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创造营2020》开播,和往届不同,出道名额从11个减少到了7个,且个人先行再看团体。新的赛制下,不少惹眼的妹妹开始展现自己的实力。
另一边,《青春有你2》也迎来了新赛点,60进35的名单公布,出道位的角逐如火如荼,谁能最终出道也成了下饭话题。
到底谁能出道重要吗?
好像挺重要,又好像不太重要。
Produce系列中国版几季下来其实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制作团队越发的专业,但选出来的爱豆却在国内娱乐圈里屡屡水土不服,成团以后近乎“销声匿迹”,热度再也无法到达节目时的高度。
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第一男团”的Nine Percent,号称代表“中国女团最高标准”的火箭少女101,似乎都没有逃过“成团即巅峰”的命运。
到底,本土爱豆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01 饭圈的狂欢or大型割韭菜现场?
我们先从目前正在热播、话题度始终居高不下的《青春有你2》来一窥究竟。
从这一届参赛选手的类型构成来看,其成员类型相当复杂,可以说是贡献了史上最乱参赛选手。
有正儿八经在练习生体制下的训练多年的训练生,有地下rapper,有SNH48、AKB48等养成系女团,有模特,演员,网红,网络歌手,八卦话题人物……
要说韩版produce系列是少量不同背景的练习生贡献了不同特点的佐料,《青春有你2》更像是个乱锅炖。
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爱豆的多样化,但背后也隐藏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爱豆变得没有了门槛,反而成了一个“红”的途径,任谁都能来插上一脚。
比如,已经有了较高知名度的网红林小宅直言因怕被遗忘而参赛↓
因与吴亦凡的绯闻而被众人所熟知的热门话题人物秦牛正威↓
再有唱歌跳舞rap啥也不行,靠着“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刷遍各大网络平台的李熙凝。
虽然早早退了赛,但已经红过大部分的选手,发单曲、上综艺、拍杂志,一样没落下。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这句看似调侃的歌词背后,却是令人无奈又悲凉的现象。
前有韩版的白纸型出道选手赖冠霖,职业模特改行的权玄彬,后有啥也不会照样爆红的锦鲤杨超越给无数想要一夜爆红的选手一个又一个希望,每个人都想在这个行业还不成熟时乘着乱杂的风口侥幸成名。
这样的选秀,到底是饭圈女孩的狂欢,还是一个高资本注入的大型割韭菜现场呢?
02 爱豆到底是怎样的物种?
不管是偶练、青你、创造营,还是即将开播的《少年之名》,说到底还是一种爱豆选拔节目。
那爱豆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局限于源自韩国偶像生产体制的、以唱跳为中心的偶像组合。
虽然源于西方,但韩国以其发达的娱乐业和剑走偏锋的玩法,硬是将爱豆(idol)这个舶来品搞成了韩国的“土特产”。
爱豆在韩国的起源要追溯到90年代,之前的韩国大众音乐市场还是以传统类情歌(trot),抒情类情歌(ballade)为主,以20岁以上的年龄层为目标群体。
而1992年一个叫“徐太志和孩子们”的组合横空出世,改变了整个音乐市场。
青少年粉丝群异军突起,成为了贡献最高专辑购买率的年龄群体,饭圈文化由此诞生。
详情请参照《请回答1994》里徐太志的脑残粉赵润真同学↓
从90年代开始韩国的爱豆组合和歌手组合是有明确区分的,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收益方式以及宣传方式。
传统的歌手组合只要靠专辑出版、mv、演唱会等活动,核心关键词是“音乐”,主要靠音乐作品说话,偏向于“唯音乐论”,就像SHE这种。
而爱豆组合主要是以爱豆本人为中心,歌舞加持,个人魅力至上,虽然主要是企划社根据市场所赋予个人的“设定”。
对爱豆组合来说,音乐固然也重要,但不是唯一。
爱豆们需要在各种综艺节目上保持高频度的曝光以及定期的粉丝见面会,同粉丝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吸粉和粉丝维护显得极其重要。
可以说,爱豆的竞争力源于粉丝。
举个栗子,防弹少年团的“防弹”意为替10代20代遭到的社会偏见和压迫的年轻群体挡子弹,堂堂正正地守护自己的音乐、价值、以及粉丝。
从这个slogan就能看出爱豆很大程度上投射了粉丝的期许。
粉丝对于爱豆的感情不只是对音乐的欣赏,更是对不同的爱豆代表的不同的价值观的追随。
而国内依然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状态,不仅在歌手组合和爱豆组合之间的界限存在着暧昧不清,甚至爱豆这个定义也变了质。
中国内地第一个符合爱豆这个概念的还是超女李宇春,近些年男团女团一批一批的出,走的最成功的偶像团体还是要数TFBOYS,但他们的发展模式与爱豆大相径庭。
迎着互联网风口走红,虽然TFBOYS早期3人也都是练习生,但主打的还是“养成系”概念。
红了以后更倾向于多栖发展,王俊凯《天坑鹰猎》《解忧杂货铺》等知名IP,王源古装大男主剧《大主宰》,易烊千玺《少年的你》金像双提,主业“唱跳”似乎被搁置到了一边。
现在更是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各自发展,很少合体。
最红的偶像团体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其他一些半红不红、临时成团的偶像团体了。
“爱豆”在国内同样成为了一个土洋结合的集成品,在内地,这个概念慢慢模糊,最终约等于了“明星”。
03 一个爱豆的诞生需要几步?
