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潮》,这两年备受瞩目。
去年,它先后入围上影节与FIRST青年电影展,在国内电影节上出尽风头。
今年,它又亮相北影节线上影展,在影展上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不少观众都将它称作是“国内近两年最成功的女性作品”。
影片本身,看点多多。
比如,它独特的女性气质。
该片从编导到演员,全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团队。
片中故事,主要围绕女性所展开,无论是选取的视角,还是讲述的方式,全都是非常女性化的。
又比如,它的演员阵容。
郝蕾和金燕玲这两位曾获得过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实力女星,在片中饰演一对母女,同台飚戏,火花四溅。
《春潮》原本打算于今年3月5日登陆全国院线,但受疫情影响,其上映事宜只能被无奈搁置,转而另辟蹊径,在网络平台上线。
海报上,郝蕾沉溺在绿色潮水中,直接点题“春潮”。
大篇幅的潮水,既指代了女主身上无法抽离的女性困境,又代表了女性暗流涌动的情欲世界。
与这版定档版海报相比,个人更喜欢《春潮》此前用于影展的另一版海报——
海报上,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的名言,看上去格外引人注目:“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仅此一句话,就牵引出了该片的核心线索——“女性意识的代际关系”。
画面中,三位扭曲变形的主人公,直接隐喻了原生家庭关系对女性所造成的拉扯与挤压。
片中镜头,主要对准了当下大热的“原生家庭”问题。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已经成了社会上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国内的不少影视作品,都聚焦这一话题,引申出了更广泛的思考。
电影方面,有《柔情史》《再见,南屏晚钟》等作品;电视剧方面,有《都挺好》《安家》等作品。
原生家庭中的矛盾,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是悄无声息地上演,毫无预兆地爆发。
只不过,与上述作品相比,《春潮》显然走的更远、更深——直接聚焦了祖孙三代的冲突与摩擦。
片中故事,主要围绕着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三代女人展开。
外婆纪明岚(金燕玲 饰),是社区里的热心大姐,对外热心助人,对内严厉刻薄。
母亲郭建波(郝蕾 饰),性格沉默倔强,对女儿开朗温暖,对母亲隐忍克制。
女儿郭婉婷(曲隽希 饰),为人天真懂事,总是为夹在母亲和外婆中间充当润滑剂。
三代人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母女关系,是一种很矛盾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有亲密又有冲突,既有和谐又有对立。母女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奇怪的角力。
而《春潮》中所表现出的母女关系,便正是这样一种拧巴的复杂态势。
母女二人时而疏离,时而对抗。
母亲纪明岚总是无休止的将暴怒和抱怨,施加在女儿郭建波身上。而需要母亲经济支持的郭建波,大多数时候却只能用沉默来消解母亲咄咄逼人的数落和敌意。
直到纪明岚昏迷住院,郭建波才终于通过一段近5分钟的独白,发泄出了心中所想:“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
与此同时,在她们身上,导演还赋予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特性。
上一代的纪明岚,是个控制欲极强的长辈,她身上有着大多数50后、60后父母的共同特征:思想古板守旧,不愿做出改变,并喜欢利用长辈的身份,对别人指指点点。
下一代的郭建波,是个热衷于关注敏感新闻的社会记者。
这种职业上的特殊性,为她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与自主性,让她成为勇于践行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
和《燃烧女子的肖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等女性电影一样,《春潮》中的男性角色,同样也是缺位的。
尽管男性角色在电影里被刻意削减,可夫权与父权的阴影,还是时刻笼罩在女性群体当中。
母女之间的谈话,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围绕着已经故去的父亲而展开。
他既是纪明岚口中调戏妇女的登徒浪子,也是郭建波心中和蔼可亲的引路人。前者对他不断咒骂,而后者则对他念念不忘。
不过,在处理男性角色方面,《春潮》多少还是带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片中零星刻画的男性角色,要么猥琐下流,要么不负责任,多具有明显的贬低意味。
之所以如此刻画,其目的大概率只是为了营造畸形家庭、突出女性意识。
从这一角度上来看,《春潮》多少还是陷入了主题先行的叙事弊病。虽然立意明确,但剧情为主题服务的目的性还是有些太过牵强。
除此之外,片中编排的祖孙三代,在口音方面同样也让观众严重出戏:说台湾腔的外婆+说普通话的妈妈+说东北话的外孙女。
三人聚到一起,宛如重组家庭一般。每每遇到激烈的争执场面,总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些许喜感,与影片的严肃初衷背道而驰。
好在,即便如此,大多数女性,还是能够透过这部电影,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主要源于一种共通的情感经验。
毕竟,身为女性,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既是母亲又是女儿。
如何逃离亲密关系中的爱恨捆绑,如何学会与上一代平衡自处,是我们很多人穷其一生仍需不断探索的人生课题。
