。
1992年,时任联交所主席李业广上书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提出了“优质国企”来港上市的方案,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在架构上改组以符合国际标准,这得到了朱镕基的支持。
同年7月,海虹集团(后改名招商局国际)成了第一家在联交所上市的红筹股;1993年7月,青岛啤酒则作为第一家H股在香港进行交易,内地公司进军香港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大陆不光带来了企业和资金,也给港交所找了个天大的靠山——
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盯上了香港。但在大陆的支持下,香港金管局以强硬姿态御敌,索罗斯卖、金管局买,拼的就是家底殷实、子弹充裕。
决战在8月28日爆发,当天市场创下790亿元的成交记录,恒指却安坐如山、仅微跌93点。收市之后,香港政府宣布击败国际炒家,恒指也在金融保卫战胜利后重新走牛。
在这之后,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的融合呈现出愈加活跃的态势,“H股”与“红筹股”公司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从13.84%(1998年)上升至29.23%(2003年)。
2000年3月,由李业广牵头,联交所与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后,与结算公司一起合并于香港交易所旗下。同年6月,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自家挂牌上市,还给自己分了个吉利的号码“0388”。
等到了2006年,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额已从起初的不足5亿,激增至日均300亿;市值也从90年代初的1万亿,突破至10万亿。
在上市的20年时间里,港交所的股价从3.88港元涨到了将近300块,市值也从85.9亿港元飙至3755.3亿,涨了4272%。
04
2009年6月,李小加被任命为港交所CEO。严格来说,他就任的时机并不算好,当时的港股虽然繁荣,但问题其实不少:
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上市公司行业也高度集中,大部分是金融和地产;骨子里更是带着旧时代的傲慢和偏见,虽然自诩法制健全,其实饱受殖民地文化影响,改革阻力极大。
光是改了下股市的交易时间,就让李小加收到了一大堆抗议信。
2011年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连接内地、配合内地的开市时间,上任之初的李小加尝试着推动了港交所交易时间与内地接轨,逐渐把交易日午餐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了1小时。
结果却捅了马蜂窝,当地的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特地搞了次反对游行,组织了不少人喊着“李小加扑街”的口号到港交所门口示威。
但在历史机遇面前,李小加没妥协:“我们不应该因为有人不想开汽车,就不建高速公路,让所有人都继续走乡村小道。”
几年之后,中国内地与香港股市的互联互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4年沪港通启动,2016年深港通启动,“北水”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南下。
这算是香港证券市场背靠大陆的二次转型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据港交所数据,从2006年至2017年5月间,内地公司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从50.3%增至64.0%。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内地公司IPO占香港市场总数量的60%,总集资额更是占到91%。
不过也不是没有遗憾,在同股同权上的坚持几乎让港交所错过了一个时代。
2013年,阿里巴巴与港交所曾就上市事宜展开多次斡旋。马云提出“AB股”上市方案遭拒后,再度商讨以“合伙人制度”上市、希望借此保证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掌控。
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漫长谈判后,香港人保住了骄傲的“同股同权”,阿里则选择弃港赴美上市。在那之后,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曾经发布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公开日志:
“今天,作为香港人,我想问的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监管,是被急速变化的世界抛在身后,还是应该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未来做出改变,迅速创新?!”
05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了新的《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港股市场迅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小米、美团、映客等新经济公司上市,掀起港股市场IPO的小高潮。
最夸张的时候,连上市仪式要敲的锣都不够分——
2018年7月12日,修葺一新的港交所上市仪式大厅里,屏幕下方摆了四面金色大锣——8家公司同时香港上市,八位负责人只能选择每两人同敲一面锣。
等到了2019年,港交所更是以183家公司、募资3128.89亿港元的成绩再次拿下了全球主要资本市场IPO规模的冠军;
即使是同一年之内催生了558位亿万富豪的A股相比,背靠大陆和亚洲,港交所点石成金的能力也不遑多让。以IPO规模来看,这算得上是亚洲最大的造富工厂了。
最近几年,取代香港的呼声渐起。上海建了自贸区,深圳做了示范田,仿佛只要再添一把火,那个逐渐沉沦的东方之珠就会永远熄灭。
但不能忽视的是,香港仍以其贸易优势和金融自由度牢牢占据着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光是2019年一年,通过沪深股通活跃的外资就有9.75万亿人民币,这在短期内是很难取代的。
尤其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港股的一系列改革降低了新经济企业上市的门槛,更让在瑞幸事件后惶恐的中国公司有了稳妥的后路。
就算是美国威胁取消香港特别关税地位,可能也不会真的让话语权愈重的港股伤筋动骨。这个道理很简单,众多优质标的在港交所公开交易,美、欧、日、韩资金不会不想参与。
只要有好公司投、有钱赚,政治是拦不住资金的。
就在前几天,方星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达了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最起码在中概股回归这件事上,咱们肯定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对手握重金的国资机构来说,在悍然出海投资美股和南下为本土高科技公司站台之间,永远都只能选择后者。
所以你看,中国公司需要港交所、港交所也离不开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