爱豆这个职业在其发源地韩国绝不是横空出世的一个莫名其妙的事物,其背后有着高度发达的娱乐业和成熟的练习生训练机制为其背书。
以韩国三大社之一的SM公司为例,李秀满提出了“观看的音乐”这个概念,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制作业的专业化爱豆生产系统:策划→挖掘→训练→制作→经纪一条龙全方位培养计划。
说白了,就是流水线生产爱豆。
这个流水线的基础就是长期训练的练习生制度,在这里,实力是硬通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软实力方面的培训,比如艺能(综艺感)培训、外语培训、人设打造、表演课、音乐创作培训等等,简直就是个综合素质培养学校。
不仅技能是量身定做,甚至长相也可以流水线生产。
韩剧《制作人》里面说的,“还报什么补习班,把孩子往造星公司一送,出来啥都会了”,绝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调查结果,练习生每人每月平均支出为148万韩元(折合人民币8602元)。
以这为标准,企划社每年对每位练习生的投资金额将达到10万多人民币。
那一个团呢?整个公司庞大的爱豆预备生呢?
而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比起个人创意,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集体创意。
这个机制不仅保全了练习生的质量,更加减少了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大概率的保全了爱豆的寿命,因此任何突发状况都被视为危险因素。
所以我们看到了练习八年、出道三个星期因为一个突发行为而被炒鱿鱼的鼓手爱豆……
插播一句,这位混血爱豆victor,因在舞台上突然激动、折断鼓槌而被炒,目前转行youtuber,还不敢告诉妈妈,楚楚可怜……
因为前期的高投资注入,后续要通过多年的艺人活动来收益回本,如果艺人凉了,就代表前期投资打水漂了。
这不仅是sm的发展策略,更是整个韩国爱豆产业的发展策略。
而这些在国内似乎都很难复制。
04 我们为何造不出一个本土爱豆?
国内的爱豆行业发展困难重重,跟国内的娱乐环境现状息息相关。
国内娱乐业正在以一个野蛮生长的姿态迅速成长,一个上升期的行业最不缺乏的就是机会。
首先,机会多但是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练习生、爱豆毁约成为家常便饭。
就拿在我们早期“在韩务工”的爱豆来说,很多都经历了在韩国成名然后毁约回国发展的这个路径,比如韩庚和三名EXO归国四子。
然而这对韩国的练习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先不说有没有公司肯付巨额违约金为其解约,就算有也很大概率上会导致跟老东家撕破脸皮的难堪局面。
这个信用破坏不仅是金钱上面的,更是要付出很高的人情代价。
缺乏契约精神自是不必说,另外,在人情社会里不顾知遇之恩、培养之恩,为了机遇而单方毁约不仅会导致网络的口诛笔伐,同时在韩国娱乐圈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业内也是一个无法容忍的行为。
简单来说,破坏规则就是伤害行业,在行业共识里更是于理难容。
而毁约和频繁的跳槽在国内娱乐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并不稀奇,甚至快成了在韩中国练习生和国内经纪公司之间的默契。
在这个风气下,又有哪家公司肯拼尽全力培养爱豆呢?
前期的高额投资很有可能得不到回报,这不是给他人做嫁衣呢么?
其次,国内的练习生体制还有待完善。
在韩国,虽然练习生的出道率比较低,竞争激烈,需要大家争破头才能争取到寥寥无几的出道位。
但这毕竟也算有,不出道只能证明不够优秀,努力的方向总还是有的。
国内不同,有多少练习生是在一眼看不到头的练习生生涯白白耗光了自己的青春。
20+还在练习,这在韩国简直不可想象,要不是实力不够,就是职业规划没做好。
然而国内的练习生是真的不够优秀吗?未必。
《青你2》里面的安琦和上官喜爱就是个例子。
在练习室里暗无天日、多年如一日的练习,但出道之日遥遥无期,到底能不能出道,谁也不知道。
要不是青你这个平台,谁又能知道有这么多优秀的练习生在暗处默默努力呢?
