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莺是谁,若说在《康熙》中寻找一位最值得被“厌恶”的女星,狄莺或许可以拔得头筹,可能你从未认识她,但对她的诸多事迹定有耳闻。
嘲讽小s生子难、打过蓝洁瑛、对儿子溺爱过度导致酿成大错,种种种种,皆出自她手。一个女人,两代人的悲剧,我们逐一来品。
狄莺在台湾演艺界算是前辈,早年出演过不少影视作品,比如《包青天》中的柴郡主等角色。当年她面目清秀我见犹怜。
然而到如今人们谈起她,熟识她,多半还是因为她出格的言行。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千里外人人皆知。狄莺脾气大在台湾众所周知,辐射范围之大令人咋舌。
她曾在《康熙》中阴阳怪气对小s说:“像你没有儿子多好。”
然后在另一期节目中又说:“在座的嘉宾都生男孩啊。”不仅如此,还说好想生女儿,但生不出来好懊恼啊。
小s估计内心在OS:生得出儿子了不起啊!
除了这些,早年间她上《康熙》也没放过小s和蔡康永。说小s和林心如一起在镜头里,小s就是胖子。
说蔡康永是大头哥。
连两位《康熙》主持人都敢怼,就别说是其他人。
曾经有一位上过很多次节目的素人上节目,她阴阳怪气地说:“ 原来《康熙》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来上啊。”
然后蔡康永说可是她很漂亮啊,然后她回应说:“是很漂亮。”却没想到,那位素人看到她阴阳怪气,也怼了她,说自己比狄莺漂亮。这段也是康熙名场面了。
停留在言语上的霸气还是其次,在拳脚上,她也不输。狄莺最出圈的事迹绝对不是演戏,而是她打过蓝洁瑛。
当年蓝洁瑛已经不是大牌,在与狄莺拍摄《半生缘一世情》时,就因为迟到被狄莺在酒店大厅暴打。时隔多年,狄莺谈起此事还有些骄傲。说她站在酒店大厅等蓝洁瑛,看到她进来就是一脚,蓝洁瑛被踢到蹲在地上。
狄莺说因为蓝洁瑛很瘦,又没有防备,所以弹好远。她还颇为骄傲的说自己很有力,从小就是。
不止蓝洁瑛,其实台湾很多艺人都被她打过。当年谢丽金被她扇巴掌留下阴影,她对媒体说的是:“被我打过都会红。”
所以,狄莺的狠辣和无理可见一斑,基本惹不起。
毫无疑问,狄莺是个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她有超强的掌控欲,对外人她必须凡事占上风,对家人更是如此,尤其对她的儿子。
狄莺对儿子的控制欲和溺爱程度让人震惊。比如她要求儿子11岁时,必须吃和成人一样的饭量,所以她每天花七个小时盯着儿子吃东西。
吃饭时唯一能看的电视节目,还是日本的大胃王节目。
吃不下还要吃,太绝了。理由是,儿子一定要成为栋梁,所以要多吃才健康。
不仅要多吃,还要吃得好。有次她儿子去同学家作客,吃了同学家稀饭,狄莺得知后炸了,觉得太寒酸,就不再让儿子与同学来往。
不仅如此,狄莺的儿子一直到12岁才断奶,你没看错,12岁。直到15岁前,都还和狄莺一起睡,18岁才可以独自出门,巨婴本婴。
在成绩方面,她要求儿子每一门功课都要好,至少都要前十名。如果达不到,屁股就会被打开花。
有一次儿子有一门功课只考了60多,她气得去学校找老师理论。但这关老师什么事呢?
好像儿子对狄莺来说,更像一个工具人,用来盛放和疏解她漫溢的爱。狄莺这样的爱对儿子真的好吗?显然不是。
狄莺给了儿子无尽的压迫,压迫解除后,儿子也迎来了病态的释放。2018年,在国外读书的狄莺儿子被捕。
事后狄莺一再解释,对媒体说,出了这件事只花了3000万解决。还说儿子以后一定比成龙还红。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狄莺的儿子骄纵而冲动,丝毫不具备成年人该有的理智和清醒,倒像个精神不当的“怪物”,而狄莺呢,她是“怪物”的养成者。
归根结底,性格悲剧多半是家庭悲剧。狄莺又何尝不是一个“怪物”,她也是家庭这个生态所造就的牺牲品。狄莺父亲去世的早,她是长女,所以要保护妈妈和家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凶和打人。
她小时候经常提着歌仔戏里用的道具刀,追着别人到处跑,甚至她从小的外号是野马。17岁去台北读书,妈妈嘱咐她的话是:“你不要再和人打架了。”
她是一路打起来的,就连已经开始拍戏后,还打过剧务,因为剧务欺负她男朋友,与朋友吃饭遭遇歹徒唯一还敢站着的就是她。
粗暴、直接,也可怜,原生家庭中男性力量的缺失,使狄莺被迫变得暴力起来。蛮横与动手,是她面对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她屡试不爽,于是变本加厉,最后仰仗它、信奉它。
然而蛮横不等于勇敢,真性情从不包含无礼。她信奉的暴力其实非常浅薄无赖,被她伤害过的人又何其无辜。狄莺在强大这条路上走错了。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可恨之人也必定可怜。黑白相间是人性底色的必然。
至于黑白的比例分配,其影响因素可谓众多,但家庭绝对是其中之一。
狄莺的性格悲剧源于支离破碎的家庭,世界要她强大,但没给她方向,于是她骄纵而无理。狄莺作为两个家庭的链接,又设身处地地影响了下一代,在强权与溺爱夹在的背景下,狄莺儿子又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冲动无知,长不大,性格残缺。
这种性格中的缺陷循环往复,或许无穷尽也,或许有时尽。一个女人引发的两代人的悲剧,是狄莺永远逃不脱的宿命。
时至今日大众谈起狄莺,多半还是嘲骂与鄙夷,草草了事,绝大多数反面字眼放她身上准没错。
然而他人之事最终的作用绝不仅于此,以人为鉴,由人及己才是最终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