正因如此,所以导演杨荔钠在探索母女关系的同时,还加入了很多个人化的主观表达。
导演杨荔钠
影片的取景地,被杨荔钠搬到了被她称为“第二故乡”的长春取景。
在公开发表的《写给<春潮>的信》里,她这样写道:“主场景是我大姨家,没有任何一间屋子比它更好,房里的桌椅茶杯,床铺镜子,都该记得我的体温,我在它们面前长大。”
这些属于她的独家记忆,都被她带入电影,以影像的方式,予以了更多的情绪化表达。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春潮》视作是一部比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虽然导演杨荔钠在主流群体当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其实她已经浸淫影视圈多年,有着极深厚的导演功底。
早在1999年,她就已经凭借纪录片《老头》一跃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先锋人物。
片中,她用镜头记录下了最直接的生与死和最鲜明的乐与悲。
纪录片《老头》
第二年,受贾樟柯之邀,她参演《站台》,在电影里饰演钟萍,与赵涛平分秋色。
《站台》日版海报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她,很擅长观察生活,也很乐于追求真实。
她坚信,只有通过真实的影像纪录,才能堪破世界伪装,挖掘出生活本质。
她说:“人到中年,我想说感谢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素材的梳理,无论是痛点还是快乐,都是我创作的源泉。”
近年来,她聚焦女性题材,策划出了属于自己的女性电影三部曲(又叫“春”三部曲)——《春梦》《春潮》和《春歌》。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潮》是杨荔钠耗时5年精心打造的重要作品。
和之前作品类似,《春潮》也延续了杨荔钠纪实与诗隐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绝大部分时候,影片都在以一种接近“纪实”的方式,来呈现祖孙三人的日常生活。
经由这些日常琐事,电影由点及面,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现实图景。
片中的很多意象和隐喻,都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来隐喻母女关系。比如,用手抓仙人掌来表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的愤懑与痛苦。比如,用汹涌的潮水来隐喻女性冲破压抑生活的力量象征等等。
除导演杨荔钠之外,《春潮》的幕后班底同样也十分耀眼。
剪辑师廖庆松,是导演侯孝贤的御用搭档,被誉为“台湾新电影的保姆”。
摄影师包轩鸣,曾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掌镜,是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的常客。
制片人市山尚三,与侯孝贤、贾樟柯有过多次合作,曾为《再见南国,再见》《海上花》《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多部电影担任制片。
众多资深人士为《春潮》保驾护航,使得这部电影从内到外皆有风骨。
廖庆松
郝蕾和金燕玲饰演的两位女主,是片中女性视野最直观的情感载体。
从影经历丰富的她们,都在片中贡献出了十分精湛的演技。
在电影的开头结尾,导演分别为郝蕾安插了两场重头戏。
一场,是她在旁听警察审问时与一个儿童性侵犯对峙;一场,是她在母亲昏迷后对母亲进行声讨。
两场表演,都被郝蕾处理得很高级,即便台词略微尴尬,也都被她用演技成功化解。
尤其片尾出现的那段五分钟独白,更是行云流水,流畅自然。
导演杨荔钠说,这段将近五分钟的独白,是她一气呵成写完,也是郝蕾一气呵成说完的。
这段独白,本身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有郭建波对于母亲的怨恨,也有她对母亲的怜悯。它既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悲剧的剖析,也是她对于自身软弱的开脱、辩解。
与郝蕾相比,老戏骨金燕玲的表现,同样也毫不逊色。
早在出演《春潮》之前,金燕玲就已经塑造出了很多经典的母亲形象:《踏雪寻梅》中生活无望的美凤、《一念无明》中精神失常的母亲、《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母亲等等。
此次,再次出演母亲,金燕玲可谓驾轻就熟。
《一念无明》
电影里,她出演的纪明岚常常猝不及防地便会进入暴怒状态。
透过这种状态,我们可以轻易捕捉到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形象。
然而,当纪明岚情感获得归属,遇到另一个可以相互依靠的男人时,她又会非常难得的表现出她心性中脆弱一面。
前后两种情感转变,都被她处理地恰到好处,有力量感,更有层次感。
从情感视角来看,《春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经典的华裔电影——《喜福会》。
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聚焦了女性的情感世界,也都关照了千回百转的母女关系。
只不过,与《喜福会》置身旅美语境仓促失真的局限性相比,《春潮》显得更客观、更接地气。
《喜福会》通过追溯历史,让两代人放下芥蒂,达成和解。而《春潮》则顺其自然,并未强制处理出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喜福会》
正因如此,所以在母女关系的情感挖掘方面,《春潮》显然更胜一筹。
毕竟,离我们最远的是故事,离我们最近的才是生活。
而《春潮》,显然更无限趋同于生活的本质。
它告诉观众,生活永远没有最优解。
无论你是否与生活达成和解,你所作出的结果,都与旁人无关。
得到,是一种收获;而失去,也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