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过誉”的《寄生虫》,凭什么能成历史第一?

破天荒!

谁能想到,一部韩国电影,

居然能在奥斯卡上拿下最佳影片,

而且还是在它已经拿下了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三奖的前提下。




即使是写下这句话的堂叔,当时也只是信口一说,

毕竟此前并没有非英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先例。







《寄生虫》创造了太多历史,这里简单罗列几个:

它是韩国历史首部戛纳金棕榈、韩国历史首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它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非英语片最佳影片,也是首部同时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影片的电影;

它是史上第二部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第一部是1955年的《君子好逑》);

它是2019-2020年颁奖季获奖数量最多的电影;

它是韩国历史上海外输出范围最广的电影,版权已卖到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多个地区都成为外语片年度票房冠军……






然而,自从《寄生虫》拿下戛纳金棕榈的那天起,“过誉”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这次在奥斯卡上赢得大满贯,关于它是否“过誉”的争议更是达到高潮。当你打开任何一条关于《寄生虫》的新闻、影评,都会在评论区看到“过誉”的声音。






《寄生虫》真的“过誉”了吗?它究竟好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创造历史?它会给世界电影带来哪些影响?

今天,堂叔就带大家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01

《寄生虫》真的“过誉”了吗?

经过我的观察发现,认为《寄生虫》过誉的观众,基本都集中在对剧情设定的批评。

具体的观点大概有这些:“不合逻辑”、“富人一家太好骗,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穷人一家骗术高明、十项全能,明明可以凭本事找一份正经工作,怎么会混得这么穷,不现实”……






这就是观影取向不同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寄生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写实主义电影,而是一部象征主义电影。







上面所提到的所有“不合理、不现实”,都是导演为了完成表达,而做出的一种极端假设。(就像很多电影中“定时炸弹总是在最后一秒钟被破解”一样,是观众需要接受的设定。)

也许这个穷人设计骗局寄生在富人家中的故事,在现实里不会发生,但贫富差异、阶层固化等问题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用虚构表现真实,正是电影的本质。

因此在我看来,这些根本不算缺点。

而即使是那些喜欢挑剧情BUG的观众,也都不会否认这部电影在摄影、配乐、剪辑、表演、叙事等方面的优秀。




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具体一一举例了。



02

时势造英雄



如果《寄生虫》只是足够优秀,还不能解释它为什么能横扫颁奖季,拿下奥斯卡。

比如2003年的《杀人回忆》,被认为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它当年在国际上并没有收获太多大奖。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的成功,当然要靠自己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各大奖项赋予《寄生虫》的荣誉,不仅仅是献给这部电影的,同样也是献给奉俊昊以及其他优秀的韩国电影人的,这就像一次集中补偿。

对奥斯卡来说,《寄生虫》就是这个时代最宝贵、最值得褒奖的那类电影。

奥斯卡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其表彰优秀电影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美国电影行业发展。

而好莱坞电影近些年,显然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充满创造力了——

商业片方面,充斥着各种续集、改编、翻拍;艺术片方面,黑人、女性、LGBT等题材也都被消费得差不多了……

虽然本届奥斯卡的整体质量已经比前几届大有提升,但其他几部提名电影要么有明缺陷 ,要么太传统。







此前很多人眼中的夺奖热门《1917》,在长镜头之外中规中矩

所以奥斯卡急需像《寄生虫》这样原创的、新颖的、和好莱坞固有模式不同的电影为行业做表率,急需吸纳像奉俊昊这样的人才进入好莱坞体系里,为自己增砖添瓦。

其实奉俊昊和好莱坞颇有渊源,他2013年就拍了一部好莱坞阵容的《雪国列车》,2017年又为Netflix拍了一部《玉子》。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奉俊昊势必会被好莱坞邀请拍摄一些商业大作。

目前已知的是,奉俊昊和《大空头》导演亚当·麦凯主导的美剧版《寄生虫》已经在开发中。


03

《寄生虫》的蝴蝶效应



《寄生虫》获奖,得益于韩国电影在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

而获奖后的它,也将给韩国电影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知道,韩国电影不缺人才、不缺资金、更没有任何内容创作上的限制。

而唯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

人口。

韩国只有5200万人口,即使韩国已经是年人均观影人次最多的国家,但市场容量依然不够大,票房天花板比较低,目前的票房冠军《极限职业》票房约8.1亿人民币。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电影制作成本也受到限制,奇幻、科幻类的大制作电影发展受限。

目前韩国投资最高的电影《与神同行》,单片成本200亿韩元(上下两部共400亿),约合人民币1.18亿。

这点钱在中国,基本只能拍个剧情片。







拓展海外市场,提高票房天花板,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年代,中韩合拍片曾昙花一现。

之后从2015年开始,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内地就不再引进韩国电影。

韩国电影必须另谋出路。

而《寄生虫》在全球开花,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以上,为韩国电影开辟了新的疆土,意义重大。

而好莱坞,也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寄生虫》影响 。

除了前面提到的好莱坞会把奉俊昊吸纳进自己的工业体系中之外,《寄生虫》还可能推动更多的亚洲电影,乃至其他非英语片在美国的流行。

要知道,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外语片的习惯——毕竟他们一直作为文化输出的强势一方,平日里看的都是英语片,需要看字幕的外语片,对他们来说太费劲了。


美国电影自媒体HISHE制作视频《复联成员吐槽奥斯卡提名影片》



在获得奥斯卡后,本已创下佳绩的《寄生虫》,北美票房更是飙至上周的443%,最终有望从3547万美元的外语片票房历史第6名,升至4500万美元左右的历史第4名。

就像奉俊昊在金球奖的获奖感言中说的那样:“一旦你越过了1英寸高的字幕障碍,你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的电影。”

换句话说,《寄生虫》的坚船利炮,将打开西方国家紧闭已久的大门,让西方观众开眼看世界。

20年前,肩负这一使命的华语电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






不知道20年前《卧虎藏龙》《英雄》风靡全球时,

是不是也有一些韩国观众表示:

我觉得这片子过誉了思密达~

推荐阅读