再如从十几岁就开始参加各种比赛、选秀的刘雨昕。
甚至在几年前就通过选秀出道了,可是坚持了几年以后,所在的蜜蜂少女队还是解散了。
已经出道的刘雨昕和前队友孔雪儿还是要再次回锅选秀,那这次就算成了团,又能坚持多久呢?
从这些选手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一窥国内练习生的生存现状。
希望渺茫,出道无望,选秀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却也同样不可靠。
因为练习生本来是应该由企划社一手培养、打造并送其出道的,国内的经纪公司似乎并没有这个能力。
与其说是个经纪公司,更像是个艺校,教你唱歌跳舞,然后去参加选秀,出道全看命。
这其中还混杂着一些恰快钱的,偶练、创造101火了以后,大批经纪公司临时成立,送来练习生参赛,试图也分一杯羹。
这次的《青你2》中,28家新入局的公司中,有15家在2018年及以后成立;至于2019年以后成立的,也有6家之多。
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就能承诺给你培训出道,你敢去吗?
还有一些公司贩卖梦想,借父母和孩子的明星梦浑水摸鱼,甚至屡被曝出皮包公司诈骗。
不得不说,这里面的水真是太深了。
最后,爱豆红了以后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娱乐系统做后盾。
排除重重困难,pick的爱豆好不容易出道了,就万事无忧了吗?也不是。
爱豆的核心魅力是舞台魅力,要持续不断的将舞台展现给更多人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
在韩国每周在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音乐银行》、《人气歌谣》等打歌节目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
不仅仅只打歌,这些平台的存在更是构成了一个行业的生态。
这些节目雷打不动的每周播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目知道最新的组合、最新的单曲、最新爆红的人气新人。
打歌节目就是个battle场,所有的爱豆组合都不停地在一个平台上表演、评分,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除此之外,在打歌节目里担任mc也是爱豆近期高人气、高热度的一个标志,是很多新人争相竞争的一个位子。
除了打歌节目,不同于国内季播式的综艺节目,韩国的综艺节目若不是收视率奇低一般都有着很长的寿命。
在这样固定的节目中参演,甚至担任固定嘉宾不仅可以狂刷存在感,也能高效率的提高粉丝的粘性和扩散。
更别提还有像《一周的偶像》这种专门的偶像综艺节目,爱豆组合一旦出了新的专辑、新的单曲,必定都会来这走一圈,刷人气。
要说打歌节目,国内也不是没有,在偶练爆红以后就有资本蠢蠢欲动了。
《偶像练习生》结束不到半年,爱奇艺就推出了《中国音乐公告牌》,随后,腾讯的《由你音乐榜》问世,优酷的《MUSIC ON》也官宣了,但手拉手一起糊了——搞不起来啊!
爱奇艺和腾讯只办了一季,后续再无动静。至于优酷那位,连播出都没能播出。
说到底国内的爱豆产业体系根本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打歌节目出现,更别说长期的运行下去了。
地盘大,爱豆少,整体实力欠缺,音乐市场低迷,产业不成熟……
可以说是万事都不俱备,这股微弱的东风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没有打歌平台,就国内的爱豆的发展方向来说,短线是综艺,长线是影视。
综艺来说,是最容易刷脸的一条路。
比如王一博,被迫营业跳女团舞的导师身份让他从小透明到直接出圈。
早就C位出道的蔡徐坤也是频频投身综艺,这次的《青你2》里面温柔体贴的青春制作人让他怒刷路人好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现在又加入了国民综艺跑男。
但他们当中大部分的最终方向可能还是影视。
比如杨超越,出道以后迅速投身影视,拍了《长安诺》。
在韩国训练出道、人气和实力兼备的爱豆也不例外。
王一博通过《陈情令》、《有匪》已经顺利转型演员。
节目里被金星问道今后要往什么方向发展,周洁琼不假思索的说,还是影视方向。
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路线,是几乎所有归国发展的爱豆的必经之路。
于是,周洁琼的《大唐女法医》,程潇的《天醒之路》相继开播。
已经回国发展了有一段时间的宋茜,近几年更是猛攻电视圈,提高演技想在影视上占有一席之地。
爱豆的主业被迫变成为副业,职业技能被迫变成一种加分项。
国内的唱跳市场以及饭圈文化更像是一种圈内人的自嗨、一种依存于网络的亚文化,爱豆们要进入主流、提高国民度,综艺和影视似乎是目前来说最合适的方向,这些本来作为辅助发展的线路在国内竟成了唯一线路。
没有背后强大健康的行业规则和约定俗成的共识,没有为其嫁接的合适土壤,爱豆就是空中楼阁,无比脆弱,选秀节目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国内的娱乐情况因地制宜打造中国爱豆,或者是如何渐渐建立起一个健康的行业体系,便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然,爱豆永远会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爆红的跳板,而不是一个有发展